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造影遇上麻藥過敏?小小銀針重返手術台

今天上午9時許,66歲的吳老伯在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的介入中心導管室,等待接受冠狀動脈造影術。針灸科主任李璟精神高度集中,輕柔準確地將2根銀針扎進吳老伯的左前臂,再接入電針儀持續刺激穴位。隨後,心內科主任樊民在他的右手橈動脈穿刺、置管…… 這是嶽陽醫院進行的第二例針刺麻醉下冠狀動脈造影術,亦是全球第二例;而首例誕生在3天前的這裡,開創了針刺麻醉在冠狀動脈造影術中運用的先河。 2根銀針大顯神通 5月22日,患者吳女士被送入嶽陽醫院介入中心。吳女士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ACS),需行冠狀動脈造影術。然而,她曾在3年前做微創手術局麻,卻發生了對麻醉藥物利多卡因嚴重過敏反應,出現過敏性休克,經搶救才脫離危險。常規心內科醫生進行冠脈造影術時,需要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下穿刺橈動脈或股動脈。可是,患者又對利多卡因過敏,怎麼辦? 嶽陽醫院心內科主任樊民立刻想到,他曾了解過針刺麻醉,或許對這名患者有用。經與國內針麻專家、嶽陽醫院院長周嘉及針灸科主任李璟充分討論病情後,決定採用針刺麻醉下行冠脈造影術。 傍晚6時,李璟主任在患者左前臂上找準穴位,2根銀針避開靜脈後沿皮刺入,一旁的顧侃醫生熟練地在針尾接上電針儀,持續刺激穴位。此時,患者情緒平穩,早就在一旁準備就緒的樊民、朱岩峰醫生在患者右手橈動脈進行穿刺、置管,成功完成冠脈造影+血管內超聲檢查。患者無明顯痛感,術後也無不適。 樊民長舒一口氣。「我自己也經歷了懷疑、好奇、驚喜、震撼、折服的過程!」他說,經歷了首次嘗試之後,今後心臟介入手術患者又多了一個麻醉方式選擇。今天上午,嶽陽醫院又做了兩例針麻下冠狀動脈造影術。 揭開針麻神秘面紗 針刺麻醉,簡稱「針麻」,已有60多年歷史。20世紀50年代,我國醫學科學工作者根據祖國傳統經絡理論,結合手術要求,按照循經取穴,辨證運用針刺手法。針麻開始之初,是根據針灸具有鎮痛和調節人體生理功能的作用,通過針刺對穴位的刺激,使病人能夠在清醒狀態下接受手術治療的一種麻醉方法。 上世紀70年代,針刺麻醉技術已經走向了世界。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目睹了針麻手術的神奇。他回國後,美國很快就出現了「針灸熱」。然而,風光一時的針麻很快就陷入了焦灼。大約20年的時間裡,全國做了約200萬例針麻手術。只要能想到的一切部位,從頭到腳,但凡開刀都用針麻,也一度引來了各界質疑,有不少人認為,針麻是一個「騙局」。 上世紀90年代,針麻陸續停止,這其中因素眾多,業內認為,針刺麻醉本身有著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在一定的人群、一定的病症範圍內才能起效用。因此,它逐步「跌下神壇」,風光不再。 中醫瑰寶再度發光 今天上午,周嘉告訴記者,為了消除外界對針麻的誤解,嶽陽醫院已重新啟動對針麻的各方面研究。如今,簡單的手術可以單純靠「針麻」,比如今天上午進行的兩例;稍複雜手術可以用針葯複合麻醉——即針刺與小劑量麻醉藥、鎮痛葯合併應用,保證患者在手術中完全無痛,以及減少術後痛,降低藥物和手術創傷引起的副作用,而且還減少了病人的經濟壓力和一些生理上的痛苦。同時,嶽陽醫院針灸科李璟主任表示,針葯複合麻醉減少了麻醉藥物的用量,削減其不良副作用,增強了機體自身對手術應激的良性調整作用,促進術後恢復,增加手術安全性。目前,針麻在開顱手術、開胸心臟手術、甲狀腺切除以及肺葉切除等手術的研究中,已初步證實其優勢。 「針麻能解決一部分就診難題,值得被傳承和發揚,我們正在牽頭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周嘉說,中醫針灸本來就是一張「中國名片」,針刺麻醉研究成果曾經被確認為中國醫學科學研究五項重大成果之一。他認為,作為常規手術的補充,在部分患者上採用這樣的手術能極大獲益,加快術後康復同時降低手術費用,對百姓來說是一件好事。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