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上海堡壘》關不上中國科幻電影的大門

《上海堡壘》徹底崩了。

儘管在電影裡,東方明珠在上海地沉、城市崩塌中始終屹立不倒,但《上海堡壘》這部電影從上映第一天就全方位崩塌了。

從上周五開始,《上海堡壘》豆瓣評分從開局的 4.2 分,幾個小時內就跌了 3.5,目前已經降到了 3.3 分,似乎還有下跌的空間,就連評分一向「寬容」的貓眼和淘票票也只有 5.8 分和 6 分。

這樣的評分基本宣告《上海堡壘》是部史詩級大爛片,將和《逐夢演藝圈》和《愛情公寓》之流被釘在中國電影史上的冤罪殺機柱。

除了評分網站,各大社交平台對《上海堡壘》的嘲諷也排山倒海而來,對中國電影的恨鐵不成鋼,對「流量明星+大 IP」的不滿情緒,都集中到了這部電影身上。

令更多人無法接受的是,《上海堡壘》毀掉了《流浪地球》好不容易開啟的「中國科幻電影元年」,一則廣為流傳的段子這樣說:

《流浪地球》打開了中國科幻片的大門,《上海堡壘》把門又一次的關上了,還 TMD 加了把鎖,把門給焊上了。

本文不想為《上海堡壘》「洗白」,我們想探討的問題是,一部爛片真的足以阻礙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嗎?

《上海堡壘》到底有多爛

在機緣巧合的機會下,我在廣州唯一一家杜比影院觀看了《上海堡壘》,感覺就像是在裝潢華麗的高級餐廳吃了一頓蒼蠅館的地溝油快餐。

其實看過原著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上海堡壘》原著其實就是一部披著科幻外衣的言情小說,但電影卻試圖把它塑造人類在末日環境下對抗外星人的硬科幻作品,最終成了擰巴的四不像。

劇情邏輯上的支離破碎,已經讓人無心吐槽其作為科幻電影的科學硬傷。一個豆瓣網友梳理了全片劇情,邏輯漏洞的密集程度已經將電影的尿點變成了笑點。

比如在電影的最後,上海大炮指揮官面對著覆蓋整個陸家嘴上空的外星母艦,卻硬要說製導系統壞了瞄不準,因為這樣才能引出鹿晗為了拯救地球自我犧牲的高潮,最後瞄不準母艦的大炮神秘地能夠瞄準蚊子一樣大的鹿晗。

至於特效,雖然片中的大場面被詬病為真人版微信小遊戲《打飛機》,但至少是花了一點功夫的。畢竟電影的特效主要由三家韓國特效公司承包,放在中國電影裡不算差,但自然無法和好萊塢 A 級大片相提並論。

而《上海堡壘》如潮的差評,和電影本身之外的因素也有很大關係。

上映之前,片方在預熱宣傳中不斷蹭《流量地球》的熱度,6 年的籌備,3.6 億成本演員薪酬隻佔 10%,請來一堆自媒體將《上海堡壘》包裝成接棒《流浪地球》的國產科幻片。

最終的成片和行銷時的落差讓觀眾感到被欺騙,加劇了輿論的群嘲,還有網友盤點了在上映前「尬吹」《上海堡壘》的自媒體,毒舌電影、獨立魚電影和虹膜等頭部影視自媒體均在其中。

說好的六年籌備,真信了才有鬼,就像豆瓣這篇豆瓣影評《尬點 7 宗罪》所說的:

蹭熱度賣情懷;前期宣傳的時候,片方說《上海堡壘》光籌備就有六年,劇本打磨就有三年,意思就是說十年磨一劍的精品,可實際上鹿晗拍完甜蜜暴擊後,才參加這個作品拍攝,拍攝時間滿打滿算也就三個月,後期時間就有一年多,就這還要蹭流浪地球的熱度,真是吹上天不怕摔死。

而鹿晗作為流量明星,本身就已經成了一大槽點。這兩年流量明星已經成了一個負面詞匯,意味著空有人設沒有實力,而粉絲們為了維護愛豆刷分控評的做法也讓很多人反感,這次也不例外。

種種原因造就了豆瓣 3.3 分《上海堡壘》,但它真的是《逐夢演藝圈》、《愛情公寓》這種級別的爛片嗎?其實不至於,更遑論「關上中國科幻電影的大門」。

《哪吒》爆紅不代表「國漫崛起」,《上海堡壘》也關不上中國科幻片大門

上映 4 天,《上海堡壘》票房才剛剛過億,貓眼預計最終票房不會超過 1.5 億。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上映半個多月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票房已經超過 35 億,進入中國影史票房前五。

這兩部口碑票房有著天壤之別的暑期檔電影,在互聯網上的輿論走勢卻可以說是一體兩面。《哪吒》被捧為「國漫之光」,《上海堡壘》則是滑向了另一個極端。

《哪吒》之所以能成為暑期檔的黑馬,一方面在於讓觀眾看到中國動畫在技術和敘事上的進步,另一方面則是國人對於國漫的情懷加分,而《哪吒》的爆紅也被認為是「國漫崛起」的代表。

事實上,從 2015 年的《大聖歸來》開始,「國漫崛起」的口號幾乎每年都會出現,這種口號可以看作是刺激中國動畫電影發展的策略,《大聖歸來》上映後 10 個月裡廣電總局共公布 184 部動畫電影立項備案就是最好的證明。

但如果你要問業內人士,幾乎沒有人真的覺得國漫崛起的時刻已經到來。因為國產動畫很難憑借一兩部爆款電影的出現就崛起,《大魚海棠》、《哪吒》等動畫電影的出品方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曾表示:

國產動畫真正的崛起,需要每年都誕生五到十部《大聖歸來》《大魚海棠》這樣的作品。

過去國漫也曾有過高光時刻,半個多世紀以前的《鐵扇公主》、《大鬧天宮》等作品在世界範圍引起了不少關注,還曾啟發了手塚治蟲、宮崎駿等日本動畫大師的創作。

我們現在所說的「國漫崛起」,其實特指成人向動畫作品。近年來中國動畫作品以低幼作品扎堆,儘管也出現了《喜羊羊和灰太狼》和《熊出沒》等家喻戶曉的作品,但更多是為了套取政府的補貼而粗製濫造的作品。

如果說《上海堡壘》關上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大門,那麽這些低幼向動畫也差點要了中國動畫的命,但你似乎很難說出一個代表性的爛片。

《上海堡壘》行銷捆綁《流浪地球》的做法最終自作自受,如今一大批嘲諷也和《流浪地球》聯繫在一起。網上這種不滿情緒的表達都有一個前提,則是《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網友惡搞圖. 圖片來自:知乎@Fnday

其實中國科幻電影和中國動畫類似,所謂的「國漫崛起」和「科幻電影元年」,都是一個偽命題,這種說法的流行實際上掩蓋了更本質的問題。

中國科幻電影元年還未到來

為什麽說《流浪地球》的出現不代表中國科幻電影元年開啟?

首先是中國科幻電影早已經不新鮮,早在 1963 年,上海科教電影廠出品的短片《小太陽》就已經埋下了中國科幻電影的種子。

隨著改革開發的到來,中國科幻電影更是在 80 年代迎來集中爆發。《珊瑚島上的死光》引入高能雷射和原子電池的概念,《錯位》講述了人類被覺醒的機器人替身的故事,《霹靂貝貝》裡被外星人賦予操控電器能力的貝貝,可能是中國最早的超級英雄,《合成人》將農民大腦和企業家身體合成的黑色幽默故事,已經有了一點《黑鏡》的味道。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堡壘》導演滕華濤的母親,正是《霹靂貝貝》的導演翁路明。

不過當我們討論「科幻電影元年」的時候,更多是指的是硬科幻,更強調科學細節和科學細節合理性。而過去中國科幻電影大多數是借助科幻概念探討社會話題的軟科幻,從《霹靂貝貝》到周星馳的《長江七號》都屬於軟科幻。

硬科幻對影視工業技術有著更高的要求,這也是中國電影的短板。《流浪地球》確實是中國少有的在合格線以上的科幻電影,但也稱不上開啟了中國科幻元年,因為沒有維塔工作室等國外特效團隊,《流浪地球》還難以達到現在的效果。

不可否認《流浪地球》的出現加速了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但要開啟中國科幻元年,至少每年得產出兩三部《流浪地球》這樣的科幻電影,而且電影的絕大部分特效製作都能由本土公司製作完成,《上海堡壘》的撲街只是暴露了國內科幻電影本來就存在的問題。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拍攝《流浪地球》讓他意識到,中國電影工業化還處在一個非常早期的階段,要建立一套像好萊塢一樣成熟的產業流水線還有很長距離,也需要更多的嘗試。

從這個角度看,《上海堡壘》這樣的爛片並非毫無意義,在與國外特效團隊的合作中學習,是現階段中國科幻電影必須經歷的,哪怕結果是令人失望的。

縱觀整個科幻電影發展史,一些爛片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科幻電影的發展。影評人電子騎士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一些評分極低的科幻爛片以荒誕不經的情節或大膽的設定拓展了科幻電影的風格類型。

1976 年的《關公大戰外星人》體現了香港電影的「盡皆過火,盡是癲狂」.

中國科幻電影的崛起,除了需要在技術上跟上,也要在中國社會語境下找到合適的風格類型,中國電影的工業化程度才是中國科幻電影未來的關鍵。

此外流量明星也沒有原罪,有問題的是將流量明星和 IP 簡單粗暴嫁接的流量思維,流量明星一樣有成長的空間。《長安十二時辰》裡的易烊千璽,《動物世界》裡的李易峰,就給觀眾帶來了不少驚喜,沒必要一棍子打死。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表示,網絡對於《上海堡壘》有一股必欲置之死地的惡評,抱著差評期待去觀影,期待實現後便成為了一場網絡差評狂歡。這其實沒有必要。

《上海堡壘》沒有關上中國科幻電影的大門,相反如果讓更多製片方和投資人意識到「流量明星+IP」的生硬拚湊不再奏效,對中國電影的發展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爛片多了是好事,不用擔心:泡沫總會破裂,沉渣總會濾淨,萬馬齊喑無人歌唱才是最糟糕的。

題圖來自:《上海堡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