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A股浮現9大底部信號:基金賣不出回購創紀錄 私募清盤

  券業裁員降薪、私募清盤多了起來、基金發行降至冰點、破淨股創歷史新高、兩市成交額持續低迷……A股市場底部信號漸漸多了起來。

  9月10日,創業板指大跌2.41%,創下四年來新低,多數個股更是創下歷史新低。不過,投資的價值就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別人恐懼時貪婪,A股市場是否已經到了底部位置,誰都無法給出確切結論,但是,目前已有九大底部信號。

  底部信號一:兩市成交持續低迷,滬市月成交額4年來首次跌破3兆。

  底部信號二:回購金額達到238.61億元,較2017年全年高出159.44%,創A股歷史新高。

  底部信號三:8月份產業資本在二級市場淨增持20.1億元,而7月份淨減持64.6億元,2016年以來產業資本月均淨減持37.1億元。

  底部信號四:基金發行降至冰點,安信旗下一支新成立的基金5天時間僅募資2.6萬元。

  底部信號五:私募產品數量史上首次下滑。

  底部信號六:證券類私募管理規模連續縮水7個月,8月份管理規模為2.40兆元,較上月減少79.44億元。

  底部信號七:券業經營慘淡,多家券商降薪應對,半年報數據顯示,有21家券商降薪,其中7家券商降薪幅度超過兩成。

  底部信號八:裁員傳聞不斷,上市券商半年減員超3000人。

  底部信號九:滬深兩市破淨股數量達到270隻,創下歷史新高。

  底部信號一:滬市月成交額創4年新低

  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今年8月份滬市成交額跌破3兆,為28729.73億元,這也是今年首次跌破這一關口。而這一數據也創下了4年新低。

  整體來看,滬市月成交額上一次低於3兆還要追溯到2014年8月,當時滬市月成交額為27897.14億元,但自2014年8月之後,滬市月成交額從未跌破3兆。

  
值得注意的是, 8月22日滬市成交額罕見跌破千億,僅984.64億元。滬市成交額不足千億,上一次還是發生在2016年1月7日,受熔斷影響,A股當日交易時間不足20分鐘,成交額僅799.82億。如果剔除熔斷這一特殊情況,滬市日成交額不足千億的時光還要追溯到2014年,但在2014年8月30日之後,滬市日成交額再無跌下千億門檻。
底部信號二:A股回購金額創歷史新高

  股價持續低迷之際,滬深兩市迎來史上第三次回購潮。而且,這次回購潮中,發起回購的公司數量以及回購金額均創下歷史新高!

  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截至9月10日,今年以來,累計有480家公司實施652次回購,累計回購33.44億股,回購金額達到238.61億元,較2017年全年高出159.44%,創A股歷史新高。

  更重要的是,A股市場中更多的回購方案正在推進中。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兩市共有700家上市公司發布回購預案,較2017年全年高出45.83%,創A股歷史紀錄,如全部得以實施,回購股數最多將達64.53億股。

  通過統計2012年以來的股票回顧數據,不難發現,我們正身處的A股歷史上的第三次回購浪潮。(2012年以前數據,由於樣本規模太小、可比較弱,不納入統計)A股市場的第一次回購熱潮,大致出現在2013年至2014年期間。第二輪股票回購潮出現在2015年杠杆股災之後。

  底部信號三:8月份產業資本出現淨增持

  據海通證券統計,2018年8月產業資本二級市場淨增持20.1億,2016年以來月均淨減持37.1億。

  截至2018年8月31日,從絕對規模看,8月份產業資本在二級市場淨增持20.1億元,而7月份淨減持64.6億元,2016年以來產業資本月均淨減持37.1億元。

  從相對規模看,8月份產業資本淨增持額/解禁市值為1.47%,2016年以來均值為-1.80%,淨增持額/成交金額為0.03%,2016年以來均值為-0.04%,淨增持額/自由流通市值為0.01%,2016年以來均值為-0.02%。

  從板塊看,產業資本在主機板淨增持20億元,中小板淨增持13.2億元,創業板淨減持13.1億元,淨增持額/解禁市值分別為3.02%、3.30%、-4.37%,可見創業板減持力度最大。

  從個股來看,8月國投電力增持金額最大,增持額17.2億元,增持金額/流通市值為8.08%,羅牛山減持金額最大,減持額為3.1億元,減持金額/流通市值為3.3%。

  荀玉根表示,歷史數據顯示產業資本淨增持是市場見底的信號,而產業資本增持的動因是估值處在相對較低水準,長期看公司估值將回歸歷史均值附近,從而在增持後公司股價走勢向好。當產業資本進行大量增持時,這表明不少公司估值處在歷史較低水準,加之產業資本入場為市場注入增量資金,階段性市場底部基本確立,利好股市未來走勢。

  底部信號四:基金發行降至冰點

  與去年的火爆相比,今年公募基金的產品發行和銷售顯得冷清的多。

  近日,安信旗下一支新成立的基金安信量化優選股票型發起式基金發布公告稱,至募集結束,5天共募集1002.63萬元。其中包含安信基金使用固有資金1000.1萬元認購基金A份額,C份額2.6萬元,募集有效認購總戶數為5戶,即5天僅僅募集了5戶共計2.6萬元,創下了今年基金募集的最低紀錄。

  同時,資金紛紛轉道貨幣基金,尋求固定收益。截至7月底,貨幣基金單月增長了9282.46億元,月增幅高達12.03%,規模由7.72兆元增至8.64兆元,已經佔據了公募基金總規模的62.5%,而收益率卻在持續走低。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私募都認為目前市場已經出現了底部特徵。

  中歐瑞博董事長吳偉志稱,周期角度看,市場底部的特點已經非常明顯,眼下大家有共識也有分歧,共識是大家都認可這裡確實不貴是底部區間了;分歧在於“市場在底部區間究竟會呆多長時間?” 眼下階段,一方面保持戰略耐心與定力,不急於全面進攻指望賺貝塔的錢;另一方面,也切忌在估值底部區間過於投機,追求完美、完全規避短期的波動是危險的,應當保持合理的倉位。

  上善若水投資總監投資總監侯安陽在給投資者的一封信中也寫道,“我經歷過多次熊市,對熊市底部有比較成體系的判斷。這一次,又有同樣的征兆:市場估值回落到低點、經濟層面壞消息不斷、市場成交量一低再低、整個證券行業風雨飄搖……這都是和以往熊市沒什麽兩樣的底部特徵。但是,我認為這次的熊市底部,會夾雜了更大的不確定性。”

  底部信號五:私募產品數量史上首次下滑

  9月7日,中基協公布最新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及私募基金產品備案數據。其中,值得關注的是,近幾年一直處於快速發展的私募行業,8月份的私募備案產品數量卻出現了有史以來首次下滑,令市場一片擔憂。

  截至2018年8月底,已備案私募基金74701隻,較上月減少0.10%。其中,證券類私募和其他類私募產品數量下滑最多,分別減少194只和272隻,私募股權和創投類產品增加252只和138隻,總數量減少76隻。

  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這是自2015年由統計數據以來私募產品數量的首次下滑。

  底部信號六:證券類私募管理規模連續縮水7個月

  此外,證券類私募管理規模繼續縮水,8月份管理規模為2.40兆元,較上月減少79.44億元,自今年1月份以來持續縮水長達7個月。

  私募產品數量出現有史以來首次下滑,反映了行業正陷入谷底。同時,私募產品發行和銷售均遭遇難題。

  據私募排排網數據中心統計,7月份私募產品僅發行了966隻,環比下跌52.9%,創近一年半新低,且一年半來首次跌到千隻以下。8月份數據還未出爐,但目前來看不容樂觀。

  產品發行量創新低的同時,私募產品的募資更為艱難。

  其中,一家規模超百億的知名私募近期發行一隻產品,竟然隻募到幾百萬元,令市場唏噓不已。大私募如此,中小私募就則更難了。 

  底部信號七:券業經營慘淡,多家券商降薪應對

  上月底32家A股券商出齊半年報,合計營收同比減少8%,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下滑23%,經紀、資管、投行、自營、信用等五大業務全線下滑,繪就了一幅行業蕭條的全景圖,券商“日子難過”已是不爭的事實。

  從8月份各大券商的業績數據來看,業績表現更加“慘淡”。券商中國記者統計,32家A股券商8月份淨利潤環比下滑73%,其中八成券商淨利下滑超五成,9家券商宣告單月虧損。

  薪酬方面,31家A股上市券商上半年共發放職工薪酬383.88億元,較去年同期微降7.5%。有21家券商降薪,其中7家券商降薪幅度超過兩成,分別為海通證券、廣發證券西部證券國金證券國元證券國海證券等。

  據華融證券員工向券商中國記者反映,同事7月份大多降薪幅度在40%-60%,平均降幅50%,且前後台部門均受影響。不過相比其他券商,減員、降薪是應對“寒冬”的舉措,華融證券的薪酬調整更為複雜,除了有行業整體業績下滑的原因,也與集團內部的整頓有直接聯繫。

  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今年來,有數家券商調整了薪酬制度。就在5月份,興業證券修訂發布了《績效獎勵遞延管理辦法》,明確對全體正式員工實行績效獎勵遞延,根據崗位不同,遞延比例為10-30%。最終興業證券執行的方案是,中層及業務部門員工的年終獎有15%被遞延至未來三年發放,其他員工的遞延比例有5%。這個比例的基數也有所扣減,實際發放比例提高。當前拿到手的薪酬就有所減少。業內人士指出,調整薪酬結構是變被動為主動、壓縮成本的一條出路。

  底部信號八:裁員傳聞不斷,上市券商半年減員超3000人

  每當市場環境下行的時候,券商裁員、降薪的傳聞就不絕於耳。僅近一個月來,就有東吳證券國泰君安研究所、中信證券等機構減員的傳言引起市場關注,隨後都被公司內部人士辟謠。

  雖然傳言有所失實,但數據卻明確告訴我們,券商整體減員是不爭的事實。券商中國記者梳理上市券商半年報,發現僅上市券商上半年離職超3000人。

  8月上旬,網傳國泰君安研究所要降薪裁員,原則上一個組3個人,冗餘人員降薪30%+,並有微信通知截圖為證,消息一出震驚券商圈。隨後,公司內部人士緊急辟謠,不存在降薪裁員的說法,緊急通知內容屬於人員摸底。

  國君研究所裁員的傳言剛剛平息,東吳證券投行部門大規模裁員的消息開始在網上流傳,並且稱一些新入職一年的應屆生也被裁掉。東吳證券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網傳資訊“顯然存在失實成分”,今年來,投行條線不僅沒有裁員,更是淨增13人。

  近期龍頭券商中信證券也出現裁員傳言,不過券商中國記者多方打聽,公司內部人士都沒有收到相關通知。記者了解到,中信證券部分分公司目前還在招人,分公司職員告訴券商中國記者,“我們也注意到了傳言,但這是假的。不僅沒有裁員,因為行情不好,我們還給了新員工兩年保護期。”

  在行業“寒冬”來臨之際,行業生態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對於券商而言,實施減員增效,並在薪酬和考核等環節進行調整,開源節流,或許是大概率路徑。上市券商半年報數據顯示,包括招商證券中信建投申萬巨集源在內的9家券商,上半年合計減員2503人。將一些券商單獨披露的經紀人減少數據合計在內,上市券商半年合計減少人數超過3000人。

  其中,招商證券減員725人,中信建投證券減員513人。

  經紀人流失是招商證券人員減少的一個原因。招商證券人力資源部人士回復券商中國記者稱,今年上半年員工減員主要為經紀人自然流失。隨著監管強化對經紀人的管理,經紀人減員並不鮮見,公布上半年經紀人人數的4家上市券商,較去年年末均有減員。

  中信建投證券上半年經紀業務板塊減員較多,僅這一個板塊減員就556人,並且經紀業務員工佔總員工的比例也有所下降;相對應的是,投行業務人數微增,投行人員佔總員工的比例也有所增加。

  綜合行業人士的觀點來看,券商人士離職原因有三:一方面是年齡等原因的正常離職;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行業不景氣帶來的正常擇業流動;第三,則可能是券商的減員增效的自主行為。

  從證券公司角度來看,減員的終極目標則是為了節省成本,提高效率,“減員”也總與“降薪”一起出現。

  底部信號九:破淨股數量創歷史新高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9月10日,滬深兩市破淨股數量達到270隻,創下歷史新高。

  萬聯證券表示,從歷史數據來看,個股大面積破淨多伴隨著市場底部的到來,也是市場風險偏好被極度壓縮的反應。2008年以來數據顯示, 前兩次破淨潮與市場低點具有高度的共振性,雖然歷史不會簡單的重複,但破淨股的配置價值卻已逐漸凸顯。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