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芯片植入人體 只是第一步

  往自己的身體植入一枚芯片,幫助監測身體指標,甚至分析相關數據,從而為生活和工作提供指導建議……以往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的情節,正在逐步走進現實。

  近日,歡聚時代(YY)董事長兼CEO李學凌在微信朋友圈曬出自己“植入芯片”的經歷。經過一番討論,最終證實這款科技產品是可以實時測量血糖等指標的監測器。雖然弄巧成拙,但李學凌也指出,未來會有更多的人在身體裡植入芯片,以便於更好地了解自己。

  事實上,在人體植入芯片或者監測器等設備的做法,在一些領域已經開始嘗試,但整體仍處於實驗階段,大範圍商業化應用仍未推開。不過,由於其在醫療、安全、經濟等領域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也吸引了不少資源的投入。

  但是,這類產品在采集、傳輸甚至利用醫療健康數據時,如何保證數據安全,如何保護用戶隱私,如何做到合理規範,則是一個長遠但重要的問題。事實上,這也是其他許多資訊科技產品的共同難題。與此相比,將芯片植入人體,或許只是第一步。

  科幻已走進現實,但面臨技術瓶頸

  所謂人體植入芯片,指的是將很小的芯片植入到人體皮膚下,從而監測相關數據指標,或記錄個人資料的技術。通過特定機器,可以采集、傳輸甚至利用所監測到的數據。這類產品一般採用無線射頻識別(RFID)技術,往往內部裝有芯片和資訊發射裝置等,對應身體之外不同的接收裝置。

  事實上,植入芯片所依托的主要技術——RFID並不神秘,已經誕生20多年,此前已經在護照、汽車鑰匙和寵物電子身份證等領域應用。比如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寵物主們被建議為自己的寵物貓狗植入載有動物免疫資訊的芯片。

  此類技術在人類身上更大範圍的商業化應用案例出現在瑞典。據媒體報導,瑞典至今已經有三四千人在自己身體裡植入了芯片。這些人通過RFID技術的幫助,不再需要攜帶公交卡、信用卡、鑰匙等,只需動動自己的手指或手臂,就可以輕鬆解鎖辦公樓大門,甚至支付款項。

  根據這一產品的出品方——瑞典企業Biohax International公司網站的介紹,其芯片使用的是在RFID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近場通訊(NFC)技術,該技術目前已經廣泛應用於信用卡、智能手機、門禁系統等,實現近場免接觸數據資訊的驗證、交換等功能。

  在逐漸成熟的技術基礎上,可植入芯片逐漸從實驗室走向市場,但仍然面臨一些技術瓶頸。

  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近兩年體驗了不少可植入芯片或類似的設備,也跟這一領域的許多企業接觸過。他的感受是,因為獲取數據更為容易、準確,可植入設備的趨勢已經在逐漸顯現,但可植入芯片整體發展還處於早期階段,還存在一些技術缺陷:

  例如,如何給小如米粒的植入芯片提供能源供應?目前還沒有特別高功效、低功耗的產品大範圍應用。其次,這類芯片所采集、監測到的數據該如何快速、安全傳輸?目前主要採用的是RFID或NFC技術,但若採用更快速可靠的藍牙、WiFi等技術,如何控制芯片大小,保證數據安全?還有,目前很多可植入芯片防潑濺但不防水,在植入人體後,植入芯片該如何抵禦人體體液的侵蝕?

  李天天透露,針對這些瓶頸問題,已經有科技企業在探索解決辦法,例如谷歌公司開發的通過隱形眼鏡監測血糖的設備,已經探索了低功耗、WiFi和藍牙傳輸的解決方案,而且可以做到可植入人體的大小。但目前還很少有中國企業能提出可靠的技術方案。

  采集醫療數據前景廣,實用性還有待觀察

  在許多科幻影片中,可植入芯片等設備經常被用於人群的監控管理,但實際上,目前此類設備最受重視的應用場景,其實是醫療健康領域。

  早在上世紀60年代末期,國外已有醫療專家在實驗室探索通過外科手術,在帕金森症患者的大腦中植入電極來控制顫抖。這項通過植入設備刺激腦部神經的技術又被稱為“腦起搏器”。1995年,美國醫療科技企業美敦力研發出第一代“大腦起搏器”並投入臨床試驗,用於治療原發性震顫與帕金森震顫。幾年後,這項技術也被引入中國。

  隨著技術的發展,可植入芯片等設備還被開發出更加便利、更為平民化的應用場景。李天天去年曾在一場科技峰會上,演示了一款用於監測血液指標的醫用傳感器系統:通過高壓噴射注射器,將一元硬幣大小的傳感器貼合到皮膚上,再用配套設備掃描就可以監測血糖指標。

  作為醫療科技領域的創業者,李天天接觸過不少可植入芯片等設備,在他看來,這類產品及其采集的醫療數據,對未來的醫學診療、健康護理都會有顛覆性的改變。

  以監測人體血糖指標為例,傳統辦法是到醫院通過扎針采集血液,再用專門的儀器分析,但通過可植入設備,不必到醫院也可以實時監測,可以減少病人的痛苦。此外,通過這項技術所采集到的數據也更為準確,並且可以傳輸給慢病管理醫生,通過實時的數據分析,尋找更為合適的治療方案。

  他認為,可植入芯片等設備的使用還只是第一步,在醫療領域,這項技術更大的想象太空在於,通過“數據+服務”的雙輪驅動,獲取更實時、準確的醫療數據,為病患提供更精準的服務。

  不過,醫療界對可植入芯片等設備的準確性和便利性也有一定擔憂。張強醫生集團創始人張強表示,可植入芯片雖然在醫學上操作比較簡單,但采取微創或注射的方式向人體植入金屬設備,依然存在著感染的風險。而且,在人體某些部位植入芯片等設備,會不會影響原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這也是需要更多考量的問題。

  “我覺得這項技術炫酷的成分多一些,實用性還有一段距離。”張強分析,隨著醫療科技的快速發展,當前可植入人體的芯片在幾年後可能就過時了,到時其實用性和便捷性很難保證。此外,如果使用者在運動中不慎將植入身體的芯片等設備壓壞,不僅會影響采集的醫學數據,也可能影響身體某些部位的健康。

  如何利用醫療數據?根本還是管好人

  除了實用性,可植入芯片等設備在醫療應用中另一個值得關心的問題是,如何保證其采集、傳輸的醫療數據的安全性。也有一些人擔心,在人體植入芯片等設備後,可能會采集、傳輸甚至存儲很多敏感的個人隱私資訊。

  移動互聯網安全專家李倫(化名)最近也關注到關於可植入芯片設備的討論,但他很明確地表示,在解決隱私安全問題前,自己不會使用這類設備。作為網絡安全從業者,他很清楚地知道,不管是採用RFID、NFC等技術,還是用WiFi、藍牙等技術,可植入芯片等設備的數據傳輸過程都很可能被劫持、利用。

  不過,李倫也強調,醫療數據的安全性問題,關鍵不在於采取何種技術,而是提供植入芯片服務的企業將會如何保護所采集、傳輸、存儲、利用的醫療數據。在他看來,當前對可植入芯片等設備的入侵或劫持還沒有發生,但未來很可能會發生,在那之前,需要考慮好相應的網絡和數據安全問題。

  “我擔心的不是技術方案是否安全,而是企業拿了這些數據怎麽做,能否保障安全。”李倫的這一點擔心,也是許多普通消費者和業內人士關心的共同問題。

  李天天認為,大多數新誕生的醫療技術和設備都有長處和短板,消費者會在便利性和安全性之間做出取捨。但作為醫療科技從業者,他更希望在技術發展的早期,首先重視便利性,提供更多新產品、新體驗和新服務,再從中尋找安全性的解決方案。

  但張強認為,可植入芯片等設備和前些年熱門的可穿戴醫療設備一樣,都需要將醫療數據的安全性擺在重要位置。在他看來,無論是怎樣的技術和設備,只要涉及醫療數據,就要考慮這些數據將會被如何存儲、如何使用,如何保證醫療數據的安全。

  與國內外的醫學專家交流後,張強注意到美國針對醫療數據的保護有專門的法律和規定,所有的移動醫療公司都必須遵守,而中國的很多移動醫療公司雖然自稱具備相應的醫療數據保護能力,但因為數據保護成本很高,或者數據管理不規範,實際執行效果並不好。

  “技術在不斷更新,更根本的還是要管好人。”張強認為,可植入芯片等設備的發展中,更關鍵的是要針對醫療數據的存儲、傳輸和使用等作出規範化的管理規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