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五穀雜糧吃對了,堪比補藥!

佛教祭祀時的五穀為:大麥、小麥、稻、小豆、胡麻;《孟子滕文公》稱五穀為:稻、黍、稷、麥、菽;《黃帝內經》認為五穀為:粳米、麥、大豆、小豆、黃黍;現代通常說的五穀是指:稻穀、麥子、高梁、大豆、玉米。習慣性地,我們將米和麵粉以外的糧食統稱為雜糧。



五穀雜糧的五性

五穀雜糧的五性即指寒、熱、溫、涼、平五種屬性,五性是根據吃了食物後對身體產生的作用來劃分的。一般來說,寒涼性的食物能減輕或消除體內的熱象,清熱解渴;吃後有明顯消除或減輕身體寒象的,就歸入溫熱性食物;而寒熱偏性不明顯的食物則歸於平性。



寒涼性

寒涼性五穀雜糧的作用:具有清熱、瀉火、消炎、解毒等作用。適用於夏季發熱、汗多、口乾或體質偏熱的人、以及急性熱病、發炎、熱毒等。

寒性五穀雜糧的代表:小麥、蕎麥、荸薺。

涼性五穀雜糧的代表:小米、薏米、大麥、百合、菱角、綠豆、蓮子心等


溫熱性

溫熱性五穀雜糧的作用:具有驅散寒邪、溫振陽氣等作用。適用於秋冬寒涼季節怕冷或體質偏寒的人。

溫性五穀雜糧的代表:糯米、桂圓、紅棗、核桃等。

五穀雜糧中沒有大熱性質的食物。


平和性

平性五穀雜糧的作用:健脾、和胃、有調補作用。常用於脾胃不和、體力衰弱者。


五穀雜糧五味

五穀雜糧的五味即酸、苦、甘、辛、鹹五種味道,一般來說把淡味歸入甘;把澀味歸入鹹。飲食五味均衡,才是最好的養生方法。



酸入肝

酸味五穀雜糧有收斂的作用,可用於輔助食療生津開胃、收斂止汗、助消化、改善腹瀉、小便頻多癥狀等作用,對應的人體器官為肝。但是,酸味吃的太多,容易造成筋骨損傷,感冒者宜少吃酸性的食物。

酸味五穀雜糧代表:紅豆。


苦入心

苦味食療作用: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除煩、能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可用於輔助食療熱證。對應的人體器官為心。如果食用太多會口乾舌燥,便秘、胃病或骨病患者應避免食用。

苦味五穀雜糧代表:蓮子心。


甘入脾

甘味食療作用:有補益身體、調和脾胃系統的作用,對應的人體器官為脾。但吃的太多會導致發胖和蛀牙,糖尿病或腹部悶脹者不宜食用過多。代表性五穀雜糧為糯米、蕎麥、豌豆等。而淡味則有除濕利水的功效,可改變小便不暢、水腫等癥狀。如果沒有濕性癥狀的人應謹慎食用,代表性五穀雜糧為薏米。

甘味五穀雜糧代表:紅棗。


辛入肺

辛味食療作用:可緩和肌肉及關節病、偏頭痛等,可發散風寒,行氣活血,可用於輔助食療感冒表徵及寒凝疼痛病症。對應的人體器官為肺。幸味食物,有的屬於熱性,有的屬於寒性。幸味食物大多數發散,易傷津液,食用時要防止過量。過多食用會便秘、火氣大或長青春痘等。

五穀雜糧中沒有幸味的,幸味食物的代表:薑、蔥、薄荷。


鹹入腎

鹹味食療作用:有軟堅、散結、瀉下、補益陰血、溫肝補腎、瀉下通便的功效,可用於輔助食療痰核、痛塊、熱結便秘、陰血虧虛等疾病。。對應的人體器官為腎,如果食用過多會造成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中風患者應節製食用。

鹹味五穀雜糧代表:小麥、青稞、小米、核桃。



五穀雜糧五色

天地有五行,人有五臟。傳統中醫認為:五行對應著人體的五臟,即木為肝、火為心、土為脾、金為肺、水為腎。同時可引申出五色:白、青、黑、紅、黃,對人體的五臟有不同的滋補作用。但人體各個臟腑之間是相互聯繫的,腎太旺會傷心,心太旺會傷肺,肺太旺會傷肝,肝太旺會傷脾,脾太旺會傷肝。因此,五色食物必須均衡攝取,不可偏食一色,要讓五臟同時得到滋補。只要每餐都吸收到五色的食物,便可做到五行相生,達到調和五臟、滋補身體的功效。



白色

白色五穀雜糧對應五行中的金,入肺,可增強肺臟之氣,利於益氣。如白米,薏仁,杏仁、山藥等。


青色

青色五穀雜糧對應五色行中的木,入肝,能增強臟腑之氣。有清肝解毒、疏肝強肝的功效。青色五穀雜糧中的葉綠素對調節人體新陳代謝很有好處。從心理方面講,經常吃綠色的五穀雜糧還可以舒緩壓力並能預防偏頭病等疾病。如:綠豆、豌豆、扁豆等。

黑色

黑色五穀雜糧對應五行中的水,入腎,具有滋補腎臟的功效。有保健養顏,抗衰,防癌等作用,對排泄系統也大有好處,腎臟功能出現了問題都可以通過使用黑色五穀雜糧來調理。如:黑豆、黑米、黑芝麻等。

紅色

紅色五穀雜糧對應五行的火,入心,能增強心臟之氣,提高人體組織中細胞的活性。富含番茄紅素,可保護細胞,進入人體後方可入心、入血,具有益氣補血和清血、通血、抗炎的作用,多吃赤色食物能預防感冒。如:紅棗、紅心甘薯、紅棗、枸杞、紅小豆、紅菜豆等。

黃色

黃色五穀雜糧對應五行中的土,入脾,最大的特點和優勢是富含胡蘿蔔素和維生素D,能增強脾臟之氣,促進和調節新陳代謝,提高臟腑功能。如黃豆,花生,小米,玉米、黃米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