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要守著真實,喧囂其實不是對手

有鄰

我們反對的是喧囂嗎

用“喧囂”、“浮躁”來概括、指責或批評我們當今社會生活的環境、氛圍和人心,恐怕沒有什麽人會反對。我更關注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對產生那些“喧囂”、“浮躁”等現象的社會歷史分析。

換句話講,我捫心自問,我所針對或反對的到底是什麽,真的是“喧囂”和“浮躁”本身嗎?

我們社會的生產方式、社會組織、人際關係、行為和感覺等都日益被市場和商品進行重組,幾乎所有傳統的活動和行為,連帶它們的動機和價值,都被摒棄或者抽空了內容,改造成純粹為賺取利潤的工具和手段。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一切,包括藝術、文化、教育、研究、傳統村落和生活習慣等等,都被改造成了商品,進入到流通領域。今天社會生活中所有的活動都被改造成手段,為了哪一個唯一的目的:用更短的周期刺激商品的生產、流通和消費。

只有在這樣的一種環境裡,我們才可以觀察到“喧囂”和“浮躁”與商品生產的速度之間的那種構成關係,也才明白,我們所觀察、批評和糾正的對象,其實並不是那個社會的表象。

陶淵明早就清楚地意識到,環境的“喧囂”與否並不是關鍵,你與它保持的距離和態度才是重要的。

他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飲酒》其五)“心”不“遠”,無論你在哪裡,即使逃至山林托身空門,仍然會“喧囂”、“浮躁”得癲狂錯亂,靈魂得不到安寧。

周圍一片“喧囂”和“浮躁”,“心遠”意味著獨立不倚,意味著與周圍的環境、氛圍和人心保持清醒的審視和結構性的距離。通俗地講,就是“君子有所守”,“有所不為”,一些東西一定要恪守,而另外一些東西一定不能做,那是底線。難嗎?該問問你自己。

蘇軾寫過一首詩,詩題很長,謂“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視雷雨,每大雷電,但聞雲中如嬰兒聲,殊不聞雷震也”。詩是這樣的:

已外浮名更外身,區區雷電若為神。

山頭隻作嬰兒看,無限人間失箸人。

蘇軾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放下了“浮名”和“肉身”,天下就沒有什麽難事兒了,沒有什麽值得恐懼和顧慮的了。

這說到了根兒上,是所謂“一指頭禪受用不盡”,但太難。在這方面,你猶豫、妥協多少,就一定會糾結、苦惱多少。我們絕大部分人在這方面都只是修行,並非夙業。對於蘇軾所說的那些“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我們有時或許也可以放下一點點,但大都是萬般無奈、不得已而為之的,一步三回頭,跋前而疐後。知易行難,學習和仰慕蘇軾很容易,實踐卻很難。不過,如果把你逼到沒有退路的地步,橫下一條好漢心,前不瞻,後不顧,“轟”的一下都給它扔下,你會發現,天也沒塌下來,太陽照常升起,地球照常運轉,日子照樣過。

“心遠”也不必說得那麽玄,不妨看作一種尋常境界。蘊藏在我們中國傳統中的那些價值觀念,和一般人所具有的那些善良、誠實、認真等品質和性情,足以讓我們在周圍一片“喧囂”、“浮躁”之中保持頭腦清醒。

堅持真實沒那麽簡單

我講一件小事:

端午節期間,龔琳娜老師參加某城市舉辦的以唐詩為主題的演誦活動。正式演出前一天,龔老師帶著她的樂隊,冒著零濛的小雨,在露天舞台上一遍又一遍地排練,有風。

後來,龔琳娜老師告訴我,不只是這一次,其實每一次的彩排和演出,她都要在現場和演奏家們一起調試每一件樂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將樂隊和人聲調諧到最佳效果,而伴奏帶不需要這樣,省事、省錢,主辦部門和電視台也會很開心。

可是她堅持不用伴奏帶,堅持要帶自己的樂隊,甚至不得不為此培養自己專業的調音師。這是真正的藝術創作,充滿著隨機演化、即興發揮和創造性,它是不可預計、無法複製的,它生動地演示了藝術的本質特點和境界。

而一場在伴奏帶限制中的演唱——更不用說假唱了——更像一種生產鏈上的產品,一遍又一遍地被複製出來。

龔琳娜老師為什麽要給自己這麽多麻煩?我問過。據她講,她和老鑼創作的中國古詩詞歌曲屬於中國新音樂,得用中國的民族樂器才能表現和傳達出其特點、腔調、韻味和品質,每次排練和演出都無異於一次新的創作。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對藝術的高水準和真的追求應該不難理解,應該是尋常境界吧。

後來我讀到龔琳娜老師和她丈夫老鑼的書《走自己的路》,封面上還有一些關鍵詞:“不假唱,不媚俗,不忐忑”,以及“他們的世界裡只有本真的音樂,純粹的藝術”,提示我,在日常生活的尋常境界中其實也有深刻的內在動機。

在這本書中,老鑼談到2010年他們回到中國,很不適應當時充斥著的假唱、假拉、假彈的風氣,他說:“對Linna和我來說,假的肯定是接受不了的。當然我也明白,對於電視節目,很多事情是需要運作的。但我也有自己的底線,就是要內外統一和真實。不能真實情況是這樣的,對外播出的時候卻完全不一樣了。”(第207頁)

就這個問題我專門與龔琳娜老師通了一次話,我想知道為什麽別人都可以假唱,都可以“從眾”,而她和老鑼卻要如此堅持和較真兒?他們這樣做的意義和價值,以及這樣堅持的動力和勇氣是從哪兒來的?

琳娜老師的答覆如下:

2002年,我已經工作兩年了。

2000年的大獎賽我獲得了很好的成績,這兩年我在中央民族樂團工作。兩年間我參加了很多晚會,幾乎都是假唱。

02年3月,也就是認識老鑼的前一個星期,我去江蘇的一個城市,唱那個城市的市歌。

那支歌全程都是假唱。

記得是下午兩點多,當時有一萬多名觀眾。我站在舞台上,穿著豪華的服裝和高跟鞋,觀眾用期盼的眼光看著我。他們的眼光,像一把把鋒利的劍,刺向我。音樂一起,我忘了歌詞,我居然用麥克風擋住自己的嘴,在那兒唱1234,非常地假,但是我還要表演得很“認真”。當我的眼睛和觀眾的眼睛對視的時候,我特別特別難過。他們是如此地期待我的聲音,我卻那麽虛假地給了他們這些。

我們的演出住在非常好的酒店,也拿著不菲的演出費,但是聲音卻是假的。

這件事讓我直到今天說起來都會非常難過。我覺得自己像一個沒有靈魂的木偶站在台上唱,我當時就覺得我必須要改變。在這以後,我就遇到了老鑼。

老鑼告訴我,不管什麽東西都絕對不能作假。其實我當時也懷疑,真的能做到嗎?能做到跟這個環境走完全不一樣的路嗎?老鑼說,你站在舞台上,一次演出可能就要面對幾千個觀眾,當你站在舞台上的時候,你也是老師。如果你給觀眾的是垃圾,那他們接受的就是不好的。所以你要有這個責任,每一次上台都要對得起每一個觀眾。

我心裡本來就很難過,覺得假唱不對,老鑼這一番話,讓我真正感到了什麽叫責任。而要負起責任,必須要有行動,如果沒有行動,你當然就擔當不起這個責任。所以,從那以後,我心裡就相信,只有真實的,才有力量。

從2002年4月份開始,我就堅持絕對不假唱,不假唱是我演出和做音樂的底線。我和老鑼結婚的時候,我們倆也說,彼此之間絕對不說謊,不說謊也是我們婚姻的底線。

當然不假唱,我就失去了很多機會,但是當時我是這樣想的,不是因為我不假唱失去了機會,而是因為我可以被替代,因為我跟別人唱的都一樣啊!我沒有獨一無二的本領,隨時可以被取代,所以才會被淘汰。

所以後來我就開始努力地去尋找自己的聲音,去真正地走自己的路。我並不在乎是不是有眼前的機會,而希望自己一輩子都可以有做真藝術的機會。這麽多年都這樣堅持了,我的勇氣也是練出來的,心中有信念,不停地去努力,絕對不要妥協,一路這樣走下去,自己的能力就會增長起來,就會變得強大。

你的對手到底是誰

在周圍一片“喧囂”的環境和氛圍中,堅持特立獨行,堅持做真實的自己,不與世俯仰,隨波逐流,一定需要一種信念或者信仰,我以為那是一種對於世界和人生更高的“覺解”。

“覺解”是“心”可以“遠”的“源頭活水”。陶淵明所說的“心遠”,一定不是對環境和人生的被動反應,而是主體有意識、有品質、有格調、有品位的主動選擇。

蘇軾曾為司馬光《布衾銘》題跋,曰:“士之得道者,視死生禍福如寒暑晝夜,不知所擇,而況膏粱、脫粟、文繡、布褐之間哉?如是者,天地不能使之壽夭,人主不能使之貴賤,不得道而能若是乎?”

這裡我們且不對蘇軾所說的那個“道”作學術分析,分辨它是儒釋道三家的某一家之道,或是三家之融合,但這一段話涉及到這樣一個重大的問題:一個人想要超越死生禍福、貧賤富貴所帶來的焦慮和苦惱時,必須“得道”,也就是要回答和解決“什麽值得我活一生”,“為什麽它值得我這樣做”這一類問題,這就是我所說的“信念”、“信仰”。

而伴隨當代生活的“喧囂”給予我們的困惑和心理焦慮,無非再次把我們帶回到這個問題上來。你的生命中有了一個“道”,你有了為“道”而活著的信念,那些具體的、讓你焦慮不安、喧囂浮躁的得失榮辱毀譽種種際遇,都成為過程或途徑了。

“條條大路通羅馬”,至於走哪一條途徑,還需要選擇嗎?不管是哪一種,儘管那條路上也可能充滿“喧囂”和“浮躁”,都不能影響我們對於“道”的追求,也都可以印證和覺解那個終極的問題。這樣,你的心就定了,你的靈魂就安寧了。於是,你不必故意地與眾不同,你就可以回到自己最純粹、最有意義、很可能也是最好的狀態——充實快樂,積極努力,心平氣和。

【結論來了】:在任何社會形態中,守“道”都是對種種“非道”或“反道”行為的抵製與批判,它的本質是批判的,也就是北島所說的那種“古老的敵意”,因此,它才能夠激勵我們在喧囂逐利的迷狂中保持清醒、獨立、堅定和執著;另一方面,“道”永遠是我們安放、撫慰和升華自己靈魂的地方。至於“喧囂”嘛,連魑魅魍魎都不是,充其量是一點“瘴癘之氣”的余孽而已。

或者我們也可以說,只要我們堅守住那個“道”,那個信念或信仰,“喧囂”抑或寧靜,可以不加選擇,喧囂其實不是對手。

順便說一句,在當今鋪天蓋地泛濫的商業文化或大眾文化氛圍中,龔琳娜老師的“較真兒”和堅守無異於一種挑戰、一種宣言、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倘若沒有信念,沒有一種對於“道”的不懈追求,是做不到、堅持不下去的。那種“不假唱、不媚俗、不忐忑”,不只是她和老鑼所追求的藝術境界,同時也是他們的人生境界。

【溫馨小貼士】

6月28日

將在繁華都市中心K11 ATELIER

探討喧囂與真實下的中國精神

誠邀各位嘉賓蒞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