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何處理字形結構中的平衡感?全靠這八大訣竅

網友問:如何處理字形結構中的平衡感?這是一個好問題,也是值得研究的大課題,弄明白書法結構的平衡問題,就是半個書法家。

一、中國漢字,本身就是四平八穩的方塊字,為什麽還要處理平衡問題?

因為書法是漢字的藝術,文似看山不喜平,“既知平正,但求險絕”。欣賞書法都不喜歡平正呆板,人們看一些較為平正的行書、草書會感覺索然無味。就像我們看雜技,都喜歡看鋼絲上的表演,半空裡的挑戰,那樣能挑戰你的神經。好比阿迪力高走鋼絲那是絕技,阿迪力如果在馬路上走,那只是散步而已,沒人看!書法也是這個道理。

二、寫書法就是要善於製造險境,然後又在險峻當中找到平衡——這就是處理書法結構的平衡技巧

書法平衡技巧歸納起來有以下八大竅門:1、長短法;2、輕重法;3、大小法;4、粗細法;5、濃淡法;6、疏密法;7、欹正法;8、綜合法。舉例說明:

1、如下圖,宋米芾《真酥帖》中這個“是”字,頭部的“日”字明顯偏離了中軸,寫在了左邊,這樣作者就通過把右下角寫大,筆畫寫長來達到平衡:這是大小、長短法平衡。

2、如下圖,晉王羲之《集王字聖教序》中的“若”字,上半部分一反常態地寫得異常疏朗,佔太空較大,為了平衡重心,作者有意將下面的“口”字筆畫明顯加粗、加重,這是粗細、輕重調節法。

3、如下圖,明王寵《行書詩》中的這個“園”字很明顯,外框左邊輕,右邊重,右邊呈弧形,有搖搖欲墜之感,為了平衡,作者將裡面的“袁”字寫在左下角,右上方留下大面積空白,這就是疏密調節法,高!

4、在一篇完整的作品中,往往還不是單字內部來調節平衡,往往兩個字或幾個字,一行或幾行來調節,最終達到平衡的效果。在王鐸的行書作品中特別善於不斷“製造矛盾”和“解決矛盾”,來看一個簡單的,如下圖:

看上圖截取的一段,單個看每個字都是重心不穩,東倒西歪,但作者正是通過欹正變化、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相互牽製達到了整體的險絕與平衡效果,這是綜合調節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