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該如何理解黃崢的新電商夢想?

//編者按:

拚多多的出現是必然也是偶然。

必然的是,伴隨著互聯網轉向與消費新生力量的轉移,在已有商業格局外必然誕生新的競爭者;偶然的是,它是於當時出現、做對了一些事情的拚多多。

拚多多做對了什麽?黃崢自己給出了答案:“普惠”、“以人為先”、“更加開放”。正是這三件事,讓拚多多最終以新電商的角色出現,並撼動整個行業。

“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新力量,新勢力的出現除了可能將競爭重新帶給這個已近乎平靜的領域,更大的意義在於為產業生態中所有的參與者,即用戶、商家、物流、支付等,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給予他們更有利的市場地位。

在此感謝所有的“起義與創新”者們,願它們觸達所有光芒正趨暗淡的角落。

《該如何理解黃崢的新電商夢想?》

文/邱韻 編輯/劉煜

“無論信仰還是質疑、主動或是被動,我們與世界都正以近乎衝刺的速度進入到一個新的時代”。黃崢近日在拚多多上市以來的首封股東信中寫道。

1994年4月20日,連接數百台主機的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絡工程,成功與國際互聯網全功能連接。自此,中國全面接入國際互聯網。

在這二十五年間,無數的星辰出現閃耀在中國互聯網的天空,有的閃爍至今,有的中途湮滅。最終跌跌拌拌,在它們的共同光照下,中國成為全球互聯網第一大國,成為全球互聯網創新的引領之一。

如今,隨著新的技術、消費力量、商業形態的崛起,互聯網迎來新的時代。

在這個新時代裡,新舊力量交織,一方強勢如昨,一方新生如虎,因不同的力量、思維、方法,雙方無可避免地發生衝撞。近期淘寶要求商戶在其與拚多多中二選一的消息甚囂塵上,正是這種衝撞的縮影之一。

正在此時,黃崢於股東信中拋出了“新電商”,並旗幟鮮明地為其賦予了“普惠”、“人為先”、“更開放”三大特徵,或有自證、自醒之意。

何謂“新電商”?新時代裡,黃崢希望為拚多多構建一個怎樣的未來?

01|新電商?

一切從1999年開始。

這一年的9月,在8848網策劃的“72小時網絡生存”測試裡,12名選手通過網絡買到了永和豆漿。正如活動所期望的那樣,它求證了中國網絡發展的現狀和未來。

雖然此後幾經沉浮,但在接下來的近20年間,中國電商以銳不可當之勢快速發展。資料顯示,2014年我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網上零售市場,2018年網上零售額突破9兆元。

作為一種業態,電商的發展帶動了物流、支付等其他行業的發展,帶動了新品牌、新的生產與銷售關係的出現,比如為此前代工的工廠提供新的銷售渠道。

所有這些產業與業態的出現與發展,底層都以互聯網用戶的快速增長為支撐,即“人口紅利”。統計顯示,早在2008年年中,中國就以2.53億的用戶規模成為全球互聯網人口第一大國。

在“人口紅利”下,流量邏輯成為必然,在這一邏輯下,由於流量成本攀升所帶來的平台門檻提升,讓電商的發展止步於部分市場、部分需求之外。尤其是2016年完成移動互聯網轉型後,流量枯竭,成本攀升,高昂的通道費用增加了商家的運營成本,提高了平台進入門檻。

一位網絡商家曾透露稱,在某電商平台上,現在的流量大不如前,要想有流量就必須做推廣,而如果想維持原來的流量水準,每個月直通車費用就比以前增加了3500元,相當於每天100元的推廣成本。

再加上物流、人力等價格的上漲,商家端成本的推升,最終傳導到消費者端。根據媒體報導,以服裝產業為例,某電商平台上客單價由2012年的90元上漲到2016年的253元。

在電商初誕生或者後來快速發展時,雖然客單價低,但是接觸他們的很多是學生、白領等消費觀念較開放、知識水準較高的人群,以及一二線城市的商販,而這時的物流、支付等基礎設施還遠遠沒有普及。等到這些基礎設施普及時,成本、價格的攀升築起一道圍牆,將部分人群和需求擋在門外。

農村、鄉鎮乃至三四線市場,正是被這道“圍牆”擋住,並錯過第一次的電商初期發展的人群之一。隨著經濟的發展,互聯網、物流、支付等基礎設施的普及,這些佔中國市場進一步的人群爆發出旺盛的需求。

正如黃崢所說,20年前互聯網剛在中國起步時,使用者是知識經濟水準較為靠前的小部分人。20年後,不論鄉村還是城市,教授還是農民,移動互聯網已經平等地進入到了普通人的生活中。

在黃崢看來,滿足這群人的需求是 “新電商”的使命之一。他所提到的“普惠”、“人為先”兩大“新電商”特徵無不與此相關:在“人為先”的前提下,它“不再把活生生的人當成流量”,試圖去理解與尊重每個用戶的需求,因此它能“普惠”地服務用戶和商戶,將那些此前可能不被電商覆蓋的人納入進來。

比如去年拚多多推出了多多果園。與常規“人找貨”的思路不同,它遵循的是“貨找人”的邏輯,為用戶提供可選擇的水果產品,用戶在APP上虛擬栽種,然後平台將需求信息發送到指定果農手中,進行采摘、發貨。

對農產品來說,信息不對稱廣泛存在,今年種多了沒人買,水果爛在地裡,明年種少了不夠賣的情況時有發生。而通過“多多果園”這樣的方式,拚多多將“長周期零散需求匯聚為短周期批量需求”,為果農解決銷量難題,也為用戶在開心之餘能夠享受到最新鮮的產品。

今年,基於此前的農產區基礎設施投資和“農貨中央處理系統”的成型,多多果園又走到下線,變成了探索以農戶為全產業鏈利益主體的“多多農園”。4月26日,拚多多與雲南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未來5年內將推動100個“多多農園”項目落地,孵化、打造100個雲南特色農產品品牌。這一被黃崢稱為“初步嘗試”與“可能性”的模式正在落地到更多的領域。

02|“小學生”

“就好比是剛讀小學的YAO,個頭雖高但依然只是個小學生。”在股東信中,黃崢以“小學生”自比拚多多。

財報顯示,2018年,拚多多平台GMV達4716億元,同比增長234%,平台年度活躍買家數達4.19億,Q4 僅自有APP的平均月活用戶數便達2.73億。毫無疑問,拚多多已經成為中國電商領域的佼佼者。

而另一面,拚多多成立至今只有四年的時間。正如黃崢在股東信中所說,在格局已定的電商行業,誕生於“新時代”的它成為“新的力量”代表之一,仍然在以“新的思維”、“新的方法”在飛速成長。

拚多多誕生於2015年9月,當時,中國電商版圖基本格局已定,阿里系(淘寶、天貓)、京東兩巨頭扎根,所有的電商創新基本只能在細分領域完成。

艾瑞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B2C電商交易規模達到了2兆,其中天貓市場佔比58%,京東佔比22.9%,而排名第三的平台市場份額佔比僅為3.8%。

另一方面,正處於互聯網完成由PC向移動端遷移的末期,流量成本攀升、三四線乃至五六線市場的崛起已勢在必行。數據顯示,當年互聯網用戶達到6.88億,移動互聯網用戶達到了6.20億。

在這種新的市場環境下,新進入者要想突圍只能另辟蹊徑,脫離原有的玩法和理念,以全新的方式、思維切入電商領域。眾所周知,它最終找到了這一路徑,為電商添加社交、拚購、渠道下沉等元素。由此,“新電商”出現在中國市場。

它的出現當然也被淘寶、京東等巨頭看到,兩者也曾於去年推出淘寶特價版、京東拚購等業務,但不同的用戶群、不熟悉的玩法、不一樣的思維讓它們的“跨界”探索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一帆風順。

競爭似乎是避免不了的。根據黃崢的說法,“小學生”的拚多多“偶爾也會被推上球場,與大塊頭成年球員較量較量”,最近的“二選一”風波正是由此而來。

不過在競爭之外,黃崢對自身的認知相當清晰:對不到四歲的拚多多來說,其關注點主要在“充足的營養”和成長,而非競爭上。

“拿‘儲蓄罐’裡的錢去存定期恐怕不是一個好主意。”在他看來,短期內,對拚多多來說,主題仍然是持續投入而非盈利。

財報顯示,2018年營收131.20億元,同比增長653.59%;運營虧損108.00億元,去年同期為5.96億元;淨虧損102.98億元,去年同期為4.99億元。

根據財報,去年其研發費用由2017年的1.29億元增加至11.16億元,主要是由於增加了7.35億元的研發人員費用和2.34億元的R&D(Research-TO-Demand,按需求研發)相關雲服務費用。

2018年,拚多多員工總數為3683人,較2017年的1159人增加2524人,其中,工程師數量超1800人,佔比一半。

與傳統依靠運營而崛起的電商不同,誕生於新時期的拚多多更“互聯網”,為了平台活躍它可能會設計可以讓用戶參與其中的遊戲(比如多多果園),為了與C2M式的模式相符它需要精準把握供需量。

在它看來,這是為了“持續聚焦在企業內生價值上,積極尋找對長期公司價值有利的投入機會”——即使這些投入可能需要大量的投入,被寫入“大額短期費用”。

關於盈利,拚多多並不著急,畢竟“因為進入了賽場,這個小大人隨時具備了產生收入和隨時賺錢的能力”,黃崢表示。一端是4億買家,一端是千萬賣家,按照通常的電商發揮在那邏輯,拚多多掙錢確實很容易。

03|“共生迭代”

2015年7月,入駐京東僅3個月的優衣庫宣布關店。據日媒報導,這與當時的國內電商競爭有關。對當時還沒誕生、如今只是“小學生”的拚多多來說,這似乎是發生在上個電商時代的事了。

而實際上,這樣的“二選一”似乎成為了國內電商行業發展過程中始終存在的窘境,甚至非正常競爭的規模還在持續加大,處於新舊兩種力量較量中的拚多多也只得面對。

“當前面臨的空前‘二選一’會持續一段時間”,黃崢表示,“但固有的藩籬必將被打破,形成以創新和增量為導向的競合是必然”。

互聯網伴著開放與共享而生:一開始,設計了互聯網基礎協議TCP/IP的鮑勃·凱恩、溫登·澤夫,以及創立了萬維網的蒂姆·伯納斯·李,都放棄了專利申請,將互聯網技術免費地提供給全人類。

而當互聯網企業碰見有限的流量時,開放與共享讓位於封閉與壟斷。雖然2010年開始,國內互聯網企業曾對此反思並做出改變,但隨著流量的聚集與見頂,這樣的“封閉”仍然存在。

自幾年前開始就在互聯網領域盛行的“生態”一詞,無疑天然地劃下勢力範圍,將其他人排除在外。在有些離傳統更近的業務領域,這一現象似乎更為嚴重,甚至有的企業在選擇封閉的同時還會斬斷行業內合作與開放的可能性,電商行業由來已久的“二選一”正是如此。

隨著中國互聯網逐漸走向縱深階段,這樣的板結與封閉趨勢更為嚴峻。因此,拚多多、今日頭條等新一代崛起的互聯網勢力,在逐漸封閉的生態中,天然地承擔了起義與創新的角色。

“假設長期沒有一個像拚多多這樣體量的新電商存在,那整個產業上下遊、品牌商、資金流、物流都將只能在實際上唯一可選的體系內流轉,那是不可想象的,也不符合商業邏輯和自然規律。”如黃崢所說,在板結的行業格局中,“起義與創新者”是一定會出現的,哪怕不是拚多多也會有其他人。

比如拚多多推出的電子面單系統,在短時間內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第二大電子面單系統”,部分地打破了原來一統天下的局面,不單是因為拚多多自身做得多麽好,主要是因為“大家從內心深處都不希望被強迫”。

當然,這種“起義與創新”並不少見,只是無論是在政治領域還是在商業領域,這樣的“起義與創新者”最後大多數都走向了對立面,比如委內瑞拉、利比亞的“革命者”最後都轉變成了“獨裁者”。

而在致股東信中,黃崢看破了這種“套路”,在為新電商賦予“更開放”這一特徵時,還著重提到:“我們的策略不是從打破一個壟斷到創造一個新的壟斷,而是從打破一個壟斷到提供一個新的選擇”。

一方面,對仍是“小學生”的拚多多來說,合作與開放是必然的,唯有開放才能繼續發展——哪怕現在被看做是“壟斷”的企業在一開始時也必將是合作與開放的。

另一方面,這是成長於新時代的新電商天然的思考,它的創始人成長於開放的互聯網環境下,對互聯網精神的理解、對互聯網生態的看法與上一代的互聯網人不同。

“長期生存權”,黃崢在解讀拚多多發展時給出的詞匯為互聯網企業賦予了更多人性化的色彩。在他眼中,商業同所有的有機體與大自然一樣,“多樣生態共生迭代才是持久的真實”。

04|結語

“創新是一場革命,革常態思維、慣性思維的命。”趕上新消費浪潮的拚多多以新電商的角色出現,扛著“普惠”、“以人為先”、“更加開放”的大旗,撼動著整個行業。

不過,每一個產業的顛覆及重構過程,都交織著新力量與舊勢力的起伏、抗爭,時間之針會在終止之前一直前行,它裹挾一切,向不確定宣戰。

在中國電商版圖裡,拚多多看到了新的生長空間,走出了一條自己獨有的路。而它深刻的認識到,最終決定其走更遠的力量,還是偉大的夢想、強烈的責任感和商德追求。唯如此,它才能讓人更放心、更開心。

如今,黃崢正在行動著。

來源:一點財經(yidiancaijing)

作者:邱 韻

編輯:劉 煜

審校:蘇慕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