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4個策略,讓孩子學會分享!

分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樂於分享、慷慨大方。而孩子的分享意識、分享行為的發展也是建立良好的玩伴關係、形成健全個性的基礎。

當家長遇到孩子不願意分享時該怎麼辦?該怎樣更好地去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讓我們聽聽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邊玉芳怎麼說

孩子分享行為的三階段

階段1:自我為中心階段

3歲左右幼兒的自我意識剛剛開始萌芽,會表現出「自私」的行為。特別是現在獨生子女居多,全家人都圍著一個孩子,把最好吃的好玩的留給孩子,孩子很容易形成這樣的觀念:其他人不需要這些,所有好東西都我一個人的。自然而然就沒有「分享」的概念,直到到四歲左右才會逐漸了解到分享的概念。然而,這時期的幼兒還處在無意識階段,雖然分享觀念初步形成,但不會主動分享。

階段2:行為模仿階段

早期孩子的行為都是模仿而來,特別是從五歲左右開始,模仿意識更強。如果父母主動將好吃的好用的分享給家中的老人和周圍的朋友,孩子很容易就模仿父母去做。所以父母可以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孩子形成分享的意識,從而促進帳享行為形成。幼兒知道「好孩子」是應該將自己的食物與他人分享,但是,有的時候會不知道用什麼辦法去分享。需要大人引導才會將自己的東西分給別人。

階段3:主動分享階段

幼兒隨著年齡的長大,同時受到分享的教育,學會一些分享的技巧,慢慢地幼兒學會了謙讓。如果看到其他小朋友沒有玩具,他可以主動將玩具分給小朋友,或者看見小朋友很喜歡自己的玩具或者是食物,他會願意讓小朋友跟他一起玩,或一起吃。

家長的培養策略

策略1:教孩子認識分享

不要讓孩子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家裡所有吃的玩的都人人有份,而不是只為他一個人準備。特別是家裡的老人不要過於溺愛孩子,而是每個人都應共享。在生活中讓孩子學會分享,不是跟孩子講道理,而是讓孩子通過動畫、故事、繪本等方式慢慢明白分享的必要性。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分享。

策略2:認真對待孩子的分享行為

當孩子出現分享行為時候,家長一定要及時接受,並給予鼓勵和表揚。例如:當孩子在吃一樣東西的時候,大人會問:可不可以給我吃一點啊。孩子同意分享後,大人不要說我不要你吃吧,這種做法會讓孩子以為大人不吃這些東西,以後更不會主動分享自己的食物。

所以,如果孩子將東西分給你,你一定要高興地接受,並表揚孩子。因為家長的認真對待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心裡強化。分享後得到家長的表揚,孩子會更開心,從而更願意將自己的東西分給別人。

策略3:教給孩子分享技巧

孩子思維發展還不成熟,雖然想分享,但可能因為思考方式的限制不知道如何分享。因此,父母可以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教給孩子一些分享的技巧,例如:「我們現在只有一個蘋果,可是現在有兩個小朋友,該怎樣做呢?」

我們可以讓孩子先思考,如果還不知道,可以告訴孩子:「我們可以將蘋果分成兩部分,這樣每個小朋友都可以到。」讓孩子在這種過程中慢慢學會分享技巧。

策略4:耐心陪伴,切忌責備

學習分享是個漫長的過程,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引導去陪伴。當孩子因為物品與小朋友發生矛盾的時候,不能一味責罵孩子不懂分享,太自私。而是應該將正確的分享行為做法告訴孩子,讓他們下次遇到類似情況能夠知道怎麼處理。

上述的策略還需家長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多給孩子參與分享的機會,這樣他們才能逐漸學會關係他人,懂得分享。

關注孕婦小助理,讓您不再因百度而迷茫!!還有專家在線答疑!微信號:yunfuzhuli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