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互金大潮之後,無處不在的挫敗感

在一個快節奏的世界中,被各種壓力Push著不斷前行,虛度一天便會產生莫名的愧疚感。過程已然緊湊,結果更是難如人意,尤其是在2018年的經濟背景下,尤其是互金行業從業者,或多或少,大家總有些挫敗感。

當P2P平台批量爆雷時,當互金平台轉型失敗時,當逾期和不良越來越多時,當昔日的合作夥伴漸行漸遠時,每一個時刻,都在為從業者的挫敗感添柴加火。

大潮之後,裸泳者現,固然有人是自釀苦果、種豆得豆,更多的人則是被無辜波及。這個時候,我們或許有必要為行業內各種各樣的“挫敗感”說幾句公道話。

“失敗”的普遍性

據網貸之家數據,2018年正常運營的P2P平台減少了1219家,其中673家或跑路、或兌付困難,546家或轉型、或清盤退出。受此影響,正常運營的平台降至1033家,數量縮水54%。

過半平台短期內密集退出,導致了行業資源配置機制的扭曲,良好的合規性、經營的穩健性不再是優質平台區別於其他平台的標簽,在出借人和第三方合作夥伴眼中,所有的平台都只是P2P平台,而P2P平台又約等於高風險平台,需要遠離。2018年末,P2P貸款餘額7890億元,同比縮水24%。

這個時候,問題平台自不必說,正常經營的平台,日子也不好過,一些平台不過是苦苦支撐。有P2P從業者笑談,有時候就在想,當下的情況就像是大家排隊等死,努力拚搏,希望的不過是讓自己晚死幾個月。

P2P行業的遭遇並非個案,互金行業都在過苦日子。

上市平台估值縮水成為常態——截止2019年1月14日,2017年以來上市的13家互金平台中,10家平台市值較IPO首日縮水40%以上,其中信而富、趣店、拍拍貸、和信貸等4家平台縮水比例更是超過70%。

上市,被視作創業成功的標誌,數以千計的互金創業企業中,上市的不過十幾家,未來有潛力上市的,也不過幾十家。市值的大幅縮水,是企業經營困境的鏡像反映,行業的佼佼者尚且如此,行業中那些沉默的大多數,又能好到哪裡去?

除了大火的P2P和消費金融之外,還有一些領域寂滅的悄無聲息,比如股權眾籌,比如以發幣為內核的各色區塊鏈創業潮。

筆者曾結識一個股權眾籌領域的連續從業者,畢業之後,她就認準了股權眾籌的風口,連續在行業內幾家頭部平台跳槽,借以積累職業競爭力。後來她發現,當行業本身日益萎縮時,她所謂的職業競爭力其實毫無用處,無奈之下,她終於決定在2018年下半年去一家保險公司應聘,做起了與股權毫無關係的工作。這樣的例子在區塊鏈領域也比比皆是,2017年下半年,各行各業的人參與到所謂的區塊鏈創業大潮中,到了2018年下半年,也是曲終人散。

再往大了說,不僅僅是互聯網金融領域,互聯網領域的很多模式創新也紛紛在2018年被證偽,比如共享經濟領域的一系列創新,比如無人貨架,比如直播答題。在2018年,我們還看到了長租公寓的爆雷,看到互聯網巨頭也在遭遇估值縮水的困擾,看到汽車銷量迎來轉捩點,看到二線手機廠商爆發各種各樣的危機……

某種意義上,失敗是普遍的,而普遍性的失敗,背後隱藏著一些必然性。

失敗的“必然性”

其實沒有什麽是必然的,但在特定情境下,多方因素積聚時,必然性就出來了。

所謂“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互聯網的光環效應、寬鬆的政策環境、私募股權融資的井噴、傳統金融機構進入下行周期加速人才外流等等因素匯集在一起,共同催生了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創業風口,風口之下,互金平台過度供給,才有了行業繁榮之像。

2014年-2018年,私募基金管理的基金數量從7665隻增長至74642隻,基金規模從1.49兆元增長至12.8兆元,分別增長8.74倍和7.56倍。私募基金的蓬勃發展為創業活動提供了充足的彈藥,大量項目靠PE資金輸血就可活下去,商業模式本身的可持續性反而不重要。

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2018年間,私募基金在金融領域的投資案例數為1025個,在互聯網領域的投資案例數則達到3886個。這裡面,大多數項目注定是炮灰。以P2P為例,巔峰時期正常運營平台數量高達3508家,在這個講究規模效應的行業裡,這個數量遠遠超標。

脆弱的泡沫依賴狂熱與幻想,尚可撐下去。不過,外部環境在改變,進入2016年,互聯網金融領域迎來強監管,寬鬆的政策環境不再,開始影響各方預期。

2017年,互金領域的強監管開始疊加巨集觀層面的強力去杠杆,影子銀行業務開始萎縮,大量的企業與項目遭遇融資難。P2P同時對接資金方和資產方,存在大量期限錯配,抗風險能力差,作為互金領域的薄弱環節,率先開啟了爆雷模式。在洗牌過程中,個體爭相逃離事故現場,又導致踩踏事件頻發,加劇了冬天的寒冷程度,不論平台自身的好與壞,都受到波及。

P2P爆雷潮之後,信用債高頻違約開始接棒,據統計,2015年-2018年,信用債累計違約2442億元,其中2018年下半年違約規模佔比就高達50%。

P2P的密集爆雷與信用債的高頻違約,快速冰凍了市場情緒。無論是個人還是機構,都變得謹慎,受此影響,出借人快速逃離P2P平台,金融機構則大幅提高資金合作門檻,幾乎所有融資性互金平台都面臨著資金困境。

金融業務本就講究存續性,當資金受限時,只會加劇資產(企業端)的風險暴露速度,某種程度上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無論是金融機構還是企業,這個時候,失敗便有了必然性。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說一句暖心的雞湯,面對必然性的失敗,沮喪大可不必,接受它,然後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雞湯當然很暖心,但我們更需要的,是解決方案。

當前,冰冷的情緒仍在傳遞。2019年,信用債到期應償規模高達22.33兆元,P2P行業待還餘額接近8000億元。整個市場都在看著,違約潮究竟還會不會延續。

各方已經在行動。

巨集觀層面看,貨幣政策已經開始轉向,央媽短期內向市場注入了大量流動性;行業層面看,一行兩會在著力貫通貨幣傳導機制,確保資金切實傳導至企業端。問題是,金融機構喜歡壘大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是膽小謹慎,是吃過苦頭。

1873年前後,鐵路投機泡沫破滅,歐美金融界恐慌情緒彌漫。在那些陰鬱的日子裡,摩根財團早期創始人皮爾龐特·摩根痛定思痛,定下一條做生意的規矩,“我願意接手的債券在推薦出去時不能讓人心存一絲疑慮,到期時關於償付利息不能讓人有一點擔憂”,這成為後來摩根財團的經營準則——只和實力最雄厚的公司打交道。

要貫通貨幣傳導機制,將資金傳遞給經濟體末端的小微企業,大中型銀行自然首當其衝,但連接小微企業和個人的民營銀行和互聯網金融機構,更不能缺席。

互聯網金融機構,期待更多的政策寬鬆與傾斜;而每個從業者,也需要轉變心態,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那句著名的話,“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在這裡送給大家。共勉!

來源:蘇寧財富資訊;者: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薛洪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