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華為離職員工:都說主管有份短名單 就像閻王的生死簿

  華為離職員工口述①湯姆波:被離職的螺絲釘

  湯姆波/口述 末末/採訪整理

  【編者按】

  三年前,末末離開華為,以反思的心態回顧華為多年的職場經歷,寫了《別了,華為八年理工女碩離職感言》一文,備受關注。此後應出版社之邀寫就《神壇在左,華為往右》一書。

  作者在華為一直在研發體系,其間待過上海、深圳、西安三個地域。寫作期間,先後面見了五十位左右的華為人、前華為人,受訪者以口述的形式講述了圍城內外、轉身前後的故事。

  口述的主人公們有著如下標簽:出身一清二白,接受了高等教育,懷抱夢想在職場上奮鬥,如今上有老下有小,遭遇職場瓶頸,在理想和現實間碰撞的年輕人。出生於1976~1985年之間,學歷以碩士為主,80%來自小城或者農村,收入高於社會平均水準。

  如今,華為的工號已經排到了近40萬,實際在職員工17萬人。相對40萬人,幾十個樣本算是個案,但真實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些個案中。作者稱,這些口述隻講真實故事,無預設立場,至於正面負面,每個人心中有自己的秤。

  澎湃新聞請講欄目經海天出版社及作者末末授權,摘錄了書中部分華為離職員工口述,以饗讀者。

  我是研究生畢業進的華為,寫代碼出身,年資十二年,合約到期不續簽。

  我從小不善言談,作文寫得也不好。當時能進華為我覺得挺幸運的,工資給得不錯,人際關係簡單,主要是,也不需要接觸社會。這裡什麽都有,商店、食堂、健身房、機票系統、酒店系統,部門還時不時組織個運動啥的…… 我只要一門心思工作就好了。

  我和老婆都來自農村,她的家人、我的家人,都以我在華為工作而驕傲。每次回家,村裡的人看我的目光,怎麽說呢,跟我小時候考了高分,父母看我的目光一樣,充滿了希望。那個時候我挺心虛的,老怕自己下一次考不了高分讓他們失望。現在一樣心虛。我這朵貧瘠土地裡開出的花,在他們心中光彩奪目,可是往大城市一放,我只是每時每刻都會被人群淹沒的那一粒微塵。

  從小,我就相信知識改變命運,這也是家庭唯一的希望。可是這個“知識”,在我們那物質貧乏、思想更貧乏的山村,就隻意味著考試成績。我始終相信,課本上的東西就是知識,全部的知識。在我讀大學以前,沒有見過課本以外的書。

  因為物質的匱乏,因為背負的希望,我整個求學過程不安又焦慮, 一直選擇保險的、好走的、代價小的路。比如做試卷,保證簡單的題不失分,特別難的留在最後碰運氣;平時的訓練中,也是優先把簡單的知識點掌握到爛熟,再去搞複雜的;高考填志願,我會留很大的余量,不會想著夠一夠更好的學校,避免失利;選專業就挑最好就業的;找工作的時候,也正好碰上華為大收割,有保障,就來了。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沒有退路。

  進了華為,就像進入一個社會屬性單一的世界,這一點很符合我的個性。本來,在大學,有一些價值觀的轉變初現端倪,比如學習成績在大學已經不是對一個人判斷的唯一標準。那些有才藝能在舞台上說唱逗樂的,那些在運動場上飛揚跋扈的,那些口才一流或者大學期間就會做生意賺錢的,都有令人傾心之處。還有相貌,雖然在傳統價值觀裡一直不提倡以貌取人,但是實際在感官上衝擊特別大,光都往那打。學習成績只是評價一個人的一部分。但是在華為,只要把工作做好就行了,大家普遍不注重穿衣打扮,更沒有時間探索精神世界。這種價值觀於我是順水行舟的,我喜歡這種簡單,喜歡加班,績效好了,能多拿不少錢。

  講了這麽多題外話,不是為了博得同情,我是想說一個問題,我一直活在生活之外。讀書的時候隻讀書,工作的時候隻工作。整個人就沒有“長開”,你知道嗎?我相信我大腦的很多細胞是沒有發育的——那些通往其他社會屬性的細胞。

  這也就導致了後面的問題。大家都是985、211 高校畢業的,誰的智商又能比誰低到哪去,在這裡就拚兩點,一個是情商,一個是勤奮。我兩樣都有問題。

  先從勤奮說起吧。不是加班就叫勤奮,勤奮也是有方法的。我一直選擇好走的路,工作以後還是,那就是做簡單的事、容易的事,真的是把人性的本能“一切簡單化”發揮到了極致。一個版本的維護,瑣碎雜亂,我不嫌;一個更新的版本,只是老的代碼做一些調整適配,後期測試工作量巨大,我也樂於接受;抽到資源組做告警梳理……我就一直在這些沒有本質提升的執行任務裡一年一年加班。主管摸清了我的脾性,很少把複雜的東西給我,我在操作執行的路上越走越遠。這應該是自己進入了舒適區。我開始有些浮躁,看不清路,個人也沒有明確的目標,工作很難沉下來,對於需要潛心鑽研的技術缺乏必要的耐心。這樣下來的結果是看起來各項工作完成得很快,但基本是就問題解決問題, 缺少主動思考、改進,輸出也就缺少可圈可點之處。技術任職答辯沒有能體現個人價值的關鍵技術,往上升就成了困難。

  直到有一天發現,和我一起工作的都是“90後”了,我才意識到,什麽是所謂的核心競爭力、主航道、可替代性。

  再說情商。因為一貫的自卑,我打心裡覺得自己沒有周圍的人優秀,在有機會爭取更新的時候,我總是往後縮。還傻傻地抱著一種念頭:如果我真的足夠好,主管會看見的,他會為我爭取;自己為自己爭取晉升是可恥的。可是如今,我比同齡人的平均職級低了,是被視為不思進取的,會影響部門積極向上的氛圍。而我也看到了晉升的好處,哪怕是揠苗助長式的,責任大、壓力大、眼界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快提升,還不只是錢和聲譽的問題。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這是我自身的無能。

  當然,我也比較遲鈍,自認為這樣兢兢業業也沒什麽問題。特別是2014 年以來,公司發展突飛猛進,大家又是加薪又是發大額的獎金, 人人都歡欣鼓舞,我也樂在其中。5% 的末位淘汰其實一直都有的,只是主動離職的人在健康範圍內,自然流動差不多就把指標佔了。華為主動離職也有“N+1”的補償,所以背個指標也無所謂。只是沒想到,這兩年,行業整體衰落的時候華為卻高歌猛進,主動離職率低了,這5% 就真用上了。

  公司沒有來自官方的裁員一說,但是有一些政策的變動增強了人員的流動性。大概三種途徑吧。

  第一種,最先發酵起來的,2016 年10 月份,2000 位研發高級專家和幹部出征海外。官方的說辭是,華為的人才發展路線是“之”字形, 大家要在不同的崗位鍛煉,要求部門輸送優秀研發人員去一線,走進客戶,抓住新的機會窗。還有個職級要求,17 級以上。研究生畢業進華為是13 級,正常晉升速度兩三年一級,到17 級大概十年,也就35 歲左右了。這個以前一直有,我也參加過幾次來自一線行銷總裁的宣講,給大家講海外機會和福利,鼓勵大家出去幹一番事業。宣講完可現場面試,合格的就會到深圳培訓,等待外派,以前是有不少人去的。估計還未達到預期數量吧,這回直接把指標分到部門。要求是要優秀員工,實際操作的時候就不好說了。培養一個得力的人多難,哪個主管會拱手相讓呢。

  第二種,45歲退休政策有所調整,以前是針對有傑出貢獻、身體有恙不能在公司繼續奮鬥的老員工的福利。想退休要申請,大部分員工都是不好意思申請的,畢竟對公司有特別貢獻的人不多,大家覺著不乾活還保留股票拿分紅都不好意思,當然,以前公司45歲以上的人也很少。我們看到身邊的老員工申請到退休都是一臉的羨慕啊。現在到了45歲想繼續工作要申請。HR會提前識別出個人價值,有價值的續約, 其他的溝通退休。寧願支付每年可觀的股票分紅,也不願意讓組織僵化。限制是,保留股票退休後不能再在競業崗位工作。

  第三種,部門人才流動僵化,末位淘汰凸顯。有時候淘汰的並不是績效最不好的,主要是在那個當口兒上,正好你的合約快到期了,不續約。如今,合約到期是要答辯的,答辯通過會公示,再續約。

  我所在的大部門有三五百號人吧,有五個被點名去一線,其中的兩個迅速動用人脈,通過公司內部招聘平台去了其他部門。兩個服從組織出去了。還有一個自己離開了公司。這個年齡段的人,上有老下有小, 剛剛解決生存問題奔了小康,家裡的沙發都還沒坐過幾回呢,所以對出去比較抗拒。更重要的一點是,在機構待了十年左右的研發人員,在一線如何生存,研發人員心存疑慮。有人編了個脫口說:“語言關,業務關,文化關,關關是坎,處處是坑。不是研發兄弟太單純,隻怪一線套路深。”一線人員也恐慌,一下子來這麽多所謂的專家,那麽他們的崗位不就要被擠壓嗎?到底是“炮彈”還是“炮灰”,爭執不下,那段時間內部解讀就是變相裁員,送出去的人績效不好自動走人。但是我個人不這麽認為,這個過程是很耗成本的,公司沒必要如此大費周章啊。任總親自參加出征大會,授予將軍令,發表了《春江水暖鴨先知,不破樓蘭誓不還》的講話:“炮火震動著我們的心,勝利鼓舞著我們,讓我們的青春無愧無悔吧。春江水暖鴨先知,不破樓蘭誓不還。”我們在內網看直播也是熱血沸騰啊!這些聲音還鏗鏘有力地回蕩在每個人的心裡。像這樣的高級幹部專家奔赴一線的誓師大會,2000年就搞過一次,標語是“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也許是很多政策執行到基層變了味吧,反正有些員工在短時間內被破格晉級,然後送出去。這事,最後落實到每個人,就成了小家還是大業的取捨。

  還有三個45歲的老同事光榮退休了。不比以前,能退休是榮耀,現在不退休是榮耀,所以也沒有那種歡慶的氣氛。好在他們這輩人都在公司待了近二十年,基本財務自由,倒是沒有經濟負擔。我知道其中的一位孩子也上大學了,他跟夫人成天遊山玩水,精神面貌特別好。另外兩位又在其他行業找了工作,繼續發光發熱。

  像我這樣不續簽的還真是比較少,可能我們部門流動性太小的緣故吧。如果多給些時間,我還是有機會通過內部招聘去其他部門。華為公司就像一個小社會,部門間的發展也很不平衡,一直有部門擴張,內部招聘時常有。

  2017年年初,這些事情發生得有點集中,人人都說主管手裡有份耗盡腦細胞的短名單,就像閻王的生死簿一樣,生殺予奪全在上面。

  終於輪到我了。其他同事說,每天都在等著另一隻靴子砸下來。得知不續簽的消息以後,我已經無心加班,但是也不想回家,我不敢面對妻子、孩子和老人,我一直是他們的驕傲。倒不是因為經濟壓力,是覺得被迫離開這事聽著沒面子。我也怕他們不適應我不加班的日子。這麽多年來,我加班,他們踏實。

  離開華為後,我休息了三個月。每天早出晚歸佯裝上班,找個咖啡館或者圖書館一邊在網上找工作,一邊學習,以前在華為慣用的語言已不足以在社會上競爭。找到現在的工作後,我帶著家人出去旅遊了一趟(以前都是他們自己去,我很少休假),我跟老婆說,我就像煎魚的時候翻了個面,正過來了。

  說實話,走出去吧,發現自己的經濟狀況尚可,做事情也形成了自己的套路(這點是在華為不知不覺練出來的),效率還是比較高的。現在入職新公司幾個月了,有挑戰有認可,我個人的自信心一點點起來了,也在有意識地做些不一樣的事,感覺那些沒發育的細胞正在擴展。

  我想對像我一樣的華為人說幾句話:

  1.出來找工作不難,難的是擺正心態。

  2.老闆說過的話,大多是為企業發展服務的,但是有一句絕對是對員工掏心掏肺的——“多讀書”。

  3.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種生活方式,不要鑽在自己的牛角尖裡。

  4.華為是家有危機感的公司,這是好事,雖然搞得大家心生惶恐,但是它可以活得久一點。現在有一些公司,嘻嘻哈哈,說發不出工資就發不出工資,這才叫不負責任啊。

  (本文口述人為化名)

責任編輯:王瀟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