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王寶強翻身之作,太催淚了!

時光撰稿人 | 縣豪 在電影院養生的大齡青年。

今年暑期檔的競爭,逐漸進入白熱化。

進口片方面,《不可能的任務7》《芭比》等即將來襲。

國產片方面,《消失的她》正朝30億票房邁進,《封神 第一部》《超能一家人》《熱烈》等待映新片也都賣相十足。

王寶強新作在點映時就已拿下4億票房,同樣不容小覷。

《八角籠中》

這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現實題材影片,能否成為口碑黑馬,讓王寶強扳回一局呢?

當年他執導的首部電影《大鬧天竺》,被金掃帚獎頒出最令人失望影片、導演、編劇三個獎項,王寶強成為首位到場領獎的一線影人,這份直面批評的勇氣,令人印象深刻。

領獎台上,王寶強說,我愛電影,我尊重電影,我尊重觀眾,經過未來的努力,不斷學習,我相信自己會成為一個合格的導演。

如今,他交出了《八角籠中》。

六年籌備

儘管王寶強曾主演《盲井》《Hello!樹先生》《天注定》等現實主義力作,但在大眾和投資人印象中,他是一名喜劇演員。

相比他對現實人物的精湛演繹,王寶強在《人在囧途》系列、《唐人街探案》系列中的喜劇人設,更被大眾熟知。

即使在《天下無賊》中,其單純形象反襯出的喜感,也不亞於同部電影中范偉老師的喜劇表演。

《Hello!樹先生》

因此,拍《八角籠中》,如同一次激烈轉型。

對王寶強本人而言,這是一次年齡焦慮的投射。

他十幾歲便進京北漂,20多年間主演過不少賣座電影,但固定喜劇人設的桎梏,以及被導演選擇的被動,使其臨近不惑之時,產生深刻的年齡焦慮。

打破這種焦慮的方式,就是做導演,把握拍電影的主動權,拓寬創作類型的選擇面。

《八角籠中》是一場風險頗大的冒險。

王寶強如果不演喜劇,還怎麽吸引觀眾?

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如果這部電影成功,那會是他成為導演的新起點,如果失敗,那麽他的導演生涯也就結束了。

從台前幕後班底來看,《八角籠中》是明顯的“輕”台前、“重”幕後。

演員陣容除了王寶強、王迅主演,肖央、李晨客串,其他幾乎都是年輕新人或毫無表演經歷的素人。

兩位年輕主演陳永勝、史彭元,雖分別主演過電影《狙擊手》、劇集《隱秘的角落》,但都還處於磨礪階段,尚未被觀眾熟知。

而詮釋主角們童年生活的馬虎、周德柏文、甲央求朗等人,更是沒有任何戲劇表演經歷,全憑本色示人。

此外,發掘王寶強出演《盲井》的李楊導演,客串出演片中校長一角;

王寶強的姐姐王永芳,在片中出演王寶強所飾角色向騰輝的姐姐;

王寶強兒子的朋友,則在片中出演王迅所飾角色王鳳的兒子。

由此可見,影片在演員上,一方面能省則省,另一方面注重原生態的現實。

換到幕後,則有不少大咖。

比如攝影羅攀,曾以《我不是潘金蓮》勇奪亞洲電影大獎最佳攝影獎,作品包括《烈日灼心》《芳華》《長津湖》等。

音樂王宗賢,曾與斯皮爾伯格、漢斯·季默等好萊塢大師合作,拿過艾美獎,配樂作品包括《紅番區》《無人區》《繡春刀》等。

真事改編

此前,時光君在回顧《盲井》一片時曾提及,《八角籠中》根據四川涼山“格鬥孤兒”事件改編。

格鬥俱樂部創始人恩波生於阿壩州,8歲喪父,18歲開始練習散打,退伍後組建俱樂部,前前後後招收了400多名孩子進行格鬥培訓,他們大都是孤兒。

其中部分學員,取得過相當不錯的成績。

比如片中蘇木(史彭元 飾)的原型蘇木達爾基,曾在2017年奪得河南衛視《武林籠中對》(MMA綜合格鬥賽)蠅量級金腰帶。

2020年,他還在美國拉斯維加斯UFC(終極格鬥冠軍賽)中,以44秒時間擊敗加拿大對手,是該賽事史上第三快的終結紀錄。

蘇木達爾基影像資料

蘇木達爾基每次都會將出場費的70%寄回家中,並再用一部分為俱樂部的孤兒們添置新衣、新鞋。

但在最初,格鬥俱樂部遭遇了相當大的社會爭議,網絡將之渲染為“兒童奴隸工坊”,譴責之聲此起彼伏。

直到後來,真相逐漸被還原,孤兒們的生活實情也被更多人看到。

比如一名曾親眼看著母親過世,並因父親吸D而不得不輟學的孩子,到了俱樂部,生活才變好一點,他甚至因為說錯話導致俱樂部被誤解而懊悔不已。

2017年,事件反轉,恩波格鬥獲得體校資質,孩子們得以返回學習。

2020年,恩波格鬥被授予“雪獒高原抗擊隊”(邊防)稱號,蘇木達爾基便是該隊一員。

《八角籠中》基本遵循了這一真實事件脈絡,但也做了一些改編。

比如恩波是退伍後組建俱樂部,片中則改為向騰輝(恩波原型)出獄後辦砂石場,盈利甚微,機緣巧合下才辦起格鬥俱樂部。

這增強了電影戲劇性,使故事在格鬥主題上前後聯繫更緊密。

影片還挖掘出了這個故事中最鑽心的剖面。

即孤兒們要逃離自己的原生命運到底有多難。

片中,孤兒馬虎(陳永勝 飾)對向騰輝說了這樣一句話:

你打過水漂嗎?我們就像手裡的石頭,再怎麽用力甩出去,最後都會沉下去。

努力極易打水漂,這種對命運無力的有力控訴,結合片中馬虎、蘇木離開俱樂部後的遭遇來看,實在是令人心有戚戚。

藝術真誠

相比導演首作《大鬧天竺》,《八角籠中》作為電影成熟許多,王寶強在其中注入了更多對電影的理解,以及他學習的成果。

首先,他懂得了藏拙。

作為一部格鬥題材影片,《八角籠中》自然涉及體育競技場面。

鑒於電影訴求並非成為《摔跤吧!爸爸》《絕殺慕尼黑》那樣的專業運動片,在處理格鬥戲時,《八角籠中》更注重角色內心情感的外放,通過一定的虛化和視角移動,將格鬥魅力轉換成了角色魅力。

其次,影片進行了不少藝術處理。

比如片中有一場川劇變臉的戲。

向騰輝坐在副駕駛,看著車窗外的變臉表演,鏡頭越來越近、越來越急,最後在變臉中,向騰輝已經站在新聞採訪的後台幕布前。

這場戲的靈感,源自王寶強2006年出演的國劇《暗算》,既暗喻媒體、網絡、輿論的“變臉”之劇,同時也完成了一個藝術化十足的敘事轉場。

《暗算》中的王寶強

再如最後的格鬥競賽採用黑白畫面。

一方面可能致敬了馬丁·斯科塞斯《憤怒的公牛》,另一方面,從競技時的黑白轉為獲勝後的彩色,映照出格鬥孤兒們一路走向新生的不易與艱辛。

《八角籠中》&《憤怒的公牛》

此外,片中還有一個特別清新的鏡頭,格鬥孤兒們坐在山脊上仰望天空,象徵走出大山的渴望。

這個鏡頭非常像日本名導是枝裕和的風格,而且與全片的凝重顯得格格不入,但正是這點特別,化解了《八角籠中》的命運悲苦,使影片擁有一個微妙的情感出口。

當然,作為王寶強導演的第二部長片,《八角籠中》並不完美,但王寶強將自己視為電影赤子的那份真誠,卻始終令人動容。

閉塞落後的大瀧山(原型大涼山)、從小難走正途的孤兒、八角籠中的格鬥肉搏……

無論哪種元素,都極易滑向“消費苦難”的泥淖,但王寶強卻把握住了影片的基調,即讓苦難被看見但不被消費,讓成長被展示但不被可憐。

從《盲井》到《Hello!樹先生》再到《天注定》,自王寶強真正具有質感的表演中可以看出,他對電影的赤誠,很大程度源自他願意扎根到現實題材中,去體味、表達生活底層的單純、癡狂、麻木……

而這一次,他終於可以轉換賽道,用另外的方式,掏出自己對現實、對底層的思考。

所以,《八角籠中》既不是《摔跤吧!爸爸》,也並非《我不是藥神》。

它就是《八角籠中》,王寶強的《八角籠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