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撒貝寧:不要輕易把父母接到身邊,那是不孝

國慶將至,可是加班沒法回家了。媽媽在電話裡說想我,我說:“媽,要不你來北京,跟我一起住吧。”沒想到媽媽一口拒絕了。

回想這兩年,我也就春節回過一次家,每次電話裡都是千叮嚀萬囑咐的惦念。可是真到了要接她過來住,她卻不願意了。

記得以前看過一篇對撒貝寧專訪。其中提到關於如何與父母相處的話題時,撒貝寧說:

“(把父母接到身邊以後)並沒有像我想象的那樣能夠相聚的次數變得更多,但是恰恰他們失去了熟悉的生活環境,包括老朋友、老同事、家裡的親人,以為能天天能跟兒子女兒在一塊,但後來發現他們更多的時間還是老兩口在家四目相對,缺少了生活當中的那些必要元素,他們一下子就變得很寂寞。”

撒貝寧和父母

這段話語讓我感同身受,也許更多的人也認同這一點,因為撒貝寧說出了當代中國家庭中“奇怪”卻已成趨勢的一種模式:子女長大離開父母,像蒲公英一樣天南地北地安家,古語所說“父母在不遠遊”已不是放之四海皆適用的準則,結果也必然是越來越老的父母獨守“空巢”,而越來越忙的子女難與其相聚。

我父親已經不在了,母親身體不好,我三番兩次勸母親來我家裡與我同住,她有時說我弟弟家的孩子還小,需要照顧;有時說家裡的東西太多,這不馬上就要拆遷了得好好收拾一下;有時又說,哪個親戚家的誰誰要結婚了、生孩子了,她都得去隨禮。其實我知道她是不捨得離開家,覺得離開熟悉的環境過得不舒服。

有一次我聽說她腿疼得走不了路,不由分說把她接過來,強行帶她去看病,完後讓她在我家裡住著。但結果怎麽樣呢?我平時的時間都用來寫作、做谘詢、上課以及帶孩子去上課外班了,鮮有時間能顧及到她。

她還時常為我考慮:孩子爸爸太忙,你一人帶倆孩子真是不容易啊!我忙的時候,她常做的事就是拖著病痛的腿乾點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有天我外出回來看見她正在陽台上澆花,還一邊自言自語,那神情儼然一個孤獨寂寞的小孩兒——周圍沒有任何人,她只能找個“玩具”自娛自樂。

我當即立斷把她送回了老家,然後通過老家的同學找了一個可以上門服務的中醫按摩師,又告訴弟弟要定期帶她去檢查。事後我想,如果我只是擔心母親的腿,我有的是辦法解決這一問題,不一定非要把她綁在我身邊。把她接到身邊滿足的只是我自己,我因此不會再有內疚,卻不一定是從她的角度來滿足她。

想把父母接到身邊的都是怎麽想的?

撒貝寧在採訪中所提及的觀點“不要把父母接到身邊,那是不孝”,他並不是在說“只要把父母接到身邊就是不孝”,而是說把他們接到身邊卻由於種種原因疏於關注,才是不孝。因為把父母接到身邊來,可能是出於不同的動機。

我們以為自己喜歡並適應的環境父母也會喜歡和適應,年輕人覺得生活在繁華的都市才叫真正的生活,那裡機會遍地、精神豐富、娛樂發達,肯定不是偏僻落後的家鄉生活所能相提並論的。

於是他們使盡渾身解數總算在心意的城市安了家。當他們事業有成,心裡自然感恩於父母的教導和支持,認為只有讓父母享受自己正在享受的豐富與便利,才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

這也無可厚非,當我們愛一個人的時候,總是傾向於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把自己認為最好的一股腦塞給對方,而不自覺地忽視了對方是不也喜歡。

我們生活好了,父母卻在受苦,這讓我們內疚。

我有個大學女同學,父母供她上學很不容易,畢業後她去了廣州,並在那裡做事業做得風生水起。她媽媽有節儉的習慣,每次回家她媽媽總是讓她吃新鮮的飯菜,自己吃上一頓留下來的。她看在眼裡特別不舒服,只好給媽媽更多的錢。

但接下來的情況卻沒有任何改觀。她被媽媽的節儉搞得夜不成眠,覺得自己事業都那麽成功了父母卻仍要受苦,做人簡直太失改了。於是她堅決讓父母跟去廣州,並且不容商量,父母拗不過她,只好同意。

但父母到了她家以後,因為不敢也不會坐電梯,愣是在24層樓上呆了兩個月,其間只有兩三回她騰出了時間,拖著父母下樓去超市購物或去公園溜彎兒,其他時間倆老人都只能坐在房間裡四目相對,從某種意義上說,跟坐“監獄”沒甚區別。

我們從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只是憑本能認為父母老了就需要照顧,而照顧是需要住在一起的。

我有個很要好的朋友,她和她老公剛結婚的時候,她老公就提出讓他父母跟過來一起住,那時他父母也就五十多歲,身體沒有一點毛病。當他第一次勸他父母一起住時,他父母很奇怪地問他為什麽,他說:“我都成家立業了,你們也不用再幹啥了,有我養著你們就行。”他父母當時並沒有同意。

十多年過去,朋友的老公看到太多因為與父母同住而出現矛盾的家庭,也考慮到因老人離開熟悉的環境反而健康出現了更多問題,就再也不提讓父母過來一起住了。但朋友說,她老公是個會孝順卻又不愚孝的人,基本上一個月能帶她和孩子回去一次,買的東西也不那麽高大上,只是特別用心和貼心。

怎樣與父母在分居兩地的情況下仍能很好地盡孝?

其實無論父母在什麽地方,只要與他們有情感上的互動並盡量常見面,這便是子女對父母最大的孝心。

跟父母用實際的感受去互動

有的人喜歡跟父母報喜不報憂,這其實是一種欺騙和攻擊,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這是在變相告訴父母“你什麽也做不了,別給我添亂就好”,父母接收到這樣的資訊,你以為他們會安心嗎?不安心卻不能問,雙方之間就出現了難以彌補的隔閡,平白增加父母的焦慮。

不如多用真實的感受去和父母互動,比如跟同事之間發生了什麽不愉快我很生氣,但都是工作上的事情沒有私人糾紛;在上班的路上遇見了什麽事,我的感受是什麽樣的;現在我自己帶孩子特別不容易,我能體會到當初你是怎麽養我的,等等。情感上的交流會讓兩個人變得真正親密,也是人幸福感的來源。

把自己養好

我以前上大學時,我媽隔幾天打個電話給我,囑咐我去海邊或逛街時注意安全,新聞上經常有出事的。我工作後她又說我的胃不好,別光顧著加班掙錢,多燉點湯養胃才是正經事。我結婚了,她的話又變成了這樣:你自己一人照顧全家人,你得先把自己養得健健康康才能顧到他們。

這麽多年離家的日子我也是這麽做的,多運動、多吃蔬菜水果、少熬夜,每次打電話也會跟我媽分享自己的健身心得,從她的語氣和情緒中我知道她是很安慰的。

天下的父母都一樣,你若想愛他們,就一定要先把自己照顧好。做不到或無視這一點,那從來不是真正的愛父母。

讓自己真正獨立起來

記得幾年前看過一篇文章,大意是說“你總是怪父母不相信你、不支持你的決定,那你能不能不再依賴、讓父母相信你是可以相信的”,當時就覺得,這個觀點真棒。

現在很多年輕人哪怕都三十多歲了,都只是在形式上獨立,內心卻有很強的依賴性。比如啃老、覺得父母的錢都應該花在孩子身上;比如像小孩子一樣不能控制管理自己的情緒,用激動的情緒去跟父母互動;比如把自己承擔不了的事情扔給父母,要父母去承擔,等等。

你可以說父母控制、管東管西,哪怕你已離家,他們仍會時不時Call你。你要想想,是不是你給他們製造了一種“沒有主心骨、不能替自己負責”的感覺,他們覺得你還是個“大小孩兒”,所以不能不管。

當他們對你有了“孩子長大了,他有自己的主意,他也能承擔起他的選擇”這樣的想法時,他們自然不會干涉你,相反還特別會把你說的話當回事。

應該給到父母充裕的經濟支持和物質享受

很多人一提起對父母好,就是和父母住在一起,其實除了我們上面談到的,生活習慣和環境的問題之外,還有一個問題,有時候父母也想要自己過清淨的生活。這個時候,你只要給他們充裕的經濟支持和物質享受,錢給到位,其他的,順著他們的心意就可以了。

在電影《後來的我們》中,林見清事業有成之後在北京買了房子,並請父親去北京與他同住、過好日子去。但父親卻說:“那是你的日子,不是我的。”

這句話觸動了我,我想它的意思應該是這樣的:你有你的日子,我有我的日子,雖然我的日子沒有你的精彩,但它是我的,我喜歡。

現實也正是這樣,對於中國大部分老人來說,他們喜歡自己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地方,他們熟知那裡的一切,安享於曾經的關係,他們不想離開;哪怕他們短時期投奔子女,也是擔心子女忙不過來自己的生活而去照顧一下,他們一點也不願給子女添麻煩。

我們不如理解、尊重一下自己的父母,不要一味地從自己的想法出發而勸父母來同住,但可以常回家、常打電話,耐心教他們學會現在流行的事物,比如發紅包、玩微信影片和朋友圈、網購等等。

但願每一位父母都擁有輕鬆、滿意的晚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