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譚浩俊:理性看待居民家庭存款減少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譚浩俊

  居民儲蓄存款增速下滑,是不爭的事實,由此造成居民家庭存款減少,也是事實。但是,這是否就意味著居民家庭抗風險能力下降呢?需要辯證分析、客觀看待,而不能就數字論數字、就存款減少論存款減少。否則,就會引起思想混亂,甚至心理恐慌。

  近日,有關“55%的家庭沒有存款”的傳言在網絡上持續發酵。

  這則最早來自於某高校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2012年5月發布的《中國家庭金融報告》的數據,再次引發輿論關注,主要源於央行發布的2018年8月金融數據。數據顯示,截至8月末,我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同比增長8.3%。創39年來新低。造成存款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是居民儲蓄存款增速出現較大下滑,已從10年前的18%下降到目前的7%左右。

  我們說,居民儲蓄存款增速下滑,是不爭的事實,由此造成居民家庭存款減少,也是事實。但是,這是否就意味著居民家庭抗風險能力下降呢?需要辯證分析、客觀看待,而不能就數字論數字、就存款減少論存款減少。否則,就會引起思想混亂,甚至心理恐慌。

  我們並不否認,由於房價的持續上漲以及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支出增多,確實對居民儲蓄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很多存款轉化成了家庭資產和新增的支出,造成居民儲蓄存款的減少。但是,單純用居民儲蓄來判斷居民家庭資產的多少,也是不恰當的。至少,應當用居民家庭金融資產來衡量居民家庭資產的多少。

  事實也是,10多年前居民儲蓄存款增幅較大,除了居民收入增長比較穩定、增長速度較快之外,與居民投資管道較窄也是密不可分的。那時候的居民投資,主要體現在儲蓄上,加上股票,而很少有其他方式。相反,現在居民投資的管道很多,如理財、債券、股權、基金、貴金屬、藝術品、保單、各類寶寶產品等,有的家庭甚至主要都投向了這些方面,而沒有繼續儲蓄。如果加上各類金融資產,可以這樣說,“家庭沒有存款”的比例會大大降低,居民存款的規模也要大得多。

  居民儲蓄存款減少可能帶來的影響,主要應當體現在銀行身上,那就是貸款的壓力將加大。因為,沒有可靠的存款做保證,貸款就難以有效增長。反過來,投資股市、債市、股權等方面的資金多了,也可以促進直接融資市場的發展,擴大企業的融資管道,減輕企業的融資負擔。對企業來說,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甚至有正面作用。

  而隨著資管新規的頒布,包括理財產品在內的“體外資金”,也將逐步回歸到正常軌道,進入體內循環。那麽,居民儲蓄存款也會逐步恢復,增速再度回升,而不是繼續下滑。所以,沒有必要過度解雇居民儲蓄存款的下滑,更不能把居民儲蓄存款增速下滑與居民家庭抗風險能力下降緊緊聯繫在一起。

  需要注意的是,房價上漲對居民儲蓄存款、尤其是居民購買能力的擠壓,是應當引起重視的。畢竟,居民家庭資產只有合理配置,才能增強抗風險能力。如果房產佔居民家庭資產的比重過高,是會影響到居民其他方面消費的,是不利於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的。畢竟,房產是固定資產,一經形成,在短時間內很難再釋放出消費活力。只有其他消費品,才能形成快速流動的格局。而流動的速度越快,產生的效率就越高,資源利用效率也越強。

  所以,中央要求,要“堅決遏製房價上漲”。如果房價上漲的勢頭被遏製下來了,居民對房價上漲的心理預期處於平穩狀態。那麽,購房方面的超前消費就能得到控制,居民的家庭資產分布也就會越來越合理,消費越來越理性。

  隨著居民消費觀念的不斷轉變,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的居民消費品質提升,新的消費熱點增多,也可能會對居民儲蓄存款產生新的影響。很顯然,這樣的影響是積極的,是能夠推動居民儲蓄向好的方向發展的。畢竟,只有經濟發展了,居民就業充分了,收入才能穩定增長,才能推動居民儲蓄的增長。而在國際經濟環境發生較大變化、出口等面臨嚴峻形勢的情況下,消費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力量。把影響居民消費的因素消除掉,讓居民的消費欲望增強,自然是最佳的結果。這其中,如何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讓居民消除後顧之憂,對發揮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關係很大。

  從總體上講,居民儲蓄存款增速放緩,既是大趨勢,也是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但是,盲目擴大居民儲蓄存款增速放緩、居民家庭存款減少可能帶來的危害,甚至認為居民家庭抗風險能力下降,就不太應該了。至少,是不客觀的。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不良資產行業聯盟研究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