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李虹含:居民儲蓄下滑對商業銀行的影響與對策有哪些?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李虹含

  當前銀行儲蓄存款規模不斷下滑將會影響商業銀行的資金匯集作用,在發展過程當中,有可能進一步影響商業銀行的蓄水池作用。

  一、居民儲蓄下滑影響銀行資金積累

  2000年—2017年間,社會投資總規模、GDP總額與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伴隨著銀行儲蓄存款的增加而大幅增長。中國城鄉居民儲蓄從2000年的6.43兆元增加到2017年的64.38 兆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從3.29兆元增加到64.12 兆元,中國GDP總額從10.03兆元增加到82.71億元(1985年中國GDP僅9098.9億元,M2僅5198.9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6280.00 元增加到36396.19 元。

  2018年8月末,人民幣存款餘額175.24兆元,同比增長8.3%,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2個和0.7個百分點。當月人民幣存款增加1.09兆元,同比少增2729億元。

  2017年全年,上市銀行存款規模分化也較為明顯,五大行住戶存款餘額達到32.14兆元,佔住戶存款的比重為49.93%。股份製銀行中較為突出的招行,個人存款餘額達1.34兆元。2017年,這6家銀行的存款幾乎佔據了整個銀行業的一半。相比之下,部分股份製銀行存款增速甚至為負,明顯“壓力山大”。

  貨幣基金規模2018年7月份猛增9000多億,重新站上8兆大關,達到8.6兆元。

  二、家庭儲蓄快速下滑,家庭債務快速上升並且佔GDP比重已接近超標

  近日,《警惕家庭債務危機及其可能引發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報告輔一刊出,結論令人震撼。報告警示:中國家庭債務逼近家庭部門能承受的極限,從家庭債務佔GDP的比重來看——截至2017年,比值48%已遠遠超過其他發展中國家。

  但,事實實否,仍待商榷。從中國居民財富管理的實際國情上來看,儲蓄與債務並存、赤貧與巨富同在,而二者的比例也處於緊平衡的微妙變化中。從總體上來看,居民財富主要由可支配收入和儲蓄構成,居民負債主要由貸款構成。

  從居民財富差距的角度來看。中國居民收入獲得了規模性增長,但這種增長也是結構性和局部的,並未完全覆蓋我國全部人口,以衡量貧富差距最典型的基尼系數指標為例,我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2000年首次超過警戒線0.4,17年來一直呈現穩步上升趨勢,基尼系數增加到2017年的0.467。

  中國居民資產大部分集中在房地產上,房地產價格波動,直接影響中國居民財富水準,從統計數字來看,工薪家庭資產結構中,房產佔比78.2%,金融資產佔比13.2%,工商業資產佔比0.9%,其他資產佔比7.7%,相較於發達國家而言,中國工薪階層家庭資產結構,房產佔比過重,金融資產佔比過少。

  從居民債務負擔的差異來看。房地產貸款的規模比較較大,總量上來看,2017年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69.3兆元,境內居民人民幣房地產貸款餘額32.25兆元,個人住房貸款餘額21.86兆元,房地產開發貸款餘額8.32兆元,貸款人數超中國居民的貸款由哪些在承擔?與居民財富一樣,同樣是在少數人手中。

  我國近年來的消費低迷既有收入水準增長緩慢的因素,也有財富效應難以發揮的因素,而這些與諸如房地產價格、股票價格等資產價格波動以及家庭債務壓力加大存在一定的關係。

  目前,我國正處於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一方面,房地產調控將成為一種常態,股票市場改革將逐步深入,由此所導致的資產價格波動將會加劇;另外,消費信貸的發展將不斷推高家庭債務水準,家庭面臨的債務壓力將逐步增大,這勢必對消費的穩步增長造成影響。家庭債務負擔的局部過重與部分家庭收入水準過高所造成的後果一致。按照居民債務和GDP之比計算,我國居民杠杆率雖然低於發達經濟體的水準,但在新興經濟體當中高於其他發展中國家。從居民償債能力方面來看,部分居民債務杠杆系數過高,部分居民仍然處於溫飽水準。大力倡導消費更新的背景下仍有大量貧困人口無財產、無負債。

  三、居民儲蓄下滑影響商業銀行發展

  銀行吸納居民存款並發放貸款的金融活動,提高了居民存款利息收入,又增加了貸款規模,這種良性循環既有利於公民個人,又有利於國家積累資金,支援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支撐和推動作用。銀行吸收居民儲蓄形成存款,通過發放貸款支持生產建設,增加了社會投資總規模;生產發展又促進了居民生活的改善,增加了居民存款的來源,同時促進了GDP的增長。

  當前銀行儲蓄存款規模不斷下滑將會影響商業銀行的資金匯集作用,在發展過程當中,有可能進一步影響商業銀行的蓄水池作用。

  同時,從資產端看,商業銀行發行債券與向銀行貸款是中國企業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兩種基本模式,銀行均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由間接融資的角度來講:2002年起新增人民幣貸款與社會融資規模佔比基本維持在70-90%之間,銀行貸款一直佔據社會融資總規模的較大比重,特別是在2002年甚至超過90%。近年來隨著銀行“脫虛向實”與支持實體經濟的效應增強,銀行貸款佔社會融資總規模的比重持續提升,從2012年的最低點52.10%反彈至2017年71%,銀行融資體系對社會融資的支持效應進一步增強。

  從直接融資的角度來看:截至2017年底,中國債券市場總規模74.69兆元,其中銀行投資債券佔比58%,仍保持較大比重。從2010年起至2017年,銀行體系持有債券與債券市場總規模佔比維持在50-70%之間,對實體企業債券市場融資形成了較強支撐作用。

  但是,隨著商業銀行儲蓄規模的不斷減少,以上直接與間接融資業務必將受到嚴重影響。

  特別是,儲蓄存款下降對銀行資產負債結構帶來直接影響,並且銀行理財產品對儲蓄存款增長的穩定性帶來較大影響,分流了儲蓄存款,儲蓄存款的太幅下降同時加劇了銀行業的市場競爭,對商業銀行貸款收益水準帶來挑戰。

  四、居民儲蓄存款分流的去向

  根據波士頓谘詢公司的測算,預計到2021年,中國個人可投資金融資產將繼續穩步增長,規模達到220兆元。

  2018年,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將會增加,美聯儲等中央銀行全面進入加息和縮表周期,中國未來增長模式也將會逐步轉變,這給居民財富管理、資產配置提出更多新的要求。

  特別是資管新規以來,銀行理財資金將向其他投資品種,其中結構性存款承接了原有的銀行保本理財品種,表記憶體款、貨幣基金、債券型基金、股票型基金都將承接銀行理財流出資金。

  未來銀行存款的持續下滑將繼續流向上述幾大品類金融資產。

  總之,居民儲蓄下滑對商業銀行的業務影響影響較多,特別是對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形成較大挑戰。未來針對商業銀行儲蓄存款大幅下滑的情況,各大銀行需要以多種策略解決該問題。一是,擴大基礎客群的數量,二是,在城市存款分流更為嚴重的情況下,大行通過發展縣級、鄉鎮市場獲得存款來源,三是,在機構類存款上,爭奪更多的財政存款,四是,在對公業務上,以交易銀行、投行類業務獲得更多的資金留存。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所研究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