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10年坐擁6個國家級濕地公園 大武漢這樣資源全國唯一

(記者陳凌燕 通訊員趙琴)芳草斜暉,水遠煙微,一點滄洲白鷺飛。

古人所描繪美景,在當今的武漢城區也能看得到。坐擁千萬人口的繁華都市,能兼有這樣的意境風貌,實屬難得。

2008年12月18日,東湖成為武漢第一個國家級濕地公園,至今年武漢已有6個國家級濕地公園,此外,還有2個省級濕地公園、5個濕地自然保護區。

濕地的建設,不僅讓生態多樣性得以留存和保護,也提升了景觀,並改變著人們的生態觀。

人與自然,可以彼此交融,互相給予更好的生存空間。

武漢濕地 公園

短短十年,武漢坐擁6個國家級濕地公園

國家級濕地公園,是一種什麽樣的概念?相關標準顯示,面積原則上不低於100公頃,濕地率不低於30%;國家濕地公園範圍與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不得重疊或者交叉;國家濕地公園應劃定保育區,除開展保護、監測、科學研究等必需的保護管理活動外,不得進行任何與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和管理無關的其他活動……

作為國內面積最大、地處核心城區的湖泊,東湖具有明顯的天然優勢。東湖濕地公園包括吹笛景區、落雁景區的一部分,東接武漢中環線,西至東湖磨山余脈,面積10.2平方公里。按當年的《武漢市濕地保護總體規劃》,武漢將搶救性建設8-10個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在城市外環周邊構建起濕地自然生態保護圈。

2008年的東湖濕地公園,是武漢市第一個國家級濕地公園。時至今日,武漢在這十年之間,已經擁有東湖、金銀湖、安山、後官湖、杜公湖、藏龍島共6座國家級濕地公園,是全國唯一擁有如此多濕地資源的城市。

濕地濕地,保住了多層級的動植物資源

濕地公園,到底是一種什麽樣在存在?

武漢市園林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董立坤告訴楚天都市報記者,與傳統公園或者綠地相比較,濕地公園最明顯的特徵是其具有的濕地生態系統,包括濕地植物、棲息於濕地的動物、微生物及環境,“可以說它建起了一個以水為載體的生態群落結構,有相對完整的生態循環系統,在更大程度上尊重了自然規律與生態發展。”

濕地不僅僅給動植物提供了自由生長的空間,它在調節徑流、改善水質、調節小氣候、提供旅遊資源等方面,同樣功不可沒。

“我常帶愛攝影的朋友們去落雁島一帶,這幾年,那邊的感覺越來越好。”職業攝影師田峰告訴楚天都市報記者,以前對落雁島的印象是比較荒、比較偏,這幾年則明顯豐富起來,有樹有灘,有高低深淺的變化,還有翩翩白鷺水上來,寧靜之中不失動感。”

而這種感受上的變化,正是濕地公園生態多樣性的一種體現。董立坤介紹,濕地內部環境的完整,生態廊道的通暢,不僅可以營造出層次豐富的自然之美,還能從動植物種類和數量的變化上給出反映,“其中,鳥類是生態水準最直觀的風向標之一。”

武漢市觀鳥協會會長顏軍告訴楚天都市報記者,該協會130名會員,遍布武漢城區41個區域進行全年觀測,“從2008年到今年,我們對整個東湖區域鳥類觀測的數據,能看出東湖的生態處於一個恢復性階段。而從整個武漢市的範圍來看,這些年間濕地公園、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讓鳥類從種類到數量上都有明顯增長,去年全武漢監測到的鳥類有321種,今年截至目前監測到330種,有穩定增長的趨勢。”

珍貴白鶴,也認可了大武漢的生態環境

季節一到,沉湖看天鵝,東湖有鵲鴨,安山濕地的冬候鳥多達萬隻……顏軍表示,鳥類正在形成武漢美景的新標簽。

“最令人振奮的,是白鶴的到來。”顏軍說,白鶴名列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為極度瀕危物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極為珍貴,“2010年開始,我們觀測到白鶴在沉湖越冬。這幾年冬季,每年都有2隻-4隻數量不等的白鶴在沉湖棲息,今年增加到了6隻。”

可別小看這小小的數字變化,“白鶴是一夫一妻製,家庭節構非常穩定,一般一對夫妻有1-2隻幼鳥。兩隻出現,是一對夫妻。4隻出現,是一家四口。而6隻,則代表是兩個白鶴家庭。”顏軍介紹,白鶴對生存環境極其挑剔,從一個家庭到兩個家庭的增長,說明沉湖濕地的條件已經獲得白鶴的認可,“站在鳥類的角度上來講,這是一個極有價值的點讚。”

觀念更新,讓環保的理念更科學更完善

城市濕地公園在強調生態維系的同時,也要兼顧遊賞功能和科普功能,三管齊下。

“地處城市,終究要在人的舒適度和自然生態之間進行權衡,人的科學性越高,其中的取捨才會越合理。”董立坤說,濕地講究生物多樣性的特質,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市民們豎立了多物種共生的概念,從而推進了人們的對環境、對城市品質的認識。“以前說環保,很多人覺得就是種花種樹,很少去想動、植物的生態關聯。”董立坤說,近年隨著對生態的重視和科普工作的推進,人們的環保觀也越來越科學。

建設維護濕地公園,要從親水植物培養到周邊環境的維護,從湖水、陸地到灘塗的保存,進行一整套綜合考量。這些年來,武漢除了打造國家級濕地公園,不少城中公園也進行濕地建設,如沙湖公園、解放公園都有規模不等的濕地區域,這些都給生存在城市中的動植物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空間。而當人們學會善待環境,大自然總會回饋更多。“比如,在沙湖附近的楚河漢街,我們就觀測到紅隼在高樓築巢。”顏軍介紹,這說明,人們為環境所做的努力不是單向的,動物也在努力適應城市。

董立坤更認為,紅隼這種食肉鳥類能在沙湖一帶出現,是重要的生態標誌,“越是處於食物鏈高端的物種,越能顯現生態鏈的完整程度。這說明沙湖一帶具有相對完整的生態體系,在城市中心,這是一個極可貴的現象。”

“接下來,希望人們能在淺灘、灘塗、自然消漲帶等方面做進一步保留,當我們有了多樣性的環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還會有更大的進步。”顏軍說。(圖片來源於楚天都市報,記者宋枕濤 黃士峰攝)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 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