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養生:蘿蔔和補氣中藥有衝突

白白胖胖的蘿蔔是大家喜聞樂見的餐桌美食,也是一味很好的中藥。民間常有「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處方」「上床蘿蔔下床薑」等諺語,足見其具有葯食兩用價值。但中醫裡也有「服人蔘不宜吃蘿蔔」的說法,於是不少人會認為蘿蔔能解藥性,讓其他一些中藥失效。

中藥使用中有「十八反」的說法,說的是藥物間的配伍禁忌,強調了增毒、減效的藥物關係,而葯食之間也同樣存在禁忌,如服中藥不宜同服茶等。作為葯食兩用的蘿蔔,與藥物之間就有存在著禁忌。從中醫理論來看,蘿蔔性味辛、甘、涼,具消食、下氣、化痰、止血、利尿等作用,人蔘味甘、性微溫,是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的佳品。兩者同服,蘿蔔的下氣與人蔘的補氣作用恰好相反,會起到對抗甚至抵消人蔘的補益效果,因此「服人蔘不宜吃蘿蔔」是有道理的。推而論之,服其他補氣葯或滋補藥時,如黨參、黃芪、白朮、山藥、熟地黃等,也都不宜食用蘿蔔。反之,如果蘿蔔和理氣、消食、化痰之類的葯同服,其藥性相合,就有利而無害。由此看出,蘿蔔並不是與所有中藥都有不良作用,重點要看它們之間的藥性是對抗還是相合。

除了中藥,現代研究發現,蘿蔔含多種酶類,它在體內生成的鹽會經代謝產生一種抗甲狀腺物硫氰酸,可阻止甲狀腺攝取碘,抑製甲狀腺素的合成。因此如果病人服用甲狀腺素製劑時,蘿蔔會抑製甲狀腺素產生,不利於疾病的治療。另外,蘿蔔和橘子同吃時,橘子中的類黃酮成分會增加蘿蔔對甲狀腺激素的抑製作用,因此蘿蔔和橘子這兩種常見的果蔬是不能同時食用的,嚴重者甚至會導致甲狀腺腫疾病的發生。

由此可見,不管中藥西藥,都可能因為蘿蔔的藥性和所含成分相衝突而影響療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