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泰和國醫李仝|滋陰降火口瘡痊

口腔潰瘍臨床表現為口腔黏膜發生局限而淺表的潰爛,潰瘍局部多灼痛,多反覆發作,屬中醫「口瘡」、「口瘍」、「口糜」範疇。相關流行病學統計表明,複發性口腔潰瘍居於口腔黏膜疾病發病率的首位,我國20%人群至少患過口腔潰瘍一次,任何年齡段、任何群體都有可能發生。引起口腔潰瘍的原因包括內因和外因,外因與六淫和飲食關係密切;內因多為素體陰陽虧虛,或勞倦和情志不暢傷及臟腑。《口齒類要·口瘡》說:「口瘡上焦實火,中焦虛寒, 下焦陰火, 各經傳變所致, 當分別而治之。」提示臨床治療時必須先辨清證候, 因勢利導, 以防虛虛實實之忌。泰和國醫中醫院李仝教授抓住本病特點, 臨床以醫籍處方治療此病,雖葯簡量小,常收效迅速,現舉一則驗案,與同道交流。

患者祁某,女,61歲。反覆口腔潰瘍2年。既往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竇息肉、胃潰瘍病史。西醫診斷為複發性口腔潰瘍,中醫診斷為「口瘡」。於2019-03-05首診,刻下症見:口腔潰瘍近期加重,現口咽乾燥,舌頭髮熱、易破潰且疼痛,自述怕熱,尤以胸背部明顯,手腳心熱,頭昏沉感,耳鳴,盜汗,出汗多,後枕部熱且汗出,偶有心慌,性易急躁,易疲勞,烘熱汗出,上眼瞼沉重感,大便不暢,睡眠欠佳,醒後不易睡。舌紅裂紋多,舌體胖,無苔,脈弦滑。症屬陰虛火旺證。處方:生黃芪20g,太子參12g,麥冬20g,五味子10g,炒山藥15g,白扁豆15g,陳皮10g,薑半夏12g,茯苓15g,黃連6g,肉桂5g,知母12g,川牛膝15g,生杜仲15g,熟地24g,石斛15g,炒麥芽15g,雞內金15g,桃仁12g,澤蘭10g,枳殼10g,生石膏30g,生牡蠣30g。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溫服。

二診:自覺全身悶熱出汗(自述全身冒火感),鼻乾、眼乾,上眼瞼沉重,臉部如火炙烤感,頭部烘熱,後頸拘緊脹悶,出汗多,手腳心熱,睡眠稍改善,腰腿不涼,大便微溏。舌鮮紅,有裂紋,舌體胖大,苔少,脈弦數。去桃仁、澤蘭、石斛、枳殼,增加生石膏至60g(與知母搭配,取「白虎湯」之義,清陽明氣分大熱,又生津),生黃芪至30g,太子參15g益氣養陰,肉桂10g(引虛火歸元),加土鱉蟲10g活血通絡(「久病多瘀」)、淡竹葉10g(「心與小腸相表裡」,使邪熱有可出之路)、生地15g滋陰清熱。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溫服。

三診:諸症好轉,口腔潰瘍已愈且近日很少複發,近日食慾一般,聞不知味,舌質紅較前變淡,裂紋減少。去性偏溫燥之陳皮、半夏,生地增至24g滋陰涼血,加仙茅10g溫中陽而不燥,石菖蒲10g開九竅醒脾,枳殼10g(「降氣即降火」)。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溫服。

按語:李仝教授認為口瘡潰瘍反覆發作,綿延不愈,久病易致脾腎虧虛、氣陰兩虛。遂臨床常用生脈散益氣生津、斂陰止汗;交泰丸滋腎水瀉心火,使水火既濟, 心腎相交,睡眠得以改善。生熟二地補腎滋陰, 黃芪、炒山藥補脾益氣, 知母清腎中虛熱,川牛膝引火下行,生牡蠣滋陰潛陽。再借鑒祖國醫學「引熱從小便出,給邪以出路」、「氣有餘便是火,降氣即降火」、「久病多瘀」、「久病多虛」、「脾胃為一身氣機升降之樞紐」等中醫基礎理論,對症選方擇葯。全方益陰增液,補土伏火,調節陰陽平衡,效如桴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