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醫大師梅國強:10年潰瘍1月愈,你一定要知道的潰瘍治法

複發性口腔潰瘍屬中醫學「口瘡」「口糜」範疇。

因發病時灼痛較劇,甚則影響說話、進食,且遷延反覆,纏綿不愈,給患者身心帶來極大痛苦。

梅國強教授以滋陰清火、化痰活血為法,以自擬口瘡潰瘍基本方為主加減治療。

在減少其發病次數、改善癥狀、提高療效及治癒率等方面效果顯著。


1

病因病機

《素問·氣交變大論》:「歲金不及,炎火乃行…… 民病口瘡」。

《景嶽全書》雲:「口舌生瘡,故多由上焦之熱」。

《聖濟總錄》曰:「心脾有熱,氣衝上焦,重發口舌作瘡也」。

故口瘡一病,多由火熱所致。

之苗為舌。

經「夾咽,連舌本,散舌下」。

經「入上齒中,還出夾口,環唇」。

經「下頰裡,環唇內」。

腎經「連咽,系舌本」。

五臟皆與口舌相關,而《齊氏醫案·口瘡》中進一步提出「口瘡上焦實熱,中焦虛寒,下焦陰火,各經傳變所致……」。

因此五臟功能失常,化生火熱,循經上繞,均可致口舌的病變。

梅國強教授認為,口腔潰瘍之所以反覆發作,纏綿難愈,原因大致有四種:

一為飲食不節,嗜食辛辣肥甘,生痰化濕蘊熱,鬱熱外發則為潰瘍,痰濕內蘊則纏綿難愈。

二為素體陰虛,勞傷過度,虧耗真陰,虛火上炎,熏灼口唇,發為潰瘍。

實火易清,虛火難療,故纏綿難愈。

三為年高體弱,勞倦內傷,脾虛氣陷,陰火上乘,上熏於口,則發為潰瘍。

氣血虧耗,瘡瘍難斂。

四為口瘡日久,瘀血內停,脈絡不通,腐肉難去,新肉難生。

正如《醫宗金鑒》所雲:「口糜由陽旺陰虛,膀胱濕水泛溢脾經,濕與熱瘀,鬱久則化為熱,熱氣熏灼胃口,以致滿口糜爛, 甚於口瘡」。


2

辨證論治

病機:虛火內灼、痰濕內蘊、瘀血內阻。

治法:滋陰清火、化痰活血。

方劑:銀柴胡10g,南沙參10g,北沙參10g,胡黃連10g,地骨皮10g,海蛤粉10g,飛青黛10g(包煎),法夏10g,化橘紅10g,茯苓30g,丹參30g,丹皮10g,赤芍10g。

分析:銀柴胡、胡黃連、地骨皮清熱降火,涼血除蒸。

黛蛤散清肝瀉肺,涼血消瘡。

其中青黛功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清肝瀉火,主要用於口瘡、溫毒發斑等。

實驗表明,青黛內服和外用均表現出鎮痛和抗炎作用。

以青黛為主葯治療複發性口腔潰瘍的各種配方,其共性是緩解疼痛,促進潰瘍癒合,縮短治療時間,療效肯定。

南、北沙參養陰清肺,益胃生津,清養胃陰,以化肺熱,即益戊土之陰液,解肺中之燥熱。

法夏、化橘紅、茯苓,為二陳湯之意,以除中焦脾土之痰濕。

丹參、丹皮、赤芍,涼血散瘀,活血消腫,則熱瘀去,脈絡通,新肉生,潰瘍愈。


3

醫案3則

滋陰清火,化痰活血,利濕解毒實火、虛火皆能上炎於口唇,發為潰瘍。

然實火者既有實火證,必有實火之因。

因痰濕而致者,其苔多厚膩。

因宿食而致者,多納谷不馨。

因氣滯而致者,其胸腹多脹悶

治療當各隨其所得而治之。

然口腔潰瘍急性發作期,因濕熱、痰瘀、毒邪互結所致者亦不少見,可酌情加用二妙散、四土湯、白英、半枝蓮、蛇舌草等以利濕解毒。


醫案舉例

患者,男,5歲。

主訴:扁桃體反覆腫大、化膿、發熱近3年。

刻下症:扁桃體腫大,舌面及右側牙齦潰爛,納差,餐後臍周隱痛,大便每日一行,舌淡,苔中根部淡黃而厚,脈緩。

患者納差,餐後臍周隱痛,苔中根部淡黃而厚,口腔潰瘍多發。

為濕熱蘊蒸、胃腸氣滯、鬱火上灼所致。

治法:清熱燥濕、理氣化痰、解毒消瘡。

處方:蒼朮6g,黃柏3g,胡黃連6g,化橘紅6g, 法夏6g,茯苓8g,土貝母6g,土牛膝6g,射乾6g,馬勃6g,敗醬草6g,白英6g,半枝蓮8g,蛇舌草8g。

服7劑。

方以二妙丸合二陳湯以清熱燥濕、理氣化痰。

土貝母、土牛膝、射乾、馬勃、敗醬草、白英、半枝連、蛇舌草以利濕解毒。

胡黃連燥濕厚腸、清退虛火。

二診:扁桃體紅腫稍退,口腔潰瘍初愈,疼痛減輕,易醒,夢多,盜汗,納差,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脈緩。

二診諸症緩解,舌苔轉薄,唯口腔潰瘍,納差,頜下淋巴微腫,為濕熱將去、熱毒稍減、胃氣未復所致。

治法:滋陰清火,化痰消食。

處方:銀柴胡6g,南北沙參各6g,地骨皮6g,胡黃連6g,海蛤粉6g,飛青黛6g,陳皮6g,法夏6g,土茯苓8g,土貝母6g,土牛膝6g,雞內金6g,建曲6g。

服7劑。

土茯苓、土貝母、土牛膝利濕解毒。

雞內金、建曲以消食醒脾。

兩月後複診,自覺癥狀緩解,盜汗減少,扁桃體腫大不明顯,口腔潰瘍已愈。


滋陰清火,化痰活血,清熱通絡,口瘡日久,瘀血內停,脈絡不通,腐肉不去,新肉難生。

治療可在基本方上加忍冬藤、金剛藤等以滋陰清火,化痰活血,清熱通絡。


醫案舉例

患者,女,54歲。

口腔潰瘍反覆發作10年,近發作2天。

初診:上下唇均出現潰瘍,創面色紅、凹陷,疼痛較劇烈,頭昏,目脹不適,納可,二便正常,舌淡,苔白略厚,脈緩。

其創面色紅、凹陷,疼痛較劇烈,為火熱之象自不待言,然其頭昏、目脹則為下焦虛火攻沖清竅所致。

查其苔白厚,然食納可,其痰濕不在臟,乃循經搏於口唇,濕性纏綿,故遷延難愈。

病機:虛火上炎、痰瘀阻結、脈絡不通。

治法:滋陰清火、化痰活血。

處方:銀柴胡10g,南、北沙參各10g,地骨皮10g,胡黃連10g,海蛤粉10g,飛青黛10g,法夏10g,茯苓30g,丹皮10g,炒梔子10g,忍冬藤30g,浙貝10g,桔梗10g,膽南星10g。

7劑,日1劑,水煎,分3次餐後溫服。

二診:口腔潰瘍將愈,疼痛減輕,頭部緊繃感好轉,急躁,心煩仍有。

其急躁,為肝腎陰虛、 肝陽偏亢、疏泄太過所致。

虛火上炎,母病及子,則發為心煩。

處方:守上方,加丹參30g、旱蓮草30g。

三診:口腔潰瘍新發一處,疼痛,齒根滿口痛,咽喉不適,太陽穴處脹痛,舌絳,苔薄白,脈緩。

舌苔轉薄,痰濕稍去,其舌絳、病情反覆。

為虛火內灼、痰瘀內結、脈絡不通所致。

治法:滋陰清火,化痰活血,清熱通絡。

處方:銀柴胡10g,南、北沙參各10g,胡黃連10g,海蛤粉10g,飛青黛10g,法夏10g,化橘紅10g,茯苓30g,丹參30g,丹皮10g,赤芍10g,金剛藤30g,忍冬藤30g。10劑。

四診:口腔潰瘍已愈,牙齦腫痛消失,兩太陽穴脹痛,心煩,舌淡,苔薄白,脈緩。

諸證悉除,惟心煩、 側太陽穴脹痛。

故加炒梔子以清血分鬱熱玄胡、鬱金以活血止痛、行氣解鬱。

改做丸劑,續服月余,隨訪半年未發。


滋陰清火,化痰活血,扶正斂瘡,年高體弱,勞倦內傷,脾虛氣陷,陰火上乘,上熏於口則發為潰瘍。

氣血虧耗,瘡瘍難斂。

治療可在基本方的基礎上加黃芪生脈飲、理中湯、肉桂等以滋陰清火、化痰活血、扶正斂瘡。


醫案舉例

患者,女,40歲。

乳腺癌清掃術後2年。

目前常發口腔潰瘍,去年11月作乳腺癌複查,未見異常,查白細胞減少。

共化療6次,化療後月經至今未行,飲食及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有裂紋,脈緩。

患者大病術後,氣陰虧虛,虛火上浮,發為口瘡。

治法:滋陰清火、化痰活血、扶正斂瘡。

處方:黃芪30g,生曬參6g(另包,代茶飲),麥冬10g,五味子10g,銀柴胡10g,南、北沙參各10g,地骨皮15g,海蛤粉10g,丹參30g,大青葉10g,法夏10g,化橘紅10g,壁虎10g。7劑。

方以黃芪生脈飲和自擬口腔潰瘍方為主方,加大青葉、壁虎以清熱涼血、解毒散結。

二診:口腔潰瘍消失,自覺癥狀不明顯,飢餓感不明顯,飲食尚可,舌淡,苔薄白,脈緩。

患者諸症緩解,潰瘍已愈,苔薄白,然正氣虧虛,故守上方,去苦寒之大青葉、溫燥之法夏。

加當歸、川芎、垂盆草,以養血活血,清熱解毒。7 劑。

三診:自覺癥狀不明顯(建議複查血常規),有飢餓感,口乾,舌淡,苔白略厚,脈緩。

患者舌轉厚,故守上方。

去海蛤粉,加法夏、陳皮、雞內金、建曲,以化痰消食,扶正愈瘍。


播放GIF

國醫大師梅國強教授是全國知名傷寒學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長期從事《傷寒論》的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潛心研究經方60餘年。

如果你身邊有易患口腔潰瘍的朋友,就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他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