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個關於抑鬱症的事實

分享氫科技,共享氫健康!【氫案例】欄目正式上線!我們將每期為大家分享一個關於氫水治療相關疾病的案例。讓氫進入千家萬戶!

快來跟氫愛天下一起探索氫水的奧秘,結識有趣的人!來圍觀我們的第一期【氫案例】欄目,來自氫分子生物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第二軍醫大學教授孫學軍教授,將給我們帶來:氫氣不僅能治療,也能預防抑鬱症!

【氫案例第一期】

氫氣不僅能治療,

也能預防抑鬱症!

原以為只存在於網路媒體、名人明星中抑鬱症,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也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當脆弱敏感的自己不足以應對工作的壓力、生活的瑣事、人際的複雜時,抑鬱便乘虛而入……

而恰好科學研究表明:氫氣對抑鬱症有預防作用,2016年第二軍醫大學蔣春雷教授小組有研究報導,研究證明在應激過程中飲用氫水能預防抑鬱症的發生。

河北醫科大學史海水教授課題組則將這一預防作用進一步延伸,在動物幼年時期使用氫氣能預防成年後應激導致的抑鬱症。這說明氫氣可以作為預防應激適應不良的一種手段。

01

氫氣對精神疾病的作用

氫氣對精神疾病的作用,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我曾經在北京回龍觀醫院和醫生有過交流,他們認為氫氣對精神分裂症患者藥物毒性應該是值得研究的課題,因為這些患者使用藥物非常容易導致肥胖和脂肪肝,但目前缺乏應對手段,氫氣應該在這方面發揮一定作用。

另外氫氣對血管性癡呆值得研究,氫氣對焦慮和抑鬱已經有比較多研究證據。這些問題都和腦內炎症反應存在密切關係,氫氣作為乾預手段都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討的方向。

總之,氫氣在精神疾病方面應該重點開展的研究是三個方面,首先是用氫氣預防和治療抑鬱症,其次是用氫氣預防精神病藥物的代謝副作用,最後是氫氣預防老年性癡呆。當然也有學者提出可能對孤獨症的作用。

02

精神疾病:應激相關障礙

應激相關障礙如抑鬱和焦慮是最常見的、使人衰弱的精神疾病。應激,尤其是長期應激是引起抑鬱最重要因素之一。機體不能很好地適應應激導致的病理性變化,就會導致抑鬱的發生。

應激承受能力是個人避免極端應激所造成的消極的社會、心理和生理影響的能力。藥物或非藥物性治療方式,如豐富周圍環境和間歇性缺氧都可以增強個體面對應激時的承受力。個體應激承受能力越強,患心理疾病的風險越小。

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致力於探索應激承受能力相關的作用機制,設計提高個體應激承受能力的方案。

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是有高度適應性的神經內分泌系統,與抗應激能力和敏感性方面密切相關。自2008年引入「抑鬱症細胞因子假說」後,應激與免疫系統相互作用已成為精神病學研究的焦點。

03

氫氣治療抑鬱症

關於人類和動物的相關研究越來越多,這些研究闡述了應激、促炎性細胞因子和抑鬱之間的關係。在抑鬱者循環系統內,一些細胞因子如TNF-α、IL-1β和IL-6出現升高。應激引起的異常外周免疫反應放大炎性信號,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於神經元,導致機體應激敏感性和出現抑鬱樣行為表現。

氫分子的抗氧化、抗凋亡和消炎等活性引起廣泛關注。氫分子能輕而易舉地穿透生物膜如血腦屏障、胎盤和睾丸屏障,達到靶器官(腦)和細胞器(線粒體、細胞核)。

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在神經性疼痛、帕金森、阿茲海默病和腦損傷方面,氫分子通過緩解過度炎性反應和氧化應激發揮神經保護作用。富氫水可抑製小鼠海馬和前額氧化應激、炎性反應和細胞凋亡。氫氣作為一種潛在預防性或治療性分子,在應激承受力,甚至應激相關障礙包括抑鬱和焦慮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

04

治療實驗結果

小鼠先經歷急性(圖1)或慢性(圖2)應激,然後連續吸入高濃度氫氣(氫氣氧氣比為67:33)。

圖1持續吸入氫氣能增強小鼠對急性應激的承受能力

圖2 持續吸入氫氣體能阻止慢性應激誘導的小鼠抑鬱和焦慮樣行為的出現

作者通過懸尾實驗(TST)、強迫游泳實驗(FST)、新環境進食抑製實驗(NSF)和曠場實驗(OFT)發現,吸入氫氣可以顯著緩解小鼠應激引起的小鼠抑鬱和焦慮樣行為;慢性溫和應激(CMS)實驗中,吸入氫氣的小鼠血清中,腎上腺酮(CORT)、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IL-6和TNF-α水準下降;在青年時期持續給小鼠吸入氫氣,可以明顯增強小鼠在成年期對急性應激的承受力,說明氫分子能持久提高小鼠的應激承受能力。

吸入氫氣能提高小鼠的應激承受能力,這可能與應激誘導的HPA軸功能紊亂趨於正常化和應激導致的炎性反應被抑製有關。因此氫分子可能通過神經免疫機制發揮神經保護作用。當然,氫分子的神經保護效應相關的潛在分子機制有待進一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Qiang G, Han S, Xiao T W, et al. Molecular hydrogen increasesresilience tostress in mice. Scientific Reports, 2017, 7: 9625.

[2]Russo S J, Murrough J W, Han M H, et al. Neurobiology of resilience. Natureneuroscience, 2012, 15(11): 1475-1484.

[3]Ichihara M, Sobue S, Ito M, et al. Beneficial biological effects and the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molecular hydrogen-comprehensive review of 321original articles. Medical gas research, 2015, 5(1): 12.

[4]Loftis J M, Huckans M, Morasco B J. Neuroimmune mechanisms of cytokine-induceddepression: current theories and novel treatment strategies. Neurobiology ofdisease, 2010, 37(3): 519-533.

到此,本期氫案例介紹完畢~歡迎更多氫友們加入我們,共享氫健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