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走過帝國與民國之間的背影,大隱於近代變革與未來的幕後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duction

李志茗,1970年出生,福建省仙遊縣人,博士,研究員。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曾執教於華中師范大學歷史系,獲講師職稱;供職於上海古籍出版社,獲副編審職稱。2006年調入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後轉評為副研究員、研究員。主要從事晚清史研究,出版《晚清四大幕府》《湘軍——成就書生勳業的“民兵”》《大變局下的晚清政治》《幕僚與世變——整理研究初編》《晚清幕府:變動社會中的非正式制度》等著作,發表論文數十篇。

內容簡介

Content Introduction

本書為近代人物趙鳳昌的傳記,其人活躍在清末民初,早年以幕僚身份參與各種政治活動,在戊戌政變、東南互保、辛亥革命、南北議和、洪憲稱帝等重大歷史事件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被稱為“民國產婆”。本書通過大量一手史料,詳細考訂了趙鳳昌的生平活動,系統介紹了他在近代政治風雲中的歷史作用,生動地呈現了一位豐滿、立體、真實的歷史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節選

(引論)

Abstract

1938年4月14日,趙鳳昌在上海去世。當日,報紙上刊登了他事先擬就的遺囑:“今與知交親故長別矣,後事概從簡約,囑吾子不發訃,不受吊,不收一切賻儀禮物及賜挽文字,省諸公煩費。幸共鑒之。民國廿七年四月十四日。趙鳳昌留啟。”該遺囑刊出後,並未引起什麽反響,新聞輿論界也沒有予以關注和跟進報導,曾經的名幕、東南要人、調人領袖就此悄然而逝,顯得落寞冷清。時來往於香港、武漢間的黃炎培看到登有趙鳳昌遺囑的報紙後,特地剪下來,貼在27日的日記上,並記下其所撰挽聯:“閎識布成妙算,一堂系天下安危,平生犖犖大端,溯庚子以迄辛亥;高齡雅具深心,百篋盡陽秋紀錄,抵死惓惓忠愛,付佳兒遍告親朋。”對趙鳳昌的一生給予高度評價。這幅挽聯於次日即寄給趙鳳昌之子趙尊嶽,儘管如此,趙尊嶽仍欲遵從其父遺願,喪事一切從簡,謝絕賻吊。

對此,李錫純、湯滌、江導岷、劉樹森、沈恩孚、莊清華、徐國安、劉垣、馮誦青和許超認為不妥,決定於5月15日在上海南陽路154號太平寺舉行公祭儀式。5月3日起,他們連續三天在《申報》第二版刊登《追悼趙公竹君啟事》:“武進趙公竹君齒德俱崇,頤養海瀆,不幸於四月十四日歸赴道山。令嗣叔雍先生恪遵遺命,懇辭賻吊,同人則以公邦國重望,天不憖遺,苟無桂椒之薦,曷申焄蒿之思,爰訂期在太平寺舉行追悼,凡與公生平有雅故者亦請於是日枉臨行禮,共致哀敬。此啟。”不過,公祭當天出席人數多少,有哪些人,不見報導,無從得知,只有一位參加者次日在報紙上發表一篇文章,稱往祭者都受贈一冊影印的趙鳳昌手抄《維摩詰經》。該文作者還稱辛亥南北議和,趙氏“實綜其樞紐,翊讚共和,厥功甚偉”。此外,發起者之一的沈恩孚寫了一篇公祭文和一首挽詩。挽詩雲:“共和建國佐群賢,功在清廷遜位前。豈料滄桑經老眼,海濱未睹再興年。”然僅此而已,即便公祭,趙鳳昌依然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哀榮。應該說這與其民國元勳、共和功臣的地位很不相稱,何以至此呢?

一方面,當然是特殊的時代背景所致。其時抗日戰爭烽火連天,上海已成為孤島,大家更關注前方緊張激烈的戰局、更在意舉步維艱的經濟生活,無心也無力去打探一個壽終正寢的耄耋老人的往事。另一方面,與趙鳳昌的個人經歷有關。首先,他高壽。生於鹹豐六年(1856),卒於1938年,享年八十三歲,與他年齡相仿的故交朋輩多已凋零,知道其人其事的已很少了。其次,他已淡出政治舞台多年。自1919年調停南北和議失敗,他以參禪學佛、修身養性為主,較少過問塵勞事,遠離了觀眾的視線,因而不太被人關注。第三,他是個進入新時代的舊人物。自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改組起,中國政治以黨為中心,進入了一個新的局面,“新人代起……舊勢力亦均傾覆”。作為與舊勢力有關係的人,趙鳳昌被新派人物忽視或遺忘,自在情理之中。

儘管身後冷清,但不能抹殺時人公認的他在辛亥時期閎識妙算、佐建共和的事功。實際上,這僅其犖犖大者。黃炎培曾對人言,清末民國四十年間,東南之局,有大事必與趙鳳昌有關。然而,“有關”的事實在哪裡,黃炎培並未多說,亦不見完整的記載和論列,即便趙鳳昌晚年寫有“惜陰堂筆記”,也沒有過多吐露,所以能詳言者甚少,更遑論專門的研究。但借助近年出版的一些重要檔案史料,佐以家譜、文集、日記等相關資料,還是可以如拚圖一般,勾勒出與其有關的東南大事,從而糾正坊間以訛傳訛的一些不實說法,揭開長期披在他身上的神秘面紗,還原其廬山真面目。

趙鳳昌(1856-1938),字榮慶,號竹君、惜陰等,譜名坦。江蘇武進縣人。他出身於耕讀之家,本來家道殷實,因太平軍興而中落。結果讀書不成,而又家計艱難,不得不早早出外謀生。年方弱冠,他前往湖北遊幕,後入湖北按察使姚覲元幕府。光緒六年(1880)他隨升任廣東布政使的姚覲元赴粵。兩年後,姚覲元被革職回籍,趙鳳昌失去了藩署幕僚的職位,只得四處謀差,漂泊不定,生活非常窘迫。光緒十年(1884)六月,他進入兩廣總督張之洞幕府,擔任文案處繕校委員,兼充文巡捕等職。憑借為人處事穩重慎密、細致周到,他逐漸獲得張之洞的賞識和信任,成為其親信幕僚,並由此走出低谷,迎來人生轉機。光緒十五年(1889)張之洞移任湖廣總督,也奏調趙鳳昌隨其赴任。趙鳳昌並未如坊間傳言的那樣升任總文案,除繼續擔任督署文巡捕外,他還兼辦筆墨事件、軍械採購等,更受張之洞器重和倚畀。其門如市,奔走者絡繹不絕,因此而遭忌恨。光緒十九年(1893),徐致祥奏參張之洞時,連帶趙鳳昌,趙鳳昌不幸中箭落馬,受到革職回籍處罰。

晚清是個幕僚群體輩出的時代,由幕而官是當時最為風行的仕宦捷徑,許多名臣大員都以幕僚起家。趙鳳昌就職於張之洞幕府,又深得張之洞的信任,前景一片光明。他的親朋好友都對他期盼甚殷,以為他指日飛騰在望,堪當大任。但突如其來的參革斷送了他的官場夢,給他帶來沉重的打擊。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歷史又賦予他一個新的機遇,這就是甲午戰爭的爆發。這場戰爭對中華民族來說是奇恥大辱,但就趙鳳昌而言,是個新的人生起點。這一年,他因養病來到上海定居。上海自開埠以後,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已成為一座聞名世界的工商業都市。當時積極備戰的張之洞請趙鳳昌利用上海的天時地利,為他搜集情報,購買槍械。趙鳳昌精明幹練,長袖善舞,趁此機會,與匯聚上海的中外紳商接觸交往,建立聯繫。當然,上海的中外紳商因為他是張之洞的親信,為張之洞辦洋務,也很願意與他交結,以獲取一些機會和利益。這樣,趙鳳昌很快就在上海打開局面,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尤其狀元實業家張謇對他很尊重,兩人關係篤厚,更使他躋身東南精英行列,社會地位很高。

於是,趙鳳昌一方面經商,並投資上海紳商興辦的實業,另一方面與他們時常來往,談論天下事,趣味相投,關係融洽,各方面利益漸趨一致,有著共同的政治經濟訴求。戊戌維新期間,上海紳商支持變法,但對政變後被囚禁的光緒除了私下的同情外,不敢有任何表示。僅過一年就不同了,由於清廷實施的政策損害了他們的利益,使他們非常不滿,政治參與意識迅速增強,所以光緒二十五年(1899)秋,當他們聽說朝廷欲行廢立,便造輿論企圖阻止。十二月二十四日,清廷正式下詔立儲,史稱“己亥建儲”。消息傳到上海,“一時紳商士庶紛然哄動,皆謂名為立嗣實則廢立”。上海電報局總辦經元善乃領銜1231名上海紳商聯名電稟總理衙門,懇求奏請光緒抱病親政,不要退位。此舉引起深宮震怒,欲查拿經元善。趙鳳昌是經元善好友,讚賞其行為,幫助他出逃。奉命捉拿經元善的盛宣懷認為趙鳳昌有袒護之嫌,威脅要彈劾他,趙鳳昌毫無懼色地說:“予已無可參劾矣。”後他也拒絕了兩江總督鹿傳霖請他誘勸經元善回滬的要求。這是趙鳳昌第一次親身涉入政治事件,既反映了他聯繫官紳的居間地位,也體現出他鮮明的政治操守和立場。

在隨後的義和團運動中,趙鳳昌參與發起東南互保,維護了東南地區的穩定,使中國免遭瓜分之禍;又在清末立憲運動中,積極宣傳立憲,主張改革政體,實行憲政。這些都是關係國家危亡的大事,趙鳳昌在其中所表現的膽量見識、深謀遠慮和獲取高層內幕消息的能力,令上海官紳刮目相看,無不欽佩。曾在上海擔任商約大臣的呂海寰前往北京就工部尚書職後,致信趙鳳昌說:“滬上兩次深談,極佩偉論見聞之確、籌畫之精,京師軟紅塵中無此見解,亟盼詳書所見、所聞並所擬辦法時常寄我。”可見,趙鳳昌的讚襄謀劃之才不同凡響、有口皆碑。因此,他一躍而為東南社會的核心人物,凡有大事,一定找他商量。正因為此,從辛亥和談起至1919年的南北議和,他都能夠折衝樽俎,充當調人。儘管有成功,有失敗,但其付出的努力有目共睹,眾口交讚。除了上述黃炎培、沈恩孚等的蓋棺論定外,熊希齡在其生前也曾作詞讚曰:“共和初幕,有運籌帷幄,無名豪士。苦口調和諸領袖,獨盡其心而已。視國如家,為而不有,高潔其如此。滔滔天下,算惟有使君耳。”然而,對這些趙鳳昌始終不願多說,可能有幾個原因:第一,與張謇保持一致,張謇在辛亥革命中也發揮重要作用,但他在自編年譜中“沒有詳言其內容”,甚至“從未向其子孝若提及”。第二是因為民初政局動蕩混亂,令人大失所望,趙鳳昌覺得自己所做事與願違,不足為外人道;第三是他長期閉關卻掃,行事低調,不想重提舊事,博取眼球,從而破壞其“無名豪士”形象。

章節試讀

Abstract

>

長按右下方二維碼

即可優惠購買本書

當當網

京東

《趙鳳昌評傳》

李志茗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4月1版1印

定價:78.00元

上海古籍出版社

傳播千年文明 奉獻傳世好書

微信ID shanghaiguji

點一下“在看”分享這本書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