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百部性微溫,還是性微寒

百部,是中醫臨床常用的止咳、殺蟲藥。其性是微溫,還是微寒?古今醫家,見解不一。

最早記載

在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裡,沒有記載百部。收錄百部最早的醫籍是《名醫別錄》。《名醫別錄》是繼《神農本草經》之後,有重要本草文獻價值的著作。它收錄了漢代至魏晉時期,諸家名醫臨床用藥的珍貴經驗。可惜原書早佚。梁代陶弘景撰《本草經集注》時,將其輯入,使本書的基本內容得以保存下來。

關於百部,《名醫別錄》僅雲:「百部根,微溫,有小毒,主治咳嗽上氣。」後世醫家,通過各自的醫療實踐經驗,對百部的形態、產地、鑒別、採集、炮製、性味、歸經、功能、主治、配伍、用法及禁忌等,進行了不斷補充和發揮。

唐代醫家,對百部的性味、功能與主治,提出了新的見解。

唐代

蘇恭《新修本草》認為百部性微寒;甄權《藥性本草》認為百部味甘、無毒,能治肺熱,主潤益肺;如李東垣《珍珠囊補遺藥性賦》,既在卷一總賦目錄雲「百部味苦微溫」,又在卷二主治指掌雲「百部味苦微寒」,並將百部列入總賦的寒性類,雲「百部治肺熱,咳嗽可止」。

明代醫家,對百部性味的看法,心態各異。

明代

有的是兩說並存,不抒己見,如陳嘉謨《本草蒙筌》雲:「百部味甘苦,氣微溫,又雲微寒;無毒,一雲有毒。」

有的僅言其味,避談其性,重表其功,如龔廷賢《壽世保元?藥性歌括四百味》雲:「百部味甘,骨蒸勞瘵,殺疳蛔蟲,久嗽功大。」

有的則直言性微寒,如劉文泰《本草品彙精要》

有的是首先肯定前人看法,然後提出自己觀點,並與同類葯鑒別。如李時珍《本草綱目》雲:「百部,氣味甘,微溫,無毒(時珍曰:苦、微甘,無毒)……百部亦天冬之類,故皆治肺病,殺蟲。但百部氣溫而不寒,寒嗽宜之;天門冬性寒而不熱,熱嗽宜之,此為異耳。」

有的在這本書裡言微寒,另本書裡說微溫,並提出歸經。如李中梓《雷公炮製藥性解》雲:「百部,味甘苦,性微寒,有小毒,入肺經」。

《醫宗必讀?本草征要》則雲:「百部,味甘,性微溫,無毒,入肺經」。

清代醫家,論述方葯之書甚多,對百部性味的認識,亦不一致。

清代

有謂性微溫,能治熱嗽,如汪昂《本草備要》雲:「百部甘苦微溫,能潤肺,治肺熱咳嗽,苦能瀉熱。」

有謂性微溫,能治寒嗽,如吳儀洛《本草從新》雲:「百部甘苦微溫,能潤肺,溫肺,治寒嗽、暴嗽、久嗽。」

有謂性微溫,能治寒嗽,亦能泄肺熱,將其列入瀉劑中的平瀉類,如黃宮綉《本草求真》雲:「百部專入肺,甘苦微溫……然亦能治寒嗽及泄肺熱,以其味甘溫故也。」

有謂性微寒,能潤肺,將其歸為宣劑中,以治肺熱咳嗽,如沈金鰲《要葯分劑》。

有謂性微溫、微寒,乃清潤之氣,如楊時泰《本草述鉤元》雲:「百部味甘微苦,氣微寒、微溫,入肺。主咳嗽上氣,愈肺熱,久嗽,能潤肺、保肺……百部與天冬,類皆治肺之劑,第天冬氣寒味苦,後有微甘,的屬以寒治熱;百部則味甘而後微苦,苦特甘余。諸本草所謂微溫、微寒者,乃清潤之氣,適與甘合,不可與天冬之苦寒同論。」

有謂性微溫,乃溫潤之溫,非溫熱之溫,如張德裕《本草正義》雲:「百部善於殺蟲……即勞瘵家,肺中有蟲,亦是虛熱,此其專葯,似不可謂之性溫。故甄權以為甘,《大明》以為苦,蘇恭且以為微寒,繆氏《經疏》直謂《別錄》為誤,蓋亦有理。然而曰微溫,亦如紫菀溫肺,專治肺咳之例,究非溫熱之溫,故凡有咳嗽,可通用之。」

有謂性平,如胥紫來《續編醫學三字經》雲:「百部平,清肺熱,止咳嗽,屍蟲絕。」

現代醫家,對方葯深入研究,著述更多。

現代

就百部的性味來說,成都中醫學院(現成都中醫藥大學)本草教研組《中藥學》認為「百部性味苦甘微溫」。

上海中醫學院(現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學教研組《中藥學》則認為「百部性味苦甘微寒」。

北京中醫學院中藥教研組,認識分歧,在《藥性賦白話解》雲「百部味苦甘性微寒」,而在《藥性歌括四百味白話解》又雲「百部味甘苦,性微溫」。

廣州中醫研究院主編的《中醫大辭典》與江蘇新醫學院主編的《中藥大辭典》均認為「百部甘苦微溫」。

而高等中醫院校教學參考叢書顏正華主編的《中藥學》則主張「百部性味甘苦平」。

以上可見,古今醫家對百部性味的理解,見仁見智,各不相同,至今沒有統一認識。

筆者認為,諸家所說,雖不一致,其實並不矛盾。因「天地所生萬物,皆感五運六氣之化,故不出五氣、五味、五色、五行、寒熱溫涼、升降浮沉之別」(張志聰《侶山堂類辯》)。就藥物的四氣看,乃稟受天地的四氣而成。天地四氣,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溫乃熱之漸,熱乃溫之甚,涼乃寒之漸,寒乃涼之甚。所謂微溫、微寒者,實即「平性」也。

百部性微溫,或性微寒,若分而言之,從古代醫家的臨床實踐經驗,到現代醫家的藥理實驗研究,都證實各有其理。

現代藥理研究

百部性微溫,或性微寒,若分而言之,從古代醫家的臨床實踐經驗,到現代醫家的藥理實驗研究,都證實各有其理。百部含有多種生物鹼,對人型結核桿菌、肺炎雙球菌、流感病毒等均有抑製作用。前賢每用以治肺癆咳嗽之疾,多從陰虛論治;或治肺熱咳嗽,熱者寒之,都足以證明百部性微寒。王浴生主編的《中藥藥理與應用》雲:「百部味甘苦,性微溫……百部製劑口服後,有胸部灼熱感,口鼻及咽喉發乾、頭暈、胸悶、氣急、厭食……偶有鼻衄,總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30%。」或治肺寒咳嗽,寒者熱之,都又是百部性微溫的明證。若合而言之,百部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其治新久,寒熱諸嗽之功,全在醫者巧妙配伍,方能奏效。故張志聰《侶山堂類辯》雲:「萬物各有自然之性,凡病自有當然之理,即物以窮其性,即病以求其理,豁然貫通,則天地所生之萬物,人生所患之百病,皆歸一致矣。」

歸經

百部的歸經,古今醫家多謂之肺經(《本草新編》雲亦入脾胃),而從百部能殺蛔、蟯蟲,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霍亂桿菌等均有抑製作用看,還應入大腸經。

本文選自《岐黃樓醫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主編:張鳴鐘。人衛中醫編輯整理。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