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葉嘉瑩:在古典詩詞中讀出生命與感動

葉嘉瑩

(文學家、作家)

中國古人作詩,是帶著身世經歷、生活體驗,融入自己的理想志意而寫的;他們把自己內心的感動寫了出來,千百年後再讀其作品,我們依然能夠體會到同樣的感動,這就是中國古典詩詞的生命。

我所知有限,不是一個很好的學者,但有一份感情,願把自己體會的詩詞裡的東西讓年輕人知道。中國的詩詞經過千百年流傳下來,都是精華。

在中國的詩詞中,存在一條綿延不已的感發之生命的長流。我們一定要讓越來越多的孩子不斷加入,來一同沐泳和享受這條活潑的生命之流,才能使這條生命之流永不枯竭。

人生各有自己的意義和價值,我追求的不是享受安逸的生活,我要把我對於詩歌中之生命的體會,告訴下一代的年輕人。

我親自體會到了古典詩歌裡邊美好、高潔的世界,而現在的年輕人,他們進不去,找不到一扇門。我希望能把這一扇門打開,讓大家能走進去,把不懂詩的人接引到裡面來。這就是我一輩子不辭勞苦所要做的事情。

小時候背詩會使你終身受益

我從很小的時候就會背唐詩。

有一次家裡來了不少親戚朋友,大人就讓我給客人背詩。背的是什麽詩我都不記得了,但大人們還記得,說是背了李白的《長乾行》:“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大家都高興地聽著,後來背到“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的時候,大家就笑了,說:“你才幾歲,就知道坐愁紅顏老了?”我那時當然不知道。小孩子是不了解詩意的,但根本沒有關係,就像唱歌一樣。

有一次我到北京,老捨的兒子舒乙辦了一個學習古典文化的學校,用了葉聖陶的名字,叫聖陶學校。他們帶我參觀了這個學校。

這個學校裡的學生都住校,除了常規的課程,還學習《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千字文》《百家姓》等一些中國古代經典。他們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背誦,而且要求背得非常熟。我就問孩子們背誦的這些書什麽意思,孩子說老師沒講。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的自己也是一樣的,不管懂不懂,背就是了。

這是符合小孩子這個階段成長的生理規律的,因為小孩子的理解能力差,而記憶力是很強的。利用小孩子記憶力強的優勢,多背誦一些經典,等他理解力發達了自然會懂得,將使他受益終身。

我早年背誦《論語》並不理解,但在我以後的人生路程中,遭逢各種各樣的事情的時候,會忽然理解了《論語》中的某些話,越發體悟小時候背書真是很有道理的。直到今日,《論語》也仍是我背誦得最熟的一本經書,這使我終身受益。

從背詩到理解詩中的生命和靈性

我的老師顧隨先生五歲入家塾,從小就誦讀唐人絕句以代兒歌,他的父親是前清秀才,父親親自教授他“四書”“五經”、唐宋八家文、唐宋詩及先秦諸子中的寓言故事。

顧先生對詩歌的講授,真是使我眼界大開。他講課跟一般老師真是不一樣,一般的老師講的只是書本上的知識,而顧先生給我的是心靈的啟發。

顧先生不僅有著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化的修養,而且具有融貫中西的襟懷,加上他對詩歌有著極敏銳的感受與深刻的理解,所以他在講課時往往旁征博引,興會淋漓,那真的是一片神行。我雖然從小在家誦讀古典詩歌,卻從來沒有聽過像顧先生這樣生動深入的講解,他的課給我極深的感受與啟迪。

聽顧先生講詩詞,你不止獲得在文學上的欣賞和啟發,還能給你一種品格上、修養上的提升。我常常在課堂上用一句英文講的“care”,就是關懷,你要有一顆關懷的心,一種對於人、對於事、對於物、對於大自然的關懷。

把自己的關懷面擴大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對廣大人世的關懷,一種是對大自然的融入。例如杜甫的《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這是對廣大人世的關懷,他的關懷、他的感情是博大的。像陶淵明的《飲酒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是跟大自然的融入。

我從小就讀詩,那是一種情趣,就是我喜歡。真正認識到詩詞裡邊那種真正的靈性和生命,是顧先生教給我的。

別人講詩是注重知識、背景,我是對於文字裡面所傳達的生命比較重視,而不是那些現實的、外在的東西。

比如我們來看《登幽州台歌》這首詩:“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首詩在唐詩裡是很重要的一首詩,作者陳子昂也是在唐朝詩歌發展上地位很重要的一個人。

不同的詩人有不同的感情,也就有不同的興發感動。陳子昂在政治上是有理想的,可是他所生的時代是武則天的時代。武則天作為皇帝,事實上並不比其他男性皇帝糟糕,所以像陳子昂這樣希望為國家、朝廷做事的人,在武則天的時代也出來工作了。

但是,武則天任用了許多武氏的人,有一次,陳子昂帶兵出去,結果和武氏家族不合,後來就被貶謫,受了很多苦難。

陳子昂登到幽州台上,就想到,要遇到真正欣賞、任用人才的人,才能真的實現理想和抱負,所以就有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感慨:人生在世不過數十寒暑,我也嚮往古人,我也希望能有古人的品性和事業,可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啊!

一個真正有理想、有志意的人會以一生的時間去持守,且不說理想會否實現,因為理想的實現有外在的因緣,但個人的持守是能夠自己把握的。

然而,當他用最艱苦卓絕的精神力量去持守住自己的志意和理想時,卻“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茫茫的宇宙,悠悠的萬古,你在這個宇宙中,如此短暫的生命,到底能夠留下些什麽?有沒有一個可以跟你相知共鳴的人呢?一個有理想、有志意的人,這樣孤獨,不知道千古之下有沒有人真的能夠理解他,真的跟他有共鳴。

可是對讀者而言,在讀杜甫的詩、讀司馬遷的《太史公自序》時,千古之下不是產生了共鳴嗎?杜甫不在了,司馬遷也不在了,但是他們留下了詩歌、文學。文學之所以了不起,是因為其中的生命、感情、理想、志意,千古而下,只要你是一個也有感覺的人,你就能感受到。

不學吟誦,就很難體會詩歌之微妙

吟誦,是中國舊詩傳統中的一個特色。我以為,它是深入了解舊詩語言的一個很好的方法,因為它能夠培養出在感發和聯想中辨析精微的能力。當你用吟誦的調子來反覆讀詩的時候,你就會“涵泳其間”,也就是說,你會像魚遊在水裡一樣,被它的那種情調氣氛整個兒地包圍起來,從而就會有更深的理解和體會。

清朝有名的詩人范伯子曾經說過兩句話,說你作詩的時候,要“字從音出,字從韻出”,就是說你要吟誦得很熟,你的文字是跟著聲音出來的。這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

杜甫的詩為什麽寫得這麽好?那完全得之於他吟誦的功夫。杜甫寫完了詩是配合著聲音去修改的,他自己就說過,“新詩改罷自長吟”(《解悶十二首》)。

杜甫曾到長安郊外的山林別墅去拜訪一位退休的何將軍,晚間住在將軍的別墅裡。杜甫對此寫過一首詩說:“將軍不好武,稚子總能文。醒酒微風入,聽詩靜夜分。”(《陪鄭廣文遊何將軍山林十首》)它說何將軍不是隻喜歡打仗,他家裡的小孩子都在學詩。他說晚飯時我們喝了一些酒,到夜裡酒醒的時候,就聽見何將軍家的小孩子在吟詩,一直吟到半夜。所以你看,不只是詩人吟詩,唐代的小孩子也是從小就學習吟詩的。

詩是你偶然在內心之中有一種感動,所以吟詩是重要的。如果你會吟誦,你的詩句,就是你內心的感動,就會伴隨著你所熟悉的那個吟誦的聲音跑出來。

中國的古詩在聲音上是有格律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一定要按照詩歌的格律來背誦、吟唱,才能夠真正掌握詩歌的情意,伴隨的聲音,結合出來的那一份感動。

為什麽現在大家對於詩都隔膜了,都不理解了,其實我們中國詩之所以不被年輕人所理解,與我們這個吟誦的傳統斷絕了,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你所失去的,是真正呼喚起來你內心的情欲的感動,呼喚起來你的感動的那種力量,是聲音把你的感動呼喚起來了,沒有了聲音,你就缺少了那一份感動的生命了。

曾有人問我:中國古典詩詞會滅亡嗎?我以為不會。中國古人作詩,是帶著身世經歷、生活體驗,融入自己的理想志意而寫的;他們把自己內心的感動寫了出來,千百年後再讀其作品,我們依然能夠體會到同樣的感動,這就是中國古典詩詞的生命。

所以說,中國古典詩詞絕對不會滅亡。因為,只要是有感覺、有感情、有修養的人,就一定能夠讀出詩詞中所蘊含的真誠的、充滿興發感動之力的生命,這種生命是生生不已的。

本文來源:《新華日報》2017年2月14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