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何你愛在展覽上自拍?你更愛作品還是更愛自己?

芭莎TOPIC 第4期

你是否想過一個問題:那些在展覽中對著鏡面類作品拍照的人,究竟是在拍作品,還是在拍自己?他們是更愛眼前的藝術創作,還是更愛鏡中的那個人?

對於“不照鏡子會死星人”來說,無論在哪裡,只要有鏡子或能反射出自己影子的東西,就一定會不自覺地看上兩眼。例如公交廣告欄、衛生間的鏡子、商場櫥窗玻璃……其實任何反光物,都不會被他們放過。

近年來,在大眾傳媒迅猛發展的背景下,自拍成為了一種風尚。而自拍無疑成為“不照鏡子會死星人”的又一大愛項目。當前置鏡頭玩膩了以後,拍攝反光物和鏡中的自己便成為了更具品位和創意的選擇。自拍場所除了全球各地的洗手間之外,當屬各大藝術展覽中的鏡面反光作品最受歡迎。而不同於洗手間的是,在藝術展上輕輕鬆松就能拍出高品位照片,以及不需為配文字而太過發愁。

那麽問題來了,在展覽中拍攝鏡面作品的人們,究竟是在拍什麽?他到底更愛眼前的藝術創作,還是更愛鏡中的那個自己?

千萬別覺得這個問題與你沒關係,所謂的“不照鏡子會死星人”實際上並不是一個小眾群體,它在這個時代幾乎已經轉型成“自拍星人”,並涵蓋了絕大多數。人們在對於自拍的追求之路上究竟有多麽偏執,現實是為了一張炫酷的自拍照,不少人選擇“鋌而走險”。從一份發表在《The Journal of Family Medicine and Primary Care》上的研究中可以得知,自2011年以來,全世界已有約259人在自拍時死亡。

此外,拍照在今天的成本是極低的。無論在哪裡,人們都有可能產生拍照的念頭。這種行為再正常不過,只是每個人頻率不同。那麽,在藝術展自拍就顯得非常理所應當。當你在一場體量龐大的藝術展或藝博會上來回逛上一小時甚至更久,那些鏡面或其它反光材料的作品往往會從成百上千件作品中脫穎而出,並深深地將你吸引到它的面前。

這時,絕大多數人便會掏出手機開始拍照。更誇張的是,有時你甚至會懷疑人們是否根本不需要什麽耐人尋味的畫作或雕塑,一件完全就是鏡子的作品也絲毫不會讓人感到違和,反而可能成為觀眾長時間駐足的部分。

常青畫廊MICHELANGELO PISTOLETTO個展

常青畫廊MICHELANGELO PISTOLETTO展覽上各種沉迷自拍的人,2018年

這不禁讓人覺得諷刺,但卻不難理解,因為這來源於人類自戀的本性。“自戀”一詞在英語中為“Narcissism”,也有水仙的意思。它來自古希臘的神話故事——美少年那喀索斯(Narciccus)因過於貪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卻得不到,最終憔悴身亡。後來他幻化成水中的花,被後人稱為水仙。

關於這段神話,西方許多大師都曾描繪過。卡拉瓦喬就曾在1594-1596年間創作過一幅著名的《那喀索斯》,描繪了這位“自戀的神”。但即使自古人與神就會自戀,它卻始終也是心理學中難以被分析的一類狀況。弗洛伊德的一段言論中曾說明過緣由:“由於自戀的人專注對象是自己,無法發展出移情,所以無法分析。”就這樣,自戀成為了永遠的謎題。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是從自戀中走出來的。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嬰兒便是全能自戀的人。嬰兒的世界中只有自己,周圍一切人和事都是他的工具。在成長過程中,他才會慢慢認識到其他人的存在,他們也是人,而不是工具。接著,他的完整人格才會逐漸成長起來。

卡拉瓦喬《Narciccus》

如今的自戀者們大可不必再癡迷地對著湖面,鏡子的誕生至少確保不會再有人因自戀而掉入湖中而喪命。說不定,正是一位自戀的人無意中發現了製造鏡子的奧秘......

據記載,世界上第一面玻璃鏡子誕生於威尼斯,它是在玻璃上鍍一層水銀而製成的。這一發明轟動了整個歐洲,是當時一種極其時髦的物品,歐洲的王公貴族和闊佬們都爭先恐後地前去搶購。威尼斯國王甚至在法國王后瑪麗·德·美第西斯結婚時,送了一面小小的玻璃鏡作為賀禮。這在當時可以說是最珍貴的禮物,價值高達15萬法郎。除了昂貴,製造鏡子的方法在威尼斯也是一級保密檔案。他們甚至為此制定了專門的法律——泄露製造鏡子的秘密給外國人者,立即處以死刑。

自鏡子誕生並出現在歐洲皇室與貴族生活中以後,它也就逐漸出現在了藝術之中。那時的畫家們早早發現了鏡子在畫作中的妙用,那就是通過描繪鏡子來刷存在感。以揚·凡·艾克為代表的尼德蘭文藝複興畫家們便是最早一批熱衷於用鏡子“出鏡”的畫家,在他的多幅作品中,人們都能看到鏡子在其中的特殊戲份。

而這樣的例子在西方藝術史中屢見不鮮,委拉斯開茲的《宮娥》、昆廷·梅齊斯《銀行家和他的妻子》等眾多作品都有描繪。

揚·凡·艾克《阿爾諾芬尼夫婦像》(局部),1434年。畫面中的鏡子堪稱藝術史中對鏡子描繪最經典案例之一。除此之外,畫家還通過鏡子的描繪實現了“我也在場”的最佳作證機會。

昆廷·梅齊斯《銀行家和他的妻子》(局部),1514年,我們能看到鏡子反射中畫家為自己描繪的身影。

所以,對“鏡中的自己”別有偏愛的不只是鏡前自拍的觀眾,文藝複興時期的畫家們更早暴露了這樣的小心思。雖是類似的問題,但關於畫家描繪鏡子究竟是更愛鏡子還是更愛自己,答案明顯更偏向於後者,畢竟畫中的一切都是他悉心安排的。那麽由此再看最初的疑問——鏡前自拍的人更愛藝術,還是更愛鏡中的自己?依據千古慣例來看,想必也是後者更勝一籌吧。

與其說人類迷戀“自我”,不如說人類實際更加迷戀的是“對自我的幻想”。鏡子之所以令人著迷,也是因為完全滿足了這一點,它不過是人類將自我極致化的一種工具。什麽是真實?什麽是虛假?鏡子似乎一直在試圖告知,而它能給出的答案卻永遠屬於虛幻。有不少人樂於將鏡子捧上神壇,但試圖隱藏的其實是人類自我意淫的真相。人們是多麽享受這種來自鏡子的欺騙,表面看似渴望獲得真實,實際縱身一躍,只為墜入到自我迷戀的幻境中。

在J·K·羅琳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厄裡斯德的鏡子便呈現出每個人心中最深切、最迫切的欲望。而實際上,我們在鏡子中能看到什麽,完全取決於我們把什麽帶到鏡子面前。觀眾明白他們走到鏡前自拍的秘密,藝術家也對自己描繪鏡子的真實緣由心知肚明。他們都借用了鏡子的這種魔力,把它作為幌子,讓自己名正言順地出現在這件“迷人的”創作當中。

庫布裡克經典的鏡前自拍

薇薇安·邁爾《自拍》

冷靜想想,古往今來那些追求畫出與現實一樣逼真的油畫作品,其本質是否也是在追求創作出一幅置於現實面前的“鏡子”呢?但自從鏡子和攝影紛紛誕生以後,在畫作中追求現實似乎就被置於了前所未有的尷尬境地。即使再多強調畫師的技藝之高如有神助,也逃不過“他畫得就像拍出來一樣逼真”這類意味深長的讚美。鏡子本身空無一物,卻可容納宇宙中的一切,它無疑給予了藝術家們無限的全新靈感。

韓國藝術家Seokmin Ko攝影作品

機智的藝術家們不再選擇用畫筆描繪逼真,他們也許是當今世界上最會用鏡子創造幻境的人類。今天,被人們廣泛認知並喜愛的草間彌生的太空裝置作品“無限鏡屋”,正是一個很好的範本。

草間彌生在自己作品中的自拍

草間彌生《無限境屋》

草間彌生創作這樣一系列作品是有故事背景的:她在童年時期受過巨大心理創傷,在成長過程中沒能擺脫嬰兒時期的自戀狀態並發展出健全的人格,她還罹患了一種神經官能症。由此導致她不同於其他藝術家最大的特點,便是她幾乎隻專注於對精神世界的探索,她的作品也極其精準地表現出對自我的極大關注和無限性。

她用鏡子置換了太空中的六個平面,讓鏡子彼此照見從而創造出不存在的無限幻境,讓觀眾完全置身其中並淹沒在她外置的精神世界中。多少人在這件作品中徹底“沉醉”於虛幻,網絡上關於這件作品的驚人自拍數量足以說明一切。人們被這狹小卻無限的太空所征服,體會到了藝術家希望強調的“自我”。這一系列作品無疑也令草間彌生對自我的表達到達了一種全新的高度。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太陽計劃》,藝術家隻創作了半個太陽,另一半通過太空頂部的鏡子完成,展覽期間吸引了高達兩百萬人次到此享受“日光浴”。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道隱無名》,藝術家同樣隻創作了一半圓環,另一半通過頂部的鏡子完成。在他的思考中,太空中的每一位觀眾及其鏡中倒影共同構成他的完整作品。

除此之外,奧拉維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等當紅藝術家們,也無一不深諳鏡子在人們心中能折射出的魔力。就說那顆“掉”在芝加哥千禧公園的豆子,真的那麽讓人欲罷不能嗎?如果它不是一顆鏡面豆子而是什麽黑色或其它不能將周圍環境反射在自己身上的普通巨型豆子,它還會像今天這樣吸引全世界的人慕名而來與它合影嗎?答案似乎沒有爭議。創造一個“能容納宇宙萬物”的作品,就無需擔心人們是否會不喜歡。

安尼施·卡普爾《雲門》,芝加哥千禧公園

安尼施·卡普爾《雲門》

到此,我們甚至可以猜想,互動藝術的鼻祖是否就是用鏡子創作的作品。在畫家與觀眾發現能夠通過它滿足對自我幻想時,互動的概念似乎也就自然而然地誕生了。

除了利用鏡面等反光材料創作之外,有的藝術家悄然知曉了“自我本能”的魔咒。以色列藝術家Daniel Rozin便是這樣一位擁有“鏡子魔法”的人,他可以將一切變成鏡子。他所有的鏡像互動裝置都印證了一個事實,那就是觀眾即使看不清自己的面孔,即使變形或只有輪廓,依舊會被“自我”深深地吸引,並長時間駐足。

Daniel Rozin,PomPom Mirror, 2015

Daniel Rozin,Penguins Mirror, 2015

人類終其一生都脫離不了自我,也認知不透自我。在主觀的“我”與客觀的“我”之間,人們不斷地來回往複,試圖從中獲取認識自己的途徑。這就仿佛是人們站在鏡前自拍的那一瞬間,其中涵蓋了“兩端永遠無法互相到達”的真相。

當你再看到人們在一面鏡子作品前欣賞並拍照時,別懷疑,也別打擾,他(她)只是普通人類的一員。

[編輯、文/張婧雅]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