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宮頸糜爛會不會導致宮頸癌?

子宮頸部位於子宮體的下段,由宮頸管與宮頸陰道部分構成。宮頸本身具有一定的防禦功能,可阻止下生殖道病原體進入上生殖道,可以說是一道重要的防線。

「宮頸柱狀上皮向外伸展,直到陰道部,鱗狀上皮脫落,形成糜爛現象」,這是百年以前子宮頸糜爛被描述為表層上皮脫失的一種疾病狀態下的宮頸形態,而近現代認為:子宮糜爛是指位於宮頸外口的原始柱狀上皮或早-中期的化生上皮,因雌激素的影響宮頸管內柱狀上皮延伸至宮頸管外口,形成臨床所見的宮頸異位或外翻的典型外觀,為宮頸的正常生理變化之一,但它曾一度被視作為浸潤癌的高危因素。

成年女性的宮頸管平均長度為3-4cm,宮頸表麵包括原始鱗狀上皮、柱狀上皮和化生上皮,這些上皮在女性不同的年齡段呈動態變化,與女性體內雌激素水準的增高或降低,子宮頸體積的增大或減少,宮頸轉化區的外翻或上移都有關係,這種變化幾乎貫穿女性的一生,這種現象也會因個體差異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有些女性會存在這種現象,而有的女性並不會。

上世紀80年代,「宮頸糜爛」從美國科學專著與教科書中刪除,改稱「宮頸柱狀上皮異位或外翻」,而我國在2008年出版的第7版《婦產科學》教材,也在其前言中明確表示:要和國際接軌,重視知識更新……不斷更新臨床診斷治療標準。例如取消「宮頸糜爛」病名,以「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生理現象取代。自此為宮頸糜爛而正名。

宮頸柱狀上皮外翻這種形態是一種受激素水準影響的正常狀態,但我們仍需注意的是當柱狀上皮外翻時,這種特殊的形態下,宮頸局部抵禦外敵的能力就會變弱,容易被性生活所帶入的病毒、細菌而感染。由於這是一種正常的、非疾病狀態,對此過度醫療的行為我們不予提倡,但如果同時合併其他異常問題,如不規則出血、白帶異常、腰腹疼痛或檢測出HPV病毒以及其它病原體感染時,還是應該引起重視,而且這種狀態下的宮頸自動清除HPV病毒的機率相對也會降低,因此,應該由醫生進行綜合的評估再確定是否需要進行下一步的乾預性治療。

因為宮頸糜爛曾經一直被視為與宮頸癌有關,是宮頸癌癌前的徵兆,所以令很多女性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而隨著醫學研究的進步,已經證明了這種現象不是疾病,無需過分擔心,而且也與宮頸癌無直接關係,但宮頸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高危型的HPV病毒持續感染導致的,因此每年的定期體檢還是必不可少的,TCT與HPV檢測相結合的方式可以有效的篩查宮頸疾病,做到早預防早治療,拒絕宮頸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