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台折子戲 濃濃北國情

百戲盛典,黑龍江地方戲來了!

11月,北方已是原野茫茫冬意漸近,位於長江下遊的江蘇崑山正沐浴在暖陽之中,黑龍江省龍江劇藝術中心的《雙鎖山》《宗保戲妻》,黑龍江省五常市龍濱戲傳承中心的《樊梨花》,黑龍江省海倫市北派二人轉傳承保護中心的拉場戲《馬紅眼上當》,以折子戲組合的形式參演正在這裡舉行的「中國首屆戲曲百戲(崑山)盛典」。在崑山當代崑劇院劇場和澱山湖劇場舉行的兩場演出中,黑龍江地方戲演員詼諧潑辣的表演、高亢婉轉的唱腔,掀起了一波波觀戲熱潮。

折子戲盡顯北國風味

拉場戲,是由東北二人轉派生出來的一種地方劇種。劇中人物一上場便自報家門,唱腔脫胎於東北二人轉曲牌曲調和東北民間小調,無論「九腔十八調」,還是「七十二嗨嗨」,都長久存活在黑土地人們的精神生活中。海倫北派二人轉保護中心演員趙曉波,在崑山演出後感慨道,南方的戲迷看他們演出的《馬紅眼上當》笑聲贊聲不絕。拉場戲語言親切易懂,醜角滑稽幽默,並無南北隔閡。

折子戲專場上演出的具有黑龍江地方民族特色的文藝作品,向崑山民眾及全國的觀眾展示了龍江劇、拉場戲和龍濱劇的獨特魅力,讓江南百姓加深了對北方戲麴生態的感性印象,也認識和了解了黑龍江傳統文化。

匯中國百戲 展戲曲新顏

由中國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江蘇省文化廳共同主辦的「中國首屆戲曲百戲(崑山)盛典」10月26日至12月7日在江蘇崑山舉行,此次展演以「匯中國百戲·展戲曲新顏」為主題,歷時1個多月,120個戲曲劇種、156個經典劇目(折子戲)輪番上陣,名角,名團,名劇,涵蓋全國30個省區市,參演部門122個,正在展示著中國戲曲的「花樣年華」。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戲曲作為中國藝術、傳統文化的定位更加明確,「中國首屆戲曲百戲(崑山)盛典」應運而生。如何讓戲曲這個古老的藝術形式在當代語境下傳承發展?如何激發戲曲藝術的活力和地方院團的潛力?瀕臨衰微的小劇種如何重煥生機?這些都是擺在當代戲曲人面前的課題。黑龍江藝術研究院院長譚博認為,戲曲要「守正出新」,守住傳統的「本」和「格」,依據新的審美情趣,反映當下生活,只有處理好傳承和創新的關係,才能走得更高更遠。

「與時代同行,與民眾共生」是戲曲藝術的優良傳統。趙曉波說,海倫北派二人轉保護中心近年來整理和創排了《小姑賢》、《二大媽看病》、《打狗勸夫》等傳統拉場戲,此次參演的《馬紅眼上當》屬舊戲新唱,剔除了封建糟粕,取其精華。除此之外海倫北派二人轉保護中心還從現代生活中找到靈感,排演了拉場戲《海倫往事》等既有藝術性又「接地氣」的優秀作品,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

亮家底 提自信 傳精粹

2017年年底文化部發布的「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顯示,截至2015年8月31日,全國現有戲曲劇種348個,241個劇種擁有國辦團體,其中120個劇種僅有1個國辦團體,107個劇種無國辦團體僅有民營團體或民間班社,其中70個劇種僅有民間班社,亟待加大保護傳承力度。

「在中國戲曲大家庭裡,每一個劇種都是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結晶,根系著人們濃濃的鄉愁。」龍濱劇傳承中心的李亭中介紹,國家、省、市(縣)「非遺」認證體系逐步形成後,政府與民間搶救與保護瀕危劇種的意識大增,許多幾乎失傳的經典曲目開始得到不同程度的挖掘。

藉此次展演契機,黑龍江參演的地方戲院團還紛紛拿出傳家寶,比如服裝、道具、書刊、音像,為崑山籌備建設戲曲博物館「添磚加瓦」。龍江劇藝術中心捐贈了經典劇目《木蘭傳奇》的曲譜、道具,以及白淑賢穿過的戲裝,為中國戲曲史留下一筆珍貴財富。

據悉,各參演部門還種植了象徵本劇種的樹木,共建「百戲之林」,共同種下代表全國348個劇種的樹木,象徵著戲曲藝術枝繁葉茂、生機勃勃。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