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問答| 五倍子的作用和功效是什麼?

五倍子的藥物基材來自漆樹科植物鹽膚木Rhus chinensis Mill.、青麩楊Rhus potaninii Maxim.或紅麩楊Rhus punjabensis Stew. var. sinica(Diels)Rehd. et Wils.葉上的蟲癭,主要由五倍子蚜Melaphis chinensis(Bell)Baker寄生而形成。

五倍子在中醫藥上的運用,始載於《本草拾遺》:「治腸虛瀉痢,熟湯服之。」北宋官修本草《開寶本草》作正品收入草部:「五倍子,味苦,酸,平,無毒。主治齒宣,疳慝,肺臟風毒流溢皮膚,作風濕癬疥,瘙癢膿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兒面鼻疳瘡。一名文蛤,在處有之。其子色青,大者如拳,而內多蟲,一名百蟲倉。」後來的《嘉佑本草》將五倍子歸入木部,認為五倍子是鹽膚木的一部分,明代以前人們都認為五倍子是一種植物的果實,直至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才有了對五倍子更深的認識,將其從木部移至蟲部:「五倍子,宋《開寶本草》收入草部,《嘉祐本草》移入木部。雖知生於肌木上,而不知其乃蟲所造也。」

五味子味酸、澀,寒,歸 肺、大 腸、腎經三經。有斂肺降火,澀腸固精,斂汗止血,收濕斂瘡等功效,因為五倍子是一味功效極強的收斂葯,所以中醫將其功效總結為「五止」:止汗、止咳、止血、止痢、止脫。

五倍子在傳統中醫的運用:

1)、肺虛久咳:五倍子配五味子合用,能夠治療晨昏咳嗽。

2)、久瀉久痢,遺精滑精:五倍子澀腸收斂,可治久瀉久痢,但積滯未清之瀉痢忌服,常與烏梅同用。

3)、崩漏,便血痔血,外傷出血:五倍子所含鞣酸可使出血凝結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中醫常用五倍子治療尿血、便血、鼻出血、月經過多、外傷出血等。

4)、自汗盜汗:方用「獨聖散」:五倍子研為細末,敷肚臍處即可,可止汗,治小兒夜啼,對結核病盜汗也有不錯效果。

5)、止脫:可治脫肛不收、產後脫肛,將五倍子研末,加白礬,同煎熏洗。

男子滑精,用五倍子30克,茯苓60克,丸服,專治滑精不止。

6)、瘡腫,濕瘡。

五倍子的化學成分:含鞣質50%~80%,及五倍子鞣酸、沒食子酸、樹脂、脂肪、澱粉等。

五倍子的現代藥理學研究:

1)、收斂作用:五倍子鞣質對蛋白質有沉澱作用,可使皮膚、黏膜、潰瘍等部的組織蛋白質凝固,形成被膜,減少分泌和滲出,而呈收斂作用,能促進血液凝固而呈止血作用。五倍子液可使胃液及胃酸分泌顯著降低,並對胃黏膜出血有顯著止血作用。

2)、抗菌作用:體外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以及傷寒、副傷寒、痢疾、炭疽、白喉、綠膿桿菌等均有明顯的抑菌和殺菌作用,其抗菌作用主要是通過對蛋白質的凝固而發揮作用。

五倍子的藥用禁忌:酸澀收斂,故外感咳嗽、濕熱瀉痢者忌服。

五倍子相關的歷代中醫中藥資料記載:

《圖經本草》:「五倍子舊不著所出州土,雲在處有之。以蜀中者為勝。生膚木葉上,七月結實無花。其木青黃色,其實青,至熟而黃,大者如拳,內多蟲。九月采子曝乾。生津液最佳。」

《本草求真》:「五倍子染髮皂物最妙。」

《本草綱目》:「雖知生於膚木之上,而不知其乃蟲所造也。膚木,即鹽膚子木也。此木生叢林處者,五、六月有蟲如蟻,食其汁,老則遺種,結小球於葉間,正如蛅嘶之作雀甕,蠟蟲之作蠟子也。初起甚小,漸漸長堅,其大如拳,或小如菱,形狀圓長不等。初時青綠,久而細黃,綴於枝葉,宛若結成,其殼堅脆,其中空虛,有細蟲如蠛蠓。山人霜降前採取,蒸殺貨之,否則蟲出必穿壞,而殼薄且腐矣。」

「鹽膚子及木葉,皆酸鹹寒涼,能除痰飲咳嗽,生津止渴,解熱毒、酒毒,治喉痹、下血、血痢諸病。五倍子乃蟲食其津液結成者,故所主治與之同功。其味酸鹹,能斂肺止血,化痰,止渴,收汗;其氣寒,能散熱毒瘡腫;其性收,能除泄痢濕爛。」

「 治瀉痢不止:五陪子一兩。半生半燒,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紅痢燒酒下,白痢水酒下,水泄米湯下。」

「治自汗、盜汗:五倍子研末,津調填臍中,縛定一夜即止也。」

「寐中盜汗:五倍子末、蕎麥麵等分。水和作阱,煨熟。夜臥待飢時,乾吃二三個,勿飲茶水。」

「治鼻出血:五倍子末吹之,仍以末同鮮綿灰等分,米飲服二錢。」

「治瘡口不收:五倍子,焙,研末,以臘醋腳調塗四圍。」

《本草經疏》:「五倍子得木氣而兼金水之性,《本經》主齒宣疳莈,風濕癬瘡,及小兒面鼻疳瘡者,皆從外治,取其苦能殺蟲,酸平能斂浮熱,性燥能主風濕瘡癢膿水。五痔下血者,大腸積熱也。大腸與肺為表裡,肺得斂肅,則大腸亦自清寧也。藏器療腸虛泄利;《日華子》主生津液,消酒毒;時珍謂其斂肺降火,化痰飲,止咳嗽、消渴、盜汗,斂潰瘡、金瘡,收脫肛、子腸墜下者,悉假其入肺清金,收斂固脫之功耳。」

《本草求真》:「五倍子,按書既載味酸而澀,氣寒能斂肺經浮熱,為化痰滲濕、降火收澀之劑;又言主於風濕,凡風癬癢瘙,目赤眼痛,用之亦能有效。得非又收又散,又升又降之味乎?詎知火浮肺中,無處不形,在上則有痰結、咳嗽、汗出、口子、吐衄等症;在下則有泄痢、五痔、下血、脫肛、膿水濕爛、子腸墜下等症;溢於皮膚,感冒寒邪,則必見有風癬癢瘙,瘡口不斂;攻於眼目,則必見有赤腫翳障。用此內以治臟,則能斂肺止嗽,固脫住汗,外以治膚熏洗,則能祛風除濕殺蟲。葯雖一味,而分治內外,用各不同,非謂既能入肺收斂,又能浮溢於表,而為驅逐外邪之葯耳。書載外感勿用,義實基此。」

《和劑局方》:「玉鎖丹:五倍子、茯苓、龍骨。」

「方脈正宗方:五倍子、五味子、白朮、補骨脂、骨碎補、丁香。」

《博濟方》:「神效袪風散:五倍子、蔓荊子。」

《丹溪心法》:「噙之善收頑痰,解熱毒,佐他葯尤良。黃昏咳嗽,乃火氣浮入肺中,不宜用涼葯,宜五倍、五味斂而降之。」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