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非凡十年】西藏著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

8月份,又到了雪域高原一年中最美的時節。滿山披綠、鮮花怒放、流水潺潺,到處是生機勃勃的景象。

作為重要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不斷加強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堅持生態優先,著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努力讓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如今,西藏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推進,生態產業蓬勃發展,生態紅利人人共享。

生態建設扎實推進

新疆楊、榆樹、細葉紅柳、江孜沙棘……西藏日喀則市南木林縣生態示範區內,樹木鬱鬱蔥蔥、隨風搖曳,像一條舞動著的綠色哈達。

南木林縣生態示範區於2014年啟動建設,總規劃42萬畝,計劃用17年時間完成。近年來,南木林縣推動示範區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截至目前已累計完成投資1.5億元,植樹造林3萬餘畝,栽植各類苗木192萬餘株。

“多虧了這片生態林,現在刮風不起沙,家裡桌上的灰塵都少了。”南木林縣艾瑪鄉柳果村村民強巴歐珠感慨。“如今的南木林縣周邊風沙次數減少三分之一,含氧量提高5%,空氣濕度增加10%。”南木林縣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格桑旺姆介紹。

7月21日,西藏雅尼濕地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正式掛牌。西藏林芝市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才旺尼瑪說:“觀測研究站投入使用後,研究人員將對雅尼濕地開展基礎數據收集、傳輸、利用等工作,雅尼濕地迎來了科學保護、合理利用、全面發展新階段。”

數據顯示,西藏現有濕地652.90萬公頃,其中國際重要濕地4處、國家濕地公園22處、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15處,受保護濕地面積達448.87萬公頃。

“經過不懈努力,西藏已初步建立起多樣化的濕地保護體系,濕地保護已駛入‘快車道’。”西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和濕地資源管理處處長張家平表示,“我們將繼續全面落實濕地保護與恢復工作,守護好西藏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

濕地保護只是西藏生態環境保護的一個方面。2021年5月1日,《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正式實施,為西藏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打下堅實法治基礎。

西藏自治區財政廳數據顯示,“十二五”時期,西藏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累計投入259.3億元。“十三五”時期,累計投入502.29億元,較“十二五”時期增長93.7%。“十四五”時期預計投入665.43億元,較“十三五”時期增長32.48%。

隨著生態保護投入逐步增加,生態保護的措施越發嚴格,西藏的生態環境狀況持續保持良好。《2021年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西藏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47個。西藏現有森林149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12.31%,已記錄的野生植物有9600多種。2021年,西藏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總體保持穩定,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生態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

生態產業蓬勃發展

綠水青山和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銀山。西藏立足實際,抓住優勢資源,大力發展高原農牧業、文化旅遊業、清潔能源等生態產業。

作為西藏重點發展的七大產業之一,文旅產業10年間取得長足發展。截至2021年12月底,西藏文化產業產值從2012年的12.78億元增長到68.87億元,各類文化企業7000余家,比“十三五”初期增長1.5倍。

得益於良好的生態環境,更多遊人走進高原。2012年,西藏旅遊人次首次突破1000萬,達1058.4萬人次,旅遊收入達120余億元。2021年,西藏旅遊人次突破4100萬,旅遊收入達441億元。

盛夏走進拉薩市達東村,花團錦簇、遊人如織。“近年來,我們以村容村貌整治暨扶貧綜合(旅遊)開發項目建設為抓手,形成現代與歷史並存、生態與發展共榮的旅遊新體驗,‘美麗鄉村 魅力達東’已成為西藏鄉村民俗旅遊示範標杆。”達東村村委會主任旦增羅布說,通過持續創新探索村域範圍內綠水青山守護與金山銀山轉化保障機制,逐步建立健全村規民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等生態文明機制,科學設置生態崗位,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致富。2021年,拉薩市達東村被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西藏山南市扎囊縣曾是西藏冬春季風沙最大的地方之一。“前些年刮起大風,關著窗戶房間裡也會蒙上一層灰塵。”從小生活在雅魯藏布江畔的山南市扎囊縣扎其鄉朗塞嶺村村民白瑪瓊達對風沙的記憶仍然深刻。

如今,昔日荒灘已變為致富綠洲。近年來,山南市以“雅江中遊百億產業走廊”為基帶,優化綠色產業發展空間布局。“十三五”以來,先後引進藏草、億利、江平生物、西普農業等一批綠色企業,建設了萬畝苗圃基地、千畝矮化蘋果、千畝葡萄種植基地、千畝經果林、千畝甘草基地、百畝車厘子基地等一批生態產業項目,形成了生態種植、生態旅遊多元生態產業體系。

“以前這裡是一片連草都長不好的沙荒地,通過治理,現在發展成了生態產業園,園區內果樹成林,節假日很多遊客前來休閑度假。”山南市扎囊縣西普高效農業產業園工作人員洛桑說。

近年來,西藏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與產業發展生態化協同發力,積極推進產業優化升級,打造了一批森林、草原、濕地、地質地貌旅遊區,擴大生態旅遊產品供給。同時,積極推進生態富民利民,落實生態綜合補償機制,組織群眾承包造林工程,支持發展林下經濟,讓群眾在參與生態建設中吃上生態飯、走上致富路。

生態紅利人人共享

走進林芝市巴宜區米瑞鄉色果拉村,一棟棟工布風情的民居在綠樹掩映中錯落有致,啾啾鳥鳴不絕於耳,房前屋後碩果滿枝。“近年來,我們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通過見空補綠、見縫插綠舉措發展庭院林果經濟,大家的居住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遊客也慢慢多起來。”色果拉村黨支部書記喬次仁說。

村莊顏值不斷提升,村外雅魯藏布江邊密密匝匝的綠樹也擦亮了色果拉村村民幸福生活的底色。2008年,色果拉村定下了每年2000畝到5000畝的植樹計劃,經過全村10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種下幾十萬棵樹,造林面積近7萬畝。“滿眼綠色,不僅讓我們的生活更舒適,也有效遏製了水土流失。現在,村裡的生態農牧產業正逐步發展壯大,‘生態飯’讓我們致富的信心更足。”喬次仁說。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今在西藏,越來越多的普通群眾端上了“生態碗”,成為生態建設的主力軍。

定期帶領鄉村護林員開展巡山護林活動是林芝市墨脫縣格當鄉公益林專業管護站站長扎西次培的重要工作之一。“祖先曾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當時落後的生產力對周圍環境產生了不好的影響。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我們這代人從‘砍樹人’變成了‘看樹人’。”扎西次培說,“2015年,我成為格當鄉公益林專業管護站站長,每年有2.4萬元工資,再加上其他生態惠民政策補貼,每年生態保護方面的收入能有2.6萬元。現在,村民們的生態保護意識都特別強。”

近年來,西藏緊緊圍繞構築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美麗西藏目標,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生態文明建設水準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基本適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綠色底色和成色更加濃厚。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西藏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著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努力做到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作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西藏正在用行動書寫雪域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篇章。 (經濟日報記者 賀建明 代 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