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張愛玲的淺薄 而我們比她更淺薄

“五四一代知識分子大多是從書本上接受全盤西化思潮的,他們標榜理想主義,用理念解釋生活,也包括愛情,而不大看得見普通人的生活。相比之下,張愛玲發現了民間世界,因此可以把市民生活寫得有聲有色,但她並不相信普通人的愛情,把老百姓中間的愛的表達僅僅理解為調情和精刮。這恰恰是張愛玲的淺薄——她沒有能力解釋普通人的愛的力量。”

本文選自《中國現當代文學名篇十五講(第二版)》,原小標題為《人生的飛揚與安穩》。

作家張愛玲

人生的飛揚與安穩

“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有一批知識分子,從外國學來一套套理論,引進一套套模式。他們的理論有一個前提:東方文化是野蠻的、落後的,是要被摧毀的;西方文明才是先進的,是我們必須要跟上的。這個模式到今天還存在,其實這是非常可疑的。

經常有人討論,比如婚姻、家庭的觀念,東方人的家庭,過去是妻妾成群,這種男權在西方人看來是野蠻的,這種家庭不可能有愛,因為女子完全依附在男子身上。但我就不知道,19世紀以前的西方國家的女子,即使是一夫一妻製,又何曾獨立過?否則20世紀的女權主義運動怎麽會如火如荼地展開?我們看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小說裡的女人出嫁,不都是考慮男方的家裡是否有錢?哪個不是想嫁出一個好價錢?這在東西方國家沒有什麽本質的不同。在女人沒有獨立、沒有充分獲得社會地位的時候,東方西方都一樣的,婚姻就是財產的結合,就是遺產的分割,婚姻制度說到底也就是一個家庭財產再分配。

可是我們很多留學生到外面去轉了一圈回來,就發現了很多問題,比如:西方人有愛情,中國人沒有愛情。他從西方引進了一套半生不熟的理念,然後把理念灌輸給中國,就是說,中國人做得不對,中國五千年歷史生了這麽多人,這都不是愛情的結晶,愛情是西方來的,然後介紹一下羅密歐與朱麗葉,那才叫愛情。

這就把“五四”一代青年人哄得稀裡糊塗,似懂非懂,對人生沒有什麽體會,就活在一些理念裡。魯迅在《傷逝》裡寫涓生就是這種情況。魯迅要告訴大家,有那麽一些“小資”(涓生),學了幾句易卜生啊雪萊啊,就在那兒大談愛情,大談人生價值,可都是從外國書本上抄來的,一旦讓他真的面對子君求愛,他只能無師自通地學著電影裡的樣子單腿跪了下來。這樣的愛情一碰到現實馬上就崩潰了。子君就是被涓生“騙”出來的,教了她一些什麽諾拉出走之類的故事,她就覺得“我是我自己的”,自己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了。其實現實生活根本不是這麽回事,生活還是回到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是回到養幾隻雞,最後涓生放棄她,愛就崩潰了。

魯迅就說了一句很冷酷的話:“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魯迅這句話是很煞風景的。但這句話對“五四”那種製造理念來引導人生的現象,是非常嚴厲的指責。子君就是被理念所害,最後就成了理念的犧牲品。《傷逝》裡,涓生對子君的厭倦是從那幾隻雞開始的,而子君對涓生的失望是從丟棄小狗開始的,都是日常生活稀釋了愛的濃度。

“五四”一代知識分子的這種思維習慣,導致了脫離現實環境,非常看不起日常生活,把自己停留在概念製造的層面上。我並不否認這些概念,概念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它能教導人們更重視精神性的東西,以此來貫穿自己的生命。可是,那時那麽多知識分子,他們的人生只是一個理念:我是為了思想解放,我是為了個性解放,我是為了愛情,等等,而別人則什麽都不是。他們可以為了自己的尋歡作樂而為所欲為,可以隨便來傷害弱者、犧牲別人的終身幸福。那麽,這些觀念在多大成分上對現實生活有意義呢?

正因為我對這個問題有懷疑,我才相信范柳原和白流蘇是有愛情的,我才相信張愛玲筆下的其實是一種非常樸素的小人物的愛情。張愛玲把人生分作飛揚和安穩,她說:

強調人生飛揚的一面,多少有點超人的氣質。超人是生在一個時代裡的。而人生安穩的一面則有著永恆的意味,雖然這種安穩常是不完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時候就要破壞一次,但仍然是永恆的。它存在於一切時代。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說是婦人性。

文學史上素樸地歌詠人生的安穩的作品很少,倒是強調人生的飛揚的作品多,但好的作品,還是在於它是以人生的安穩打底子來描寫人生的飛揚的。沒有這底子,飛揚只是浮沫。許多強有力的作品隻予人以興奮,不能予人以啟示,就是失敗在不知道把握這底子。(張愛玲《自己的文章》,《流言》)

其實每個人都離不開人生的安穩打底子。我是知青一代人,雖然我沒有下過鄉,但大多數知青的生活是知道的。當年他們下鄉在農村非常痛苦,下地去勞動很辛苦,男孩子下地回來就顧不得做自己的事情,女孩子就幫他洗衣服啊,幫他做飯啊,女孩子有時候挑水挑不動,重體力活做不了,男孩子說我來做,你去休息,這樣一來二去最後就成家了。

這裡面有多少大家想象的浪漫成分呢?確實有浪漫,浪漫是一種精神,精神性的東西只有在日常生活當中爆發出來才是真正的浪漫。真正精神性的東西不是從書本上、從理念上學的,真正的愛情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產生的,它賦予了日常生活一種神性的光環。為什麽我要說這個問題?這恰恰是“五四”時代的知識分子不相信的,為什麽傅雷要指責這個作品?傅雷相信的愛都是觀念上的愛,像約翰·克里斯多夫的愛,最後就是愛基督去了,他不能相信還有一個人間的普通的愛。

《約翰·克利斯朵夫》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但反過來,張愛玲也不相信普通人的愛。張愛玲的好處是她解構了“五四”時期的這樣一種理念上的愛,這是張愛玲了不起的地方,張愛玲的創作的價值也是在民間的層面上,張愛玲看到了民間有它自己的世界,有它自己的一種生命狀態。

張愛玲的母親相信的是“五四”那套東西,所以她就走出家庭,到西方去學畫畫。她的一生非常坎坷,而這樣的坎坷是以犧牲自己的家庭,犧牲對女兒的愛,犧牲對丈夫的愛等等很多東西,才爭取了這樣一個自己的獨立存在。

這對張愛玲母親來說是非常了不起的,但這些都在張愛玲的心裡烙下了創傷,這種從小失去母愛的心理創傷,最後導致了張愛玲的背叛,張愛玲對“五四”新文學運動的文化成果,對新文學的主流,拒絕得非常徹底:你們要提倡新女性,她偏要寫個《“五四”遺事》,讓離婚離出個三美圖;你們崇尚西方文化,她偏要推崇傳統小說;你們喜歡西裝洋服,她偏要設計奇裝異服。

她就是什麽東西都來個反叛。張愛玲這種反叛,最後就慢慢產生出一種意義,她看到了“五四”新文學運動看不到的民間文化形態,看到了被“五四”以來的知識分子所鄙視、所漠視、所批判的中國市民階級,或者說中國老百姓的普通生活狀態,這樣,她才創作出了《傾城之戀》。

如果她看不到、意識不到普通市民的悲歡喜樂的意義,她跟他們毫無關係,她就不可能把《傾城之戀》裡的這兩個人寫得那麽豐滿、那麽細膩。小說裡描寫兩人討論《詩經》裡的話,兩人在戰爭中一起回家,一起收拾住房,一起做家務。這些刹那的片斷就是愛。愛就是一刹那的現象。你不能問:白流蘇以後生了孩子還會不會有愛?范柳原以後會不會愛上其他人?這是沒法討論的。你只能討論在那一刹那,在戰爭的炮火下,他們是真愛,由真愛他們看到了永恆。

永恆就在一刹那之間,有的人可能就愛了幾個小時,一生都忘不掉,這是人的心靈中非常崇高的東西。

張愛玲就看到了,她才會非常自負又堅定地說“我發現弄文學的人向來是注重人生飛揚的一面,而忽視人生安穩的一面。其實,後者正是前者的底子。又如,他們多是注重人生的鬥爭,而忽略和諧的一面。其實,人是為了要求和諧的一面才鬥爭的。這是對“五四”的那種主流的愛情理念的一種反撥。

但問題是,魯迅、巴金等看不到世俗生活中的愛,張愛玲也看不到,當然,他們站在了不一樣的位置上。由於張愛玲沒有能力解釋普通人的愛的力量,她就感受不到普通人范柳原、白流蘇的愛情表達。她把老百姓中間的愛的表達僅僅理解為調情和精刮。

中國“五四”一代知識分子骨子裡對普通人的生活是不大關心的,魯迅筆下那個女傭阿金的調情和偷情,是多麽令人難堪,而巴金直到1940年代的《寒夜》才寫到普通小人物的愛。這一代知識分子過於理想主義,看不到普通人的愛情;張愛玲雖然看到了,卻不認為是愛情。張愛玲固然創造了一個都市民間的世界,但她是用一種比較差的眼光去看世俗,她看到的是世俗生活中不好的東西、浮浪油滑的東西,她看不到民間真正有意義的東西。

由於這種能力的缺乏,張愛玲才會在小說最後讓范柳原用非常虛無的態度說,“我們那時候太忙著談戀愛,哪裡還有工夫戀愛?”等等,否定了前面的愛的過程。這些說法實際上是張愛玲本身在愛情認識問題上的猶疑、動搖和虛無,而不是小說裡的人物的虛無態度。

可是,這個東西為什麽能夠打動今天的年輕人呢?說白了,就是我們近二十年來的社會發展,整個人生的理念、信仰,包括對愛情的信念都散失了。“文革”當中搞階級鬥爭,談戀愛是小資產階級的東西。“文革”以後,人性解放以後是欲望的大宣泄,把人性中醜陋的東西充分暴露了出來。這就使很多單親家庭出生的人、看到長輩一代腐化墮落的年輕人,喪失了對愛的信念,喪失了對人生的意義、價值的追問的興趣。這是年輕一代的問題。——當然人生也可以不要愛,人生也可以不要意義、價值,糊裡糊塗也能過一輩子。

我們今天,在這樣一個缺乏愛的教育,缺乏對信念、對人的價值的追求這樣一種人文教育的情況下,要麽拚命灌輸虛假的東西,要麽就讓腐敗的社會來進行反面教育,大多數人都會嘲笑比較嚴肅的東西,認為一切都是虛無的。這種傾向其實是非常危險的。很多年輕人都是在還沒有成熟的時候,已經被灌輸了生活教育的惡果。生活告訴你,你別相信確定性的東西,這世界上並沒有真愛,沒有幸福,沒有什麽人生信念的,混混就可以了……

當這樣一些說法變成一種哲學來影響大家的時候,張愛玲就顯得深刻了,她就成為這一代虛無主義青年的精神保姆。這恰恰是張愛玲的淺薄。我們今天的人比張愛玲更淺薄,更淺薄的人就把次等淺薄、稍好一點的淺薄當成了深刻,而把人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看成一種虛無。這將會導致人對自我的不信任,對自我行為、自我人生的不信任。所以,張愛玲對我們今天的文學有正面因素,也有負面因素。可能我這個說法大家都不同意,但是沒關係,我是把我心裡想說的話說出來。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04-06

頁數: 439

責編:卡拉維

掃下方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