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結腸癌,我們比美國平均發病年齡提前了20年


大腸癌,又稱結直腸癌,目前排在城市腫瘤發病率的第三位

在我國,它的發病率正以每年5%的速度不斷攀升。

90%的大腸癌見於50歲以上的人群,許多患者發現時已經到了中晚期。更可怕的是,中國的大腸癌年輕化趨勢很明顯,我國大腸癌平均發病年齡是48.3歲,比美國人整整年輕了20歲。

那麼,對於這麼可怕的癌症,我們難道就束手無策了嗎?

答案是:No!

雖然大腸癌高發,但是如果我們有效的進行早期篩查、預防和治療,它們通常可以成功得以微創治癒。

大腸癌的發生

有那些危險因素?

除了遺傳因素以外,關鍵還有兩點:

1. 「三高一低」的飲食結構

即: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低纖維素。這點可以在我國居民超重或肥胖的比例逐年增加得到印證。

「三高一低」的飲食結構會減緩腸道蠕動,延長食物滯留時間,增加了致癌物與腸道接觸的機會,從而增加了患大腸癌的風險。

2. 久坐不動

久坐不動不僅會導致體重超重或肥胖,也會減緩腸道蠕動,增加患癌風險。

大腸癌發生後

有哪些早期癥狀?

大腸癌很「狡猾」,早期癥狀既不明顯也不典型,因此很容易被忽視。

比如無明顯原因的排便習慣改變(突然出現便秘、腹瀉、大便次數增多、排便不盡等),大便性狀改變(大便變細,變形)。

或者腹脹、腹痛、便血、黑便,以及不明原因出現的貧血和體重減輕等。

大腸癌是如何發生的?

絕大多數大腸癌最早只是一個小小的息肉,經過較長時間之後逐漸演變為癌。

在50歲以上的人群裡,大約15%的女性和25%的男性都有這種癌前息肉。

大腸癌的大致發展過程如下:

息肉-小腺瘤-大腺瘤-低級別上皮內瘤變-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早期腺癌-晚期腺癌

這個過程很漫長,通常需要5~15年。

這給了我們足夠的時間和機會來早期發現癌前病變性息肉,而一旦發現,在內鏡下進行切除,就等於把癌症扼殺在了搖籃裡。

什麼人群建議做大腸癌篩查?

國際指南推薦從50歲開始,進行結腸癌的篩查。

而鑒於全球的腸癌發病年齡趨於年輕化,美國國家癌症協會(ACS)於去年更新了結直腸癌篩查指南,把開始篩查的年齡從50歲下降到45歲。

因此,我們建議45歲-74歲的人群,積極的開始進行大腸癌的篩查。

大腸癌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1. 大便潛血檢查陽性。

2. 一級親屬(比如父母,兄弟姐妹等)有大腸癌病史。

3. 直系親屬中有結直腸息肉家族史者。

4. 本人有腸道腺瘤病史或者癌症病史

5. 有「潰瘍性結腸炎」或者「克羅恩病」病史。

6. 符合下列6項中任意兩項者:慢性腹瀉、慢性便秘、粘液血便、慢性闌尾炎/闌尾切除史、慢性膽囊炎/膽囊切除史、長期精神壓抑。

高危人群推薦結腸鏡檢查,發現可疑病變,及時治療。

如何篩查大腸癌?

在美國,最近的20年,大腸癌一直呈現下降趨勢,這得益於各種篩查手段的推廣。

篩查的手段有許多,包括大便潛血,大便DNA,CT腸造影,結腸鏡等。

由於每個人都有特異性,因此,具體使用什麼篩查方式,可以諮詢消化科醫生,有針對性的做出選擇。

當然,而所有方法中,結腸鏡是其中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它不僅可以診斷,還可以在檢查中及時的切除可疑病變。

腸鏡是如何做的?

簡單來講,結腸鏡就是用一根細細的,柔軟的,帶一個光源的管子,放入腸道中檢查。如果發現異常,還可以通過它上面的特定裝置把病變切下來。整個檢查過程大約半個小時到40分鐘。

我們的腸道很長,大約有1.5-1.8米,因此,如果想不留死角的看清楚,就需要做一些準備工作。比如在檢查前的2-3天,患者需要採取低纖維飲食;在檢查前1天,需要喝清腸葯來清潔腸道。

做結腸鏡是不是很痛?

提起內鏡檢查,許多患者就會談虎色變。

但在和睦家醫院,幾乎所有的結腸鏡都「標配」了無痛技術。消化科與麻醉科的完美合作,造就了一個舒適而安全的結腸鏡檢查。

患者只需要好好的睡一覺,做一個美美的夢,結腸鏡和鏡下治療就一併完成啦~

預防大腸癌

可以從改變生活習慣開始

六個字------「管住嘴,邁開腿」

1. 控制體重,戒煙,堅持規律運動。

2. 減少紅肉攝入,少吃深加工過的肉製品,如熏肉,火腿,香腸等。

3. 推薦高纖維飲食。當然,高纖維飲食並不是純素食。

以果蔬五穀為主,海鮮白肉為輔的「地中海飲食」,是很健康的飲食結構!它可以降低大約45%的大腸癌風險。

◆ ◆ ◆ ◆ ◆

本文醫生介紹

耿偉

北京和睦家醫院

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

耿偉醫生畢業於武漢大學醫學部,獲得醫學學位,後從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獲得醫學碩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消化系統疾病和肝病學。

耿醫生在消化科和肝病科積累了15年工作經驗。擅長胃腸鏡的診斷和鏡下治療、放大胃鏡、胃造瘺、胃腸道早癌的內鏡篩查及治療。耿醫生同時擅長對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藥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等疾病的診治。

圖自:網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