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們看到的古代史料是如何撰寫及流傳的?

本文作者為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雷曉凡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記述最為完備的國家。在歷史學領域我們的先輩為今人留下了舉世罕見的豐厚遺產。但是我們在翻閱史書時也不禁有一些疑問:我們看到的古代史都是真的嗎?這些珍貴的史料又是如何流傳下來的呢?接下來筆者就結合自己的認識為大家淺談這一問題。

眾所周知,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西漢大史學家司馬遷的嘔心瀝血之作。這部史書能夠跨越千年和今天的我們相見,實際上背後有著血淚凝結而成的故事。

司馬氏先祖就是周王朝的史官。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秉承家族精神,把修撰史書視為自己的神聖職責,一心繼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希望能夠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為後人流傳一部完美精致的信史。所以《史記》的準備工作在早在司馬談生前就已經開始。司馬談對司馬遷的影響可謂巨大,他對兒子司馬遷寄予厚望,在臨終前將撰寫歷史的使命傳承給司馬遷。所以,司馬遷此生最重大的任務之一,就是完成這部中華民族歷史上劃時代意義的大作。

但是,偉大作品的誕生總是充滿苦難和曲折。撰寫《史記》之初,漢武帝劉徹在翻閱《孝景本紀第十一》和《今上本紀第十二》的部分內容時,認為司馬遷的撰述有損自己的“偉大形象”,龍顏大怒,立即命人銷毀了這部分材料。

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名將之後李陵主動請纓出擊匈奴,兵敗被俘,漢武帝震怒。滿朝文武都認為李陵叛降,應當對其全家誅殺。只有司馬遷上書,稱李陵的失敗是由於“矢盡道窮,救兵不至”,敗在敵人的優勢兵力之下,極力為李陵辯護。司馬遷這一番合情合理的解釋卻被漢武帝曲解為諷刺自己用兵不當,加上之前司馬遷的作品已經惹怒漢武帝,武帝正好此次李陵案為借口,將司馬遷投入牢獄,以欺君之罪對其判處死刑。當時的死刑可以以腐刑或繳納金錢衝抵。但司馬遷拿不出這筆巨款,只得接受腐刑。腐刑對於一名有抱負有地位的男性,而言,某種程度上比赴死更令人屈辱與不甘。但司馬遷毅然決定接受這樣令人苦痛一生的無妄之災,完全是因為他仍然希望完成父親臨終前要他修撰歷史的千秋大業。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是何其雄壯的語言!司馬遷自己也知道《史記》不會被當朝統治者所容忍,於是吩咐後人“藏之名山”,將來局勢變好,再向世人公開。

《史記》明萬歷刻本

可以說,《史記》誕生的故事,就是中華民族曲折複雜歷史的縮影,它本身就是一個震撼世人的傳奇。知道了《史記》背後的這些故事,當你再次翻閱這部偉大的著作時,可能內心的觸動與溫情,會是完全不同的一種境界。

參考資料:

1.司馬遷:史記

2.劉乃和:司馬遷和史記

3.陳桐生: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

華 興 春 秋

小編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趙培文 王雪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