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兩個盜墓賊的一個意外舉動,竟然證明了秦始皇的清白

正史指以紀傳體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為編撰體例的史書,其它紀傳體史書也可稱為正史。早期,我國史書如《春秋》等都為編年體史書,後司馬遷在編寫《史記》過程中增補了本紀、世家、列傳、志、表,班固編寫《漢書》沿用此體例,此後,紀傳體被各朝奉為正規體列。

但是,很多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都會有這樣的一個疑問,那就是:正史真的有這麽“正”嗎?有沒有存在著像野史這樣的記載呢?

其實,真是有的,就拿《史記》來說吧,有一段文字記載的是劉邦的出生,書裡寫到漢高祖劉邦母親和龍的故事,劉邦是龍的兒子,而且,劉邦的父親還親眼看到了。這段記載不是出自某段野史,而是出自《史記》,這段記載估計在一千多年前還是會有人相信,但是,現在幾乎沒有人會去相信了。

那麽,除了這段記載有點“扯淡”之外,還有其他的嗎?

當然有,那就是關於秦始皇的,《史記》裡面記載:在嬴政東巡回來的路上,經過了現在的嶽陽界內,在過河的時候,突然就起風了,而且風還不小,秦始皇在船上被顛簸的七葷八素,於是,心情變得極為暴躁,就遷怒於這裡的神仙娥皇女英,所以,就想要懲罰她們。之後,秦始皇下令將君山上的樹木全部砍掉,一棵樹都沒有留下,露出了光禿禿的山體。而且,即便這樣他還不解恨,於是,就下令將山都塗成紅褐色,以自己皇帝的權勢來挑戰神仙。

我們都知道,《史記》並不是司馬遷他一人想象出來的,而是集思廣益之作,總結了各種民間記錄,然後,在辨別真假之後寫出來的,所以,寫的非常的精彩。很有可能秦始皇砍掉樹木,將山塗成紅褐色,之前就有記載了,而且在民間還廣為流傳。其實,這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有這樣的喪盡天良的事情在先,不管坑的是不是儒生 ,因為這件事,就算是再怎麽將他描述成一個“暴躁的君主”也都不為過了。

畢竟是正史記載,所以,這件事已經成為了鐵一般的事實。不過,凡事都有一個意外,比如說這件事就有了其他的說法,而且,看起來也是證據確鑿。

2007年,嶽麓書院花重金從一個香港的古董商那兒收購了2098枚竹簡,之後又得到了76枚。這些竹簡是秦朝時期的,之後,根據工作人員的整理、解讀之後,竟然發現關於秦始皇砍光君山上的樹木有了其它不一樣的說法。根據這些竹簡記載,當時秦始皇確實經過了嶽陽,也到了君山,但是,卻沒有提出要砍掉這裡的樹木,反而覺得這裡的風景非常的漂亮,所以,要將這裡保護好。於是,大臣就上了一個折子,提出禁止砍伐,請他指示,他批了。

竹簡中記載道:“廿九年四月己卯,丞相臣狀、臣綰受製相(湘)山上……其樹木野美,望駱翠山以南,樹木(此字已佚)見亦美,其皆禁勿伐……製曰:可。”所以,這個說法就和司馬遷的記載有很大的出入了,那麽,到底哪一個更加的可信呢?

經過專家們的考據之後,已經確定了這些竹簡的確是秦朝時期的記載,而且,還有很多的法律都是真實的,尤其還提到了很多湖北的地名,所以,這肯定是秦朝時期的一個法律工作人員兢兢業業的工作之後,死後就將這些竹簡作為陪葬品了。

而這第一手原始資料,它之所以會重見天日,是因為兩個盜墓賊。

我們都知道,盜墓賊的行為是違法的,但是又不得不承認,盜墓賊挖出來的很多文物,確實在一定的程度上,改變了我們以前的認知。就像一些精致美麗的飾品被盜出來 ,我們就能欣賞到古代的技藝能達到如此高的地步。而這些竹簡的出土,我們就知道了一些關於歷史的真相,很多事情其實並不全是《史記》裡記載的那樣。

其實,盜墓賊改變歷史的情況有很多,《晉書》記載,在太康二年,有一群盜墓賊去盜了魏襄王的墓,得到了很多竹簡,大概有幾十車,裡面就有記載了堯、舜、禹的禪讓,其實,並不是真實的,而且,那些禮賢下士、君臣和諧禪讓的過程,其真實情況就是謀權奪利,所以,一直以來儒家所推崇的禪讓就是一個笑話。

比如:“昔堯德衰,為舜所囚”。

這短短的八個字,對很多儒生的三觀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這三個君主就是高風亮節的典範,所以,連他們的行為都如此的不堪的話,後世皇帝又怎麽會向他們學習呢?

所以,我們在讀史的時候,就要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正史的記載其實也並不一定就是完全真實的,它之所以是現在的一番模樣,很有可能就是當時的作者想讓我們看到的模樣,因為,這是作者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寫成的。但是,總體而言,正史也是目前最可信的,就如《史記》,當時著作後,在國家是本歷史禁書,後來,才漸漸被公正了。

參考資料:

【《史記》、《嶽麓竹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