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是什麽擋住了養老產業的風口?

《財經》記者 相惠蓮/文 朱弢/編輯

57歲的李婷玲(化名)曾是浙江一家三級醫院的護士長,退休後,她受邀參與當地第一家高端護理機構的籌備。李婷玲談到養老產業的第一反應是“難”:護理員不容易找,流動性還高;護士也不好找,他們不願進入民營機構,寧可去鄉鎮衛生院就業。

在近期的2019清華老齡產業高端論壇上,上海佰仁健康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嶸把自己的發言定題為“養老機構的甜酸苦辣”,講述了他的公司並購兩家養老機構時遇到了種種困難。

中國的老齡化趨勢中潛藏著巨大的需求,從養老、護理到康復、健康管理,甚至延伸至互聯網、大數據、旅遊、教育,眾多企業已在布局相關產業。

同時,政策也在支持養老產業的發展。“2013年以來,中央政府先後頒布了大概100多份政策文件,涉及到的養老的方方面面。而國家級的三份文件更構成了中國養老服務業相對完善的政策體系。”民政部培訓中心、民政政策理論研究所所長成海軍在上述會議上表示。

但是,在一些業內人士眼中,國內成功的養老機構並不多,更多的是在掙扎著生存。

到底有哪些因素擋住了養老產業風口的到來?

支付短板

近年最核心的三項養老政策是2013年的《關於促進養老服務業務發展的意見》、2016年的《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乾意見》和2019年4月中旬發布的《關於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

三份文件均出自國務院辦公廳,頭一份可謂啟動了養老服務行業,最後一份提出了鼓勵各地探索利用集體建設用地發展養老服務設施等方向,宣布了行業發展的全面提速,令不少業內人士感到振奮。 同時,各部門、地區也在加速布局養老領域的政策,在降低準入門檻、 簡化審批流程、強化補貼、提供稅收優惠、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等方面均有作為。

不過,目前顯而易見的現象是,國內老年人的支付能力,相比養老機構的服務價格並不匹配,而許多老人對價格十分敏感。

根據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喬曉春的計算,北京的離退休老人每月人均能領取3456元養老金,中位數則是3300元。加上繼續工作獲得的收入、撫恤金、企業年金、子女給的補貼、房租收入後,每月平均收入是4395元,中位數是3833元。只有10%的老年人每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

以北京市所有養老機構對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的收費為例,平均而言,作為事業部門的機構每月收3700元,民辦非企業收費4500元,企業則收費9800元。

能在高端機構消費的人顯然是少數。李婷玲擔任院長的護理院還沒有開張,半數房間已被訂走,預定者基本是公務員、教師、醫生這類擁有豐厚養老金的人群。

此外,在護理、照護方面有剛性需求的老人也未必有能力購買必要的服務。北京的民非養老機構數量最多,有調查顯示,2017年北京民非養老機構對能自理的老人每月收取2727元,半自理老人每月3196元,失能老人每月3926元。

也因此,業界十分看重政府是否能推行一些制度化的手段來提高老年群體的支付能力和購買服務的意願,包括城市是否是國家醫養結合的試點、是否推行了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等。這兩項制度都啟動於2016年,在那之前,養老基本只能靠自費。長期護理保險能夠為住進養老機構的失能老人提供每月上千元的資金,也能支付一定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費用。

2016年參與長期護理保險試點的有15個城市,在這些城市之外,浙江嘉興和寧波、江蘇徐州、河北巨鹿、山東全省、江蘇無錫等地區也主動開展了試點。

一名社保學者告訴《財經》記者,2018年6月時,15個城市的2年試點期滿,國家醫保局曾有人士稱將用3到5年推出全國性的政策,這意味著2019年將啟動研究制定全國性政策。但是目前仍沒有製訂出統一方案,有關失能鑒定標準如何統一、城鄉如何兼顧等問題都需要討論。

“養老產業值得投資, 但只有打開支付端的地方,才是我們的市場。”中國健康養老集團有限公司養老產業發展部總經理張婧說。

成本重壓

老年群體的支付能力是許多養老機構的心病,高昂的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則是推高養老服務價格的重要原因,也是養老機構身上的重擔。對於許多機構來說,地上物加上土地的成本佔到投入總成本的40%左右,這使得很多機構難以普惠的價格提供服務。

房產價格的飛速上漲使養老機構運營成本也變得今非昔比。上海紅日養老集團的第一家養老院位於上海市楊浦區,共有250張床位。物業所有者希望紅日能簽訂20年的租賃合約,紅日則選擇了12年,雙方約定第一年的租金為160萬元,第十二年的租金為200萬元。2018年,雙方合約到期續簽,第一年的租金就漲到600萬元。

“租金直接決定了投資與否,直接影響投資回報,直接影響項目定位,直接影響入住率。”對紅日養老集團創始人吳濱來說,只能租期夠長,物業的基礎價格才可以鎖定,養老機構的運營也才會非常穩定。

北京的一項調查顯示,61%的養老機構採用市場租賃用地運營機構,18%通過劃撥土地,9%通過出讓土地。選擇購置,而非租賃,可以增加項目的穩定性,但會讓成本回收顯得遙遙無期。一些國有企業利用原來的閑置的土地等資產舉辦養老機構,可以減少土地的煩惱。但大多數民企依然艱難。

政府提出的一條解決問題的路徑是,參與政府的公建民營項目,減少前期土地、硬體上的開支。不過,有業內人士提醒,這樣的項目始終是“姓公”的。有些企業試圖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甚至是改變項目原來的定位,可能會引起運營方與政府主管部門的矛盾。公建民營的大部分項目周期較長,如果兩方配合不暢,可能留下隱患。

有政府官員曾指出,應探索如何提供更多低土地成本、就近、普惠的養老服務,可能的路徑包括要求新建住宅區提供相應的設施,通過回購等方式,利用閑置資產提供養老服務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