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萬科看重的存量資產改造,各路資本也要湧入了

記者 | 孫梅欣

隨著房地產開發增量市場天花板的逼近,存量市場正成為各路資本競爭的下一個熱土。

6月27日,聯合辦公服務商納什空間,成功發行規模2億元的“渤海匯金-納什空間資產支持專項計劃”,成為國內首單發行的資產證券化產品,這也意味著資產證券化在國內市場的進一步深入,同時存量更新市場也受到資本青睞。

“2015年之前,資產證券化更多是具備‘融’的功能,隨著地產基金參與到城市更新當中,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資產證券化也進入‘投’的環節。”渤海匯金證券資產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李耀光表示。

在近日戴德梁行舉行的一場論壇上,李耀光認為,越來越多的收購方開始用資產證券化的方式,在資本市場購買存量物業:“這在操作邏輯上有點類似於美國、新加坡、香港的REITs的操作了。實際上,國內重資產資產證券化的交易架構層面上,除了交易所做證券形態和證券法規上,與海外REITs有一定區別以外,在底層交易架構上,地產並購項目和海外REITs項目已經大同小異。”

不過李耀光也談到,在存量市場資產證券化方面,投資方需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首先在合法合規方面,在操作層面,出現不少符合當地要求且政策鼓勵方向,驗收、特許都能辦下來,但登陸資本市場後找不到相關法規條文對上的情況;在資產證券化階段,對於回報現金流的要求偏高,對資產地價要求重視度偏低的情況;以及輕資產資產證券化難度偏高的問題:“輕資產證券化在於投入小,運營提升更為顯著,缺點就在於規模不大,那就需要關注品牌、運營穩定性,以及如何設計保障投資安全性的產品。”

隨著地產行業普遍認為“黃金十年”的終結,存量市場正成為包括頭部企業試圖挖掘的下一個潛力市場。

萬科在上海、北京的首個城市更新項目已在2017年和2018年陸續入市,萬科集團北方區域首席執行官劉肖在去年就曾透露,最近3年,萬科每年在城市更新領域的投入將達到百億,希望3年後持有的存量資產改造項目能達到400-500億規模。

存量市場改造的深入,行業趨勢也隨之發生變化,存量市場玩家正進入下半場。 如何通過不同內容組合、場景再塑造來提升流量、提高效益,是存量市場從業者面臨的新挑戰。

“存量改造市場真正的難點在於,完成空間後需要植入什麽樣的業態,以及用什麽方式運營。在中國整體更新市場來說,包括具有開發背景的從業者而言,都是巨大挑戰。”梵天集團董事長邢鵬坦言,和後期運營相比,所謂的更新設計和改造,只是存量市場上難度不那麽大的環節,過往增量市場上的經驗還能有所幫助和延續:“但後端的招商和運營,才是核心競爭力。”

這是目前困擾眾多參與存量市場改造運營從業者共同的問題,並試圖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事實上,包括在商業地產行業做到頭部的大悅城,也有一部分業務參與到存量市場中去。以去年開業的西安大悅城為例,這一原本為爛尾商業街區的項目,通過對項目建築形態和內容的深度改造,開業半個月的銷售額就達到9000萬元,旺季能達到1.6億元,極大程度縮短新商業體的“養商期”。

如何做到這一點?西安大悅城副總經理朱姝以各項目上的街區為例,尋找項目合適定位、解決痛點,清晰樹立街區主題,並且對街區定位和主題有長期的堅持,以及成立針對街區專門的運營團隊進行深度運營,才能實現更新後的商業具有持續的生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存量市場涉及的改造類型正變得更加多元。普洛斯資本高級副總裁李宏認為,和前幾年相比,存量改造內容從“一切改成辦公大樓”,到如今更多業態的加入:“從2003年到現在,普洛斯的研發人員根據城市、消費,特別是近幾年電商的發展,甚至‘冷鏈’市場的加入,城市改造的內容在更加多元。”

作為早期便進入存量市場的企業,普洛斯如今不僅僅做物流倉儲,也進入到辦公領域的城市更新:“在北京就收購了一個項目做核心區辦公大樓,也不排除其他物業類型和基礎設施類型。”

“未來兩年,中國存量更新的細分市場競爭將會變得非常激烈,各類基金、機構都已經看到了這個市場。”邢鵬認為,任何一個開放市場都會進入這樣一個階段,從有利可圖到開始做整合、聚焦和細分:“在這個過程中,所有參與人怎麽聚焦核心能力,怎麽樣使得在這個細分市場上能夠站穩腳跟,是每個企業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