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故宮養心殿工匠培訓記

古建修繕技藝傳承中的摸索

——記故宮養心殿工匠培訓

紫禁城即將迎來六百歲的生日,在不斷修繕中,它已輾轉度過了十個甲子。但是在中國傳統木構建築中,它算是很年輕的一員,從古樸勁拙的山西木構到如翬斯飛的江南飛簷,因為年代尚不久遠,明清建築其實是中國木構建築中保存最為完好的。

我們一面欣喜地驚歎前人建築智慧的精彩,一面又常常為各種不當修繕造成的損失扼腕。如何讓古建築“益壽延年”,如何讓古建修複技藝有序傳承,使修繕工作物盡其用,修得其人,已經成為不可移動文物修繕急需解決的問題。

石作培訓實操現場

古建修繕的人才危機

“人”的危機,現在不僅僅是紫禁城一處古建修繕中所面臨的困境,而是整個古建行業,乃至文物修複行業普遍存在的問題。簡而言之,就是現代精細分工、效率優先生產模式下,如何培養一名合格的工匠。

石作工匠選拔操作現場

以木匠而言,解放前學徒要經過三年零一節,徒弟跟隨司機學手藝,經過三年零幾個月(到第四年的端午節)出師。在手工業作坊時代,對於匠人的要求是全面的,就瓦匠來說,不但要會苫背、瓦瓦,還要會墁地、砌牆,就連灰漿的調配,磚石的選用等工作,都必須親自過手。這使得舊時代的匠人不但具有全面的能力,在多年的從業中,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1949年以後,古建修繕技藝傳承進入新階段,取消了傳統的拜師程式,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還沿襲著這種形式。工匠以古建部門為組織形式,技藝在工程隊內繼續以老人帶新人的方式有序傳承。

以故宮博物院為例,20世紀50年代成立工程隊(先後更名為古建修繕處、古建修繕中心),負責故宮內的古建築修繕工作。工程隊工匠隊伍在故宮三次大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先後承擔角樓、午門、神武門、太和殿、慈寧宮、欽安殿、武英殿等故宮古建築修繕工作。1950年至2010年,伴隨故宮內古建築修繕工作,工程隊培養出三代傳承有序的優秀工匠。

學員進行砍磚工藝操作

伴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古建築行業的企業化,古建修繕工程也改變了既有方式。

在效率優先的前提下,企業分工走向細化,工匠對於工藝程式的掌握程度大大降低。工匠流動性大大增強,使師徒製培養逐漸流於形式。工匠培養僅局限於理論講授層面,實操式的師徒傳藝再無可循。

企業並不具備長期培養和儲備工匠隊伍的條件,隨修繕工程臨時性招工。工匠們通過短暫培訓就上崗工作,從事某個單項的工藝流程,古建修繕技藝失去了傳承管道,行業人才現狀不容樂觀。

故宮博物院的一些探索

針對這種情況,整個行業都在謀求解決方案,各方也在進行著積極嘗試。2002年,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規定:“對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修繕、保養等,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在修繕中,要堅持“四原”原則,即保持原形製、原結構、原材料與原工藝。

紫禁城是明清官式古建最為集中的建築群,面對這種情勢,故宮博物院對修繕工程做出整體布局。在當前的條件下,一方面對建築群的日常維修保養,通過系統的“歲修”和“零修”,盡量保持每一幢古建築的健康狀態,延長它們的應有壽命;另一方面加強古建築傳統營造技藝的傳承和工匠的培養,為早日實現高品質的保護修繕積極創造條件。

張奉兵老師演示合紙操作

故宮博物院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基礎培訓於2016年8月啟動,養心殿古建築修繕,是故宮古建築整體維修保護工程的重要內容。但是,此次啟用了“研究性保護項目”這個名稱,表明故宮博物院的古建築修繕將探索新的實施機制和傳承方式。

院長單霽翔多次表示,項目實施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三項基本原則,即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築的歷史資訊,不改變古建築的文物原狀,進行古建築傳統修繕的技藝傳承,這三項原則應該貫穿於整個故宮古建築修繕的過程,更應該在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中予以保障。

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是故宮博物院一項對養心殿區域所實施的建築修繕、文物修複項目。項目希望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在古建修複中“重新組建故宮古建築傳統技藝傳承隊伍,建立古建築修繕隊伍的培訓與考核制度,以解決修繕隊伍水準低、傳統營造技藝傳承後繼無人的問題。”

學員裱糊面紙操作

根據《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總體方案》要求,所有參加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的操作人員,都必須經過嚴格的培訓、通過故宮的考核後才能夠進入項目現場進行古建築修繕。養心殿官式營造技藝傳承、培訓與考核工作分為四個階段,即“人員選拔”“基礎培訓”“項目培訓”“專項培訓”。

在此基礎上,故宮博物院修繕技藝部制定了“人員選拔”和“基礎培訓”的方案,歷時兩年,在多個部門的協同合作下,完成瓦、木、石、油、畫、裱糊作工匠選拔及基礎培訓工作。

六作基礎培訓共收到來自18個部門的275名工匠的報名材料,經初選共有205名工匠參加選拔,其中128名工匠進入基礎培訓,最終116名工匠培訓合格。

2018年9月,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正式開工,針對養心殿區域建築實際修繕情況,116名工匠中進入養心殿項目的工匠還將進行項目培訓、專項培訓。

工匠培訓的實踐進展

本次培訓具有兩大特點:第一是參加培訓的學員並非零基礎工匠,而是在施工企業選拔出有多年從業經驗、具備過硬基本功的熟練工匠,注重實操過程中對於工藝和手法的規範;二是本次培訓是針對養心殿項目進行的,選擇的理論和實操項目也圍繞著這一中心。

盧振林老師講解蘇式彩畫白活畫法

作為培訓組織者的故宮博物院修繕技藝部,在培訓前期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區別於其他種類的培訓,工匠培訓在場地上有著特殊的要求。各項工種根據課程需求,對實操場地有較為嚴格的需求。因此,在開課前期,組織方對於培訓場地做了大量的篩選和聯繫工作。

此外,由於授課老師均為有多年實踐經驗的老工匠,並沒有講課方面的經驗,能否在短時間將所學技藝有效傳授,也是面臨的一個問題。為此,老司機們組織起來,編定課程,提前備課,反覆試講,最終形成了較為系統的課程體系。

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工匠選拔及基礎培訓以古建築技藝實際操作為培訓考核重點,兼顧考察工匠理論知識。瓦、木、石、油、畫、裱糊作培訓要求參訓工匠按照傳統官式做法進行實際操作,授課老師先期進行操作規範和演示,並實時教學指導,對實操過程與修繕成果進行檢驗。

捉縫灰工藝操作

瓦作培訓實操項目為清西陵崇陵祾恩殿東配殿瓦面瓦瓦、祾恩門乾擺牆砌築、乾擺磚砍製、祾恩殿東側地面揭墁;

木作培訓實操項目為製作1:2明十三陵昭陵祾恩殿下層簷溜金鬥拱模型、修補破損支摘窗;

石作實操項目為打製溝蓋帶溝漏及溝漏蓋;

油作培訓實操項目為重做明十三陵昭陵神廚下架地仗至使麻工序;

畫作培訓實操項目為繪製雙龍和璽彩畫、大點金旋子彩畫及蘇式包袱彩畫大樣;

裱糊作培訓實操項目為頂棚梅花盤布裱糊、護牆板撒魚鱗裱糊。

吳生茂老師現場指導學員瓦瓦

在培訓實踐中,我們也發現其實現有施工隊伍中並不缺乏好的工匠,只是沒有被有效認證,各作中均有這樣的人才脫穎而出。

瓦匠張金想司機手藝精湛,在瓦作實操中表現優異,憑借一手好活兒,在過往的瓦作修繕項目中都拿最高工薪。

在培訓中我們發現,張司機砍磚標準利落,經手的牆面、地面平整規矩,對於瓦瓦和墁地的技能掌握得也比較全面。但是張司機已經從業十餘年,卻還是遊走於各個公司,沒有留用在固定的工匠隊伍中。

瓦作雖為一門工種,但包含地面、牆面、瓦面及磚料、灰料加工等不同細分工種,在瓦作砍磚和墁地培訓中,有些瓦匠司機雖然沒有乾過相同的工作,但是瓦匠出身的司機們本就實踐能力強,經過培訓和有經驗的老師們在過程中的點撥,大家都有了較大的提高。

木匠何竹成和何玉濤兩位司機是一對父子,父子倆在一個修繕隊伍中工作,何竹成當木匠已有30多年,經驗豐富的他在製作鬥拱中負責劃線,何玉濤則按線操作製作鬥拱各分件,父子倆時不時地討論鬥拱各分件製作尺寸。

古建築工匠最常見的傳承方式就是家族傳承,像何竹成、何玉濤這樣的父子甚至祖孫三代都從事同一匠作,祖傳父、父傳子也是工匠繼承體系的良好運轉模式。

官式古建修繕技藝培訓對於這種民間自發傳承的指導性是很強的,而且結合了原有的傳承系統後,能夠更好地規範工匠的修繕操作。

學員何竹成與何玉濤討論鬥拱製作細節

石匠均來自石料開採地房山大石窩,工匠中有房山大石窩的本地人,還有老家是河北曲陽的工匠司機,河北曲陽也是出石料的地方。

石匠司機們多是父輩和祖輩也從事石匠工作,很多石匠留有父輩傳下來的工具,他們在打製石活時,總能回憶起祖輩父輩辛勤勞作的往事,也是對工匠傳承的一種寄托。梅佔林和丁瑞光在石作培訓的30名石匠中年紀最大、從業時間最長,從他們手中的各種鏨子就能看出石作行當的發展,三十年間石作工具的進步讓梅佔林和丁瑞光感歎過去石作行當的艱辛。

石作培訓可以說是各作中最為艱苦的一項,司機們打石頭打累了,三三倆倆地聚群聊天休息,石匠司機們聊的還是手上的石活。劉東、劉二東是一對親兄弟,兄弟倆在打石頭時也常打趣“打石頭的沒有好哥們兒”。

其實是因為石料加工時,石渣會隨鏨子打擊四處亂蹦,所以石匠乾活都不抱團,除了石料搬運的時候互相幫忙,通常都是各乾各的。

30歲的周立強是大石窩石匠最年輕的一代,他已是梅司機和丁司機下一輩的石匠。與周立強同輩的人中已經很少有人學習石匠行當,會使用傳統手工工具打石頭的人也越來越少,與此同時,機械化工具在石料加工中的應用日益普遍。在和石匠們的探討中,我們在也在思考傳統工具和現代工具的取捨問題,以及在各種工具的培訓中,如何結合工具的發展保留傳統工藝,儲備傳統手工工匠人才。

經過兩年的努力,現在已經完成了養心殿工匠培訓的“人員選拔”與“基礎培訓”部分。這些經過培訓的人員已經拿到了結業證書,施工部門表示,這些有經驗的工匠在經過規範性培訓後,會成為今後古建修繕中的中堅力量,並在施工隊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培訓活動的總結探討

今年8月27日,故宮博物院組織相關專家對已經完成的工匠培訓工作進行了學術研討。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這次工匠培訓很有意義,對傳統的修繕技藝進行了很好的傳承與保留,為養心殿、故宮培養了修繕人才。特別是培訓工作很細致,組織得比較好,在短時間內,使參加培訓的工匠獲得大量寶貴經驗,同時也提出了一些問題和建議。

總結來說,第一是培訓本身可以進一步完善,在掌握相關傳統技術的前提下,要進一步增強施工人員的文物保護意識,使其在修繕中對文物建築有自覺的保護意識。二是讓施工人員了解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加入相關普及性課程。三是培訓時間還是比較短,根據項目的複雜程度,培訓時間可以適當加長。第四,應建立參加培訓的工人和公司的一些認證機制,鼓勵參加故宮培訓的公司和工匠。

關於工匠培訓後的留用問題,以及整體工匠認證機制,專家們也給出了一些建議。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晉巨集逵提出,此次培訓並非都是基礎工人,實際上都是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工匠,如何將老司機的技術記錄下來,傳承下去也是重點。

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機制,讓培訓人員和故宮施工項目建立對應責任關係,也是要繼續努力的方向。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工匠培訓是行業問題,如何可持續的發展,是故宮和行業應當探討的問題,並且還有很多工作需要摸索。

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的匠人們已經摒棄了舊時代“守飯碗”的思維模式,更願意將自己的手藝傳授給新人,哪怕沒有傳統的師承關係認證,他們也希望可以後繼有人,能讓手藝傳承下去,使古建修繕有人可用,這是現在技藝傳承的一個有利方面。

如何將工匠培訓與技藝傳承結合,把工匠培訓作為古建修繕施工品質的保證,使工匠培訓和市場經濟體制掛鉤,調動企業及工匠的積極性,要解決這些問題,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還有很多思考和實踐的太空。

為古建修繕,為技藝傳承,為人才培養,我們一直在路上。

· 有一種愛叫做點讚 ·

-END-

來源:中國文物報|文博中國(wenbozhongguo)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博圈立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