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她點贊!被稱為當代「女愚公」的鄧迎香做了這些事,感動了無數人

本刊記者 廖迅 報導 編輯/陳靜容 責編 /李歆

編者按:鄧迎香是貴州省羅甸縣沫陽鎮麻懷村的黨支部書記,13年來,只有小學文化水準的她帶領麻懷村幾十戶村民把大山鑿穿,開出了一條216米的「小康之路」。5年間,她不等不靠,帶著村民發展產業,讓曾經閉塞的貧困村面貌一新,被麻懷村民親切譽為當代「女愚公」。

麻懷村位於典型的喀斯特石山區,土地貧瘠且少,交通閉塞是麻懷村發展的最大阻礙。李慶紅 攝

因為一座巍峨大山,麻懷村與鄉政府駐地遙遙相望。山高坡陡,麻懷人自小就吃夠了交通不便的苦頭;麻懷的學生每天到學校上課需要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外出打工回鄉村民的行李需要馬匹運、背簍背。

麻懷人出村得翻埡口、經懸崖、扶峭壁;生活物資拉不進來,農產品運不出去,麻懷村的存在恍如「世外桃源」。

村支部書鄧迎香用時12年,帶領村民徒手鑿山,開通寬3.9米至5米,高度3.5米至5米,長216米的脫貧隧道,曾經要走幾個小時的出山路,如今只需十幾分鐘。

1990年,鄧迎香坐在馬背上,爬一山下一坡,歷經兩個多小時到達麻懷村新郎家。山路的崎嶇、路途的遙遠讓鄧迎香疲憊不堪。

1999年農村電網改造,為了節約成本,方便電網進村,時任麻懷村主任李德龍提出挖隧道的設想。經過實地踩點,村民發現「廣山坡」半山腰上有一個40多米長的溶洞,溶洞北端連接著麻懷村。李德龍與村民協商,決定以溶洞為突破口,挖一條通往麻懷村的隧道。

村兩委帶領麻懷村民,兩年間,鋤刨肩拖,終於把隧道打通,但遺憾的是,打通的隧道只能人通過,交通工具依然無法通行。

2006年,鄧迎香的丈夫因故去世。鄧迎香開始常居家中照顧兩個孩子,不再外出打工。看著狹窄的隧道,因交通閉塞而貧窮的麻懷村,懷著要想富先修路的想法,鄧迎香決定打通隧道,為子孫後代挖出一條脫貧致富路。

麻懷村主任李德龍被她的想法嚇了一跳,勸阻說:「你這個女人是不是在癡人說夢?」但鄧迎香卻說:「我不只是說,還要做呢。」

說做就做,鄧迎香一個人,每天到隧道前用鋤挖、用手刨,一鋤一鏟,一點一點的踐行著自己的諾言;可是,憑一己之力,想要打通一條車子可通行的兩百多米隧道,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工程進度比鄧迎香想像的還要慢。可喜的是,後來,李德龍被鄧迎香的執著打動,加入到鄧迎香的「癡人說夢」工程;數月後,在村兩委的號召下,全村人員加入到挖隧道的工程。

鄧迎香當起了無償的「暫時脫離工作包工頭」。她給村民合理分工,集資1500多元購買蠟燭、煤油等照明工具。

鄧迎香帶領村民利用最傳統的工具拓寬隧道。班方智 攝

2008年,鄧迎香又得到一個苦差事——擔任村計生專乾。這件「苦差事」的好處是,她可以經常到鄉裡彙報有關麻懷隧道的工作了。

在董架鄉黨委的幫助與支持下,2010年,麻懷村收到環保局和民政局各三萬元幫扶款,其他縣直機構部門捐贈的80噸水泥和其他物資。

為了早日打通隧道,鄧迎香動員女兒女婿拿出了做生意的1萬元周轉資金;麻懷村的村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2011年8月16日,216米隧道及連接洞口的水泥硬化路線成功通車。

據不完全統計,麻懷隧道自動工以來,共燃燒蠟燭2300多支、煤油100公斤,村民投工5800多個,鑿出炮眼2000多個,挖出砂石約1.5萬立方米。

特崗扶貧隊員在麻懷隧道口聽取村主任鄧迎香介紹麻懷村脫貧工作情況

發展產業促脫貧

幾百年來,麻山的老百姓以種麻紡麻為生,後來村民賴以生存的麻沒有了,人們靠山吃不了山了,麻山這片處於滇黔桂集中連片貧困區的石漠化土地,成了貧困地區的代名詞,是群眾乾部心中脫貧攻堅難啃的"硬骨頭"。

2013年,鄧迎香當選麻懷村村委會主任,2016年10月出任村黨支部書記。

「帶動村民脫貧增收,是我這個當家人的頭等大事。這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上任之初的鄧迎香,決心帶領全體村民摸索一條脫貧致富路。

憑著一股不服輸的「牛勁」,鄧迎香四處考察,尋找適合麻懷的產業項目。先後與人合作試種鐵皮石斛,制定出養殖肉牛、綠殼蛋雞,種植中藥材、果蔬的產業發展規劃。

憑著在村民中的威望和入情入理的溝通,鄧迎香說動了幾個村裡的「能人」,拿出手頭積蓄,辦起了種植專業合作社。同時,她還鼓勵村民將自己的土地流轉給合作社,「不僅能拿租金,還可以到合作社打工賺錢」,村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不少外出務工的年輕人,也在鄧迎香的動員下,紛紛回鄉創業。

麻懷村黑毛豬養殖產業助推農民脫貧增收。劉文俊 攝

鄧迎香在查看合作社種植的鐵皮石斛長勢 班方智 攝

麻懷村發展食用菌產業讓百姓增收

麻懷村因地製宜,發展中草藥種植產業,圖為麻懷村培育中草藥白及幼苗

麻懷村出列了,各級政府都組織到麻懷村參觀學習「麻懷乾勁」精神。圖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網信辦主任謝念帶隊到麻懷村參觀考察中草藥育苗基地

一直在福建務工的袁端生,2016年回麻懷村過春節。鄧迎香知道後多次上門做工作,講政策、談變化,最終說動袁端生回鄉創業。「看到鄧大姐的乾勁,我對回鄉發展充滿信心。」如今,袁端生已養了100多頭黑毛豬。

在鄧迎香帶領下,麻懷村的面貌發生了巨變。不僅退出了貧困村行列,去年的平均收入達到約8200元;柏油路通到了家門口,不少村民還購買了農用車、廂型小客車,甚至開上了轎車。據鄧迎香介紹,麻懷村 80%以上的村民住上了新房,村裡也有了文化活動場所。

如今,麻懷村的村民住上了新房,開上了轎車劉文俊 攝

麻懷新貌劉文俊 攝

「二次創業」奔小康

2017年8月底,麻懷村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形式,合作成立了貴州迎香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1+N」的控股方式,打造集種植、養殖、餐飲服務、勵志培訓、鄉村旅遊等為一體的村集體經濟經營模式。

「麻懷村雖然退出了貧困村行列,但是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還有不小差距。」鄧迎香帶領全村群眾確立了新的發展目標——充分依託優勢資源,按照「一年打基礎、兩年見成效、三年奔小康」的目標,大力實施「田土種稻菜、林下栽菌菇、圈裡餵豬牛、庭院建果園、農家辦旅遊」等增收富民工程,力爭到2020年平均收入突破2萬元。

改革開放40年來,麻懷村的各族群眾在決戰脫貧攻堅的征程中,一代接一代,持續奮鬥,苦乾實乾,為早日決勝同步小康而努力奮鬥。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