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卞策,勇闖血管外科手術禁區

不懼怕苦難和挑戰,不是軍人卻擁有軍人的堅毅;用高超的技術和醫風,讓患者重獲新生。火箭軍總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卞策十幾年如一日,一直在血管外科領域上不斷前行。

曾經門可羅雀

1969年出生的卞策,從小就有種對醫學的好奇,對救死扶傷的渴望,夢想將來能做醫生。1987年,卞策如願考入中國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畢業後在郵電總醫院血管外科工作,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忠鎬。因工作努力、踏實,1998年,他被選送赴美國學習,在血管內膜增生機理、基因治療等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2008年,卞策懷著對軍隊的熱愛,放棄了別院的高薪職位,毅然來到火箭軍總醫院,成為軍隊系統的「白衣使者」。2011年,為充分發揮他的專長,醫院專門組建了心臟大心血管外科。

新平台,新起點,但開頭之難,還是讓他出乎意料。初來乍到,原本在郵電總醫院「門庭若市」的卞策,在火箭軍總醫院卻「門可羅雀」,曾經的巨集偉藍圖被現實擊得粉碎。醫院也有人開始議論,「外來和尚」不一定都好念經。

酒香也怕巷子深,怎樣才能打一場「漂亮仗」?讓患者了解血管外科在心血管治療的專業性。他思前想後,發現既然「人生地不熟」,還不如主動推銷自己的技術。為了全面展示火箭軍總醫院的血管外科,他建立文化牆、宣傳窗,逢人就介紹;為了讓患者認識他們,他去社區、街道辦科普;為了發揮網路力量,他還當起「網紅」做宣傳。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他長官的科室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求診患者絡繹不絕。

雖然不是軍人,但卞策始終以軍人的標準要求自己,一邊辛勤耕耘臨床,一邊潛心探索學術。他說:「醫院重用我,患者信任我,我絕不能辜負他們的厚望。」7年來,卞策的門診量達到三萬餘人次,開展手術2000餘台。患者所贈的錦旗滿滿當當掛了一牆,表揚信也從沒斷過。卞策說:「每當看到患者康復出院,就有種說不出的成就感。」

不當死神手下敗將

戰場打不贏,一切等於零;患者不治癒,學科怎過硬?人體血管分布錯綜複雜,治療手段也必須因人而異。在縱橫交錯的血管裡做手術,稍有不慎,就會成為死神的手下敗將。這要求醫者具備極為豐富的臨床經驗,極為精細的手術操作。

為了讓更多患者擺脫疾病折磨,卞策帶領團隊積極開展「腹腔鏡輔助下小切口大隱靜脈原位破瓣股膕搭橋術」等10多項新技術;在門脈高壓症、主動脈夾層、胸腹主動脈瘤、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等治療上,開創傳統開放手術與微創介入治療雙重手段,使治療效果達到最佳,讓一位位命懸一線的危重患者重獲新生。曾有位大學知名教授因主動脈夾層、脊髓栓塞、高位截癱險些喪命,被卞策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後來還成為中國用雙假肢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的第一人。

勇闖手術「禁區」

火箭軍總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病房裡,一位55歲男子握著卞策的手十分激動。半年前,他還是命懸一線的布加氏綜合征重症患者。幸運的是,卞策率團隊成功實施了手術,他喜獲新生。這種病十分少見,病因相當複雜,晚期患者骨瘦如柴、腹大如鼓,狀如」蜘蛛」,十分痛苦。由於治療難度大、手術風險極高,被醫學界稱為外科手術「禁區」。這位患者與病魔抗爭了20年,先後輾轉十幾家大醫院,做過多次介入手術,但病情越來越重。最終,他找到了卞策。

當時,他的胸腹壁上是成團的曲張靜脈;下肢反覆潰爛。因多次介入治療,手術部位血管交錯、重要器官密布,根本「無法下刀」。卞策意識到眼前這位棘手患者的生命岌岌可危。但手術最大的風險在於,患者下腔靜脈周圍有大量的曲張靜脈,同時交織著數百根粗細不等的淋巴管,下半身的血液無法回到心臟。稍有不慎就會引發大出血,危及生命,這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戰。

經過周密準備,卞策一邊為患者開腹,一邊止血,一邊分離。萬分緊張的16個小時後,他從手術室走出,告訴家屬:「手術非常成功!」不久後,卞策收到這位患者家屬的感謝信。信中說,他們本已失去希望,直到看見卞主任從手術室走出來,才終於感受到新生。「剷除『攔路虎』才能讓患者放飛健康夢。」憑著這個信念,卞策勇闖手術「禁區」。(特約記者 莫 鵬)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