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好葯留在最後用,要分情況

人吃五穀雜糧,生病難以避免,所以藥物就經常伴隨著我們。對於同一種疾病,往往有多種藥物可供選擇,不同藥物之間,不僅存在著藥效差異,不良反應也不盡相同,因此就有「好葯」與「差葯」之別。生活中,有這樣一種說法,最好的葯應該留到最後再使用,因為最好的葯就像一道「殺手鐧」,如果一開始就祭出,一旦突破這最後一道防線,甚至會產生耐藥性,在治療失敗的同時往往意味著處於無葯可用的尷尬境地。這種說法對不對?答案是「要區分不同情況」。

一般感染選葯,最好的葯留到最後,主要是因為耐藥性的問題。耐藥性是指微生物、寄生蟲等對於藥物作用產生耐受性,一旦耐藥性產生,藥物的治療作用會下降,甚至導致治療無效。例如,長期使用抗菌藥物,在將敏感菌株殺死的同時,導致大量耐葯菌株繁殖,最後耐葯菌替代了敏感菌,產生耐藥性。有人認為廣譜的抗菌藥物比窄譜的好,高代次的比低代次的好,實際情況是,使用廣譜的抗菌藥物就像用重磅炸彈狂轟濫炸一樣,在對致病菌產生殺傷作用的同時,也可能對其他菌株造成殺傷,從而引起菌群失調,甚至造成二重感染。盲目地優先使用高代次的(尤其是特殊使用級的)抗菌藥物,會因耐藥性的產生而導致以後再出現嚴重感染時無葯可用。所以選用抗菌藥物,首選窄譜抗菌藥物,且首選特定殺菌劑。

止痛藥,最好的葯留到最後。止痛藥的情況與抗菌葯類似,不能一疼就使用鎮痛效果最好的葯,而應該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三階梯指導原則來用藥。根據患者疼痛的分級,輕度疼痛給予非阿片類止痛藥,中度疼痛給予弱阿片類,重度疼痛給予強阿片類止痛藥。強阿片類藥物的鎮痛效果優於非阿片類與弱阿片類止痛藥,但存在耐受性與成癮性問題,輕度疼痛患者一上來就使用強阿片類藥物,顯然不合理。

重症感染患者,最好的葯儘快上。對於重症患者,為挽救生命,臨床往往會優先使用廣譜、強效的抗菌藥物進行治療,在用藥48~72小時之後,病情得以有效控制、癥狀得以改善、體溫有所下降的時候,再根據微生物學和葯敏的結果,降級使用相對抗菌譜窄的藥物進行治療,以避免細菌耐藥性發生的可能。

抗癌化療葯,優先專屬性更好的藥物。癌症患者化療也存在耐藥性的可能,但對於晚期癌症患者而言,有藥效、專屬性更強的化療藥物就應該儘早用,以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活品質。例如二代的ALK(一種致癌驅動基因)抑製劑阿來替尼直接用於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拋開經濟因素,其效果會大大優於傳統的肺癌一線化療藥物。

「好葯」,其實是相對而言的,用得對是「好葯」,用不對則會成為「毒藥」,醫生應根據患者病情狀況和基礎水準去選用適宜藥物。對於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來說,如重症感染、癌症晚期等,優先使用藥效更強、抗菌譜更廣或抗癌專屬性更好的藥物,也並非違背了好葯留在最後的用藥原則,因為如果此時不用,可能就沒有機會用了。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