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吃透「攬雀尾」,練的太極再差也差不到哪裡去

攬雀尾又稱懶扎衣,是太極拳的母勢。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曰:「攬雀尾為太極拳體用兼全之總手」又曰:「太極拳以練習推手為致用。學推手則即是學覺勁,有覺勁則懂勁便不難矣。故總論所謂由懂勁而階及神明,此言即根於推手無疑矣。」

攬雀尾包括掤、捋、擠、按4法,是楊氏太極拳的基本手法,是拳架、推手、技擊的基礎。祖輩在編制楊氏太極拳套路時,將攬雀尾一勢重複達6次之多,且將掤、捋、擠、按4法貫穿於整套拳式中。

從攻防含義上分析,掤、捋、擠、按承擔著攻和化的任務,王宗嶽先哲在《打手歌》中作了歸納:「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吾,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粘隨不丟頂。」

因此,攬雀尾堪稱楊氏太極拳的總手,實不為過,它在整套拳路中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應認真學習和操練。太極名家傅鍾文也曾指出:「把攬雀尾練好了,就等於學會了三分之一套路,所以攬雀尾這一勢必須學好」。

楊振鐸傳103式、或李雅軒傳115式的楊氏太極拳,大部分拳式、架子,皆源自攬雀尾或攬雀尾四推手之變招。自腰以下,下肢之變招似乎不多,但其難度卻未稍減。左右腳、腿之虛實相生、虛實轉化,於多數拳式,大抵是相同或相似的。故練習攬雀尾,至關重要,千萬不可等閑視之。

練習初期,學拳者可用一部分時間,用於腰以下的胯、腿、膝、足之虛實相依、相生之習練,上肢則由其自然鬆弛下垂。

左掤接起勢,身軀重心向左逐漸移動,左膝漸屈,在此過程中,腰部有向右旋轉、向左移動、向下沉降三個動作同時進行,均須極柔軟、極輕靈、極沉著、極均勻,腰部向左移、向下動相融合的動作,帶動下肢,使左下肢極均勻、極輕柔地旋轉沉降,其螺旋勁似乎有入地三尺之勢,而右下肢則漸變虛步。

至左下肢沉勁最大,膝位最低時,為「單沉」,腰部旋轉帶動已變虛步的右腳鬆動自然地轉動,約轉45度,上身和脊背亦隨腰轉而轉向右側。由左向右的旋轉,由上往下的(立身中正的)沉降,以及由右向左的(也是立身中正的)移位,須融為一體。

腰脊同動、同移,帶動肩、上臂、肘、小臂及掌完全被動的動作,逐漸形成右上左下如抱球狀的臂掌位置。

此處為太極拳起勢之尾、攬雀尾之始,乃不同拳式之交接處,十分緊要。當上肢形成右上左下如抱球狀的臂掌位置時,身體已右轉下沉,左腳漸虛;轉腰之勢,帶動左腿向右旋轉,再帶動左腳向右腳靠攏,再邁步。此時左髖骨、左膝骨均須完全放鬆,小腿與左腳毫不用力,牢記「主宰在腰」四字

此時身體重心應在右足立腳處之內左側,而不在右足接地處。

身向上起時,應為腰向左旋轉、向前方移動、向上拔起三種動作交相滲透複合,繼而帶動右大腿,以右髖骨為支點向左旋轉、向前方移動、向上拔起;右膝以下的小腿和右足皆不用力,亦不著力;不可應用絲毫蹬力;用蹬即僵,也練不出松彈力來。

「松彈力」這個詞,為李雅軒所創。他釋之曰:「兩腿如車箱下之大盤簧,要有很大的松彈力,又如載重之船舟,漂浮於江面,沉重而又有動蕩的樣子,所謂動蕩,不是自動,而是因水濤之動而動。太極拳就是要練出腿上的這種彈力功夫來。」

人下肢彈力的發勁,只在膝蓋上端的大腿二頭肌;故練拳當以沉勁、彈力為主,不可著意前推。如果意在膝下或足端,用蹬力,是常人走路、上樓梯的習慣。此習慣得須在練太極拳過程中逐步消除。

小腿、膝、足空若無物,才能得松彈力;得松彈力,小腿、膝、足才能空若無物。如此日復一日,在盤架子時,整個身體多次自然下沉,有時似乎有往上彈回一、二次之勢。這才能謂之松彈力。太極拳之沉勁、彈力才能練成。

下肢松彈力的關鍵部位在腿二頭肌,即在大腿前上部的那塊突出的肌肉。這些肌肉,像彈弓一樣儲存能量,並且能以突然爆發的形式釋放出來。能量注於下,可使腿極其快速地突然彈向前方;能量注入螺旋旋轉的腰部,經由大松大軟的體、肩、臂、手,形成「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的內勁。「發於腿」這三個字,說清了內勁的關鍵來源在於大腿的二頭肌。

駿馬就是利用腿部二頭肌中類似彈弓那樣的特性奔跑。英國動物學家阿蘭·威爾遜拍攝了良種馬奔跑時的慢鏡頭照片。二頭肌為這種至關重要的前踢運動提供80%的力量。奔馬、蚱蜢和跳蚤,都是利用類似的彈弓機制迅速加速,大型動物也是靠這種彈弓機制奔跑的。

有一些名家太極拳傳人著書立說,用蹬力來求釋雙足之變勢,恐怕是欠妥的。攬雀尾的掤、捋、擠、按四式,在腰以下,主要練的就是下肢的松彈力。

「雙沉」是一種狀態,也是一種境界;是雙足、腿虛實交替,陰陽互易的瞬間。在這一瞬間,全身重心適在兩足正中,上肢大抵為「開勢」,虛領頂勁,層層骨節皆鬆開至最大限度,吸氣和呼氣亦在極度柔和的交接處。自腰以下,則為左右並沉,其意相同,內勁亦相同。就整體而言,腰以下,為下沉之勢;腰以上,骨節皆松,氣貫腰脊,即為「拔背」。

自「雙沉」起,身、腰或向前,或向後,均旋轉往下。腰為軸,為唯一「主宰」,帶動上下肢之變動,變為一實一虛。此虛實之變,極輕、極柔、極勻、極松。拳式到腰及上身達到一式之結尾處,一足已是「實」之至,另一足則是「虛」之至。而腰及上身緊接著變式時,腰以下還可以有極短時間的自然輕柔的極少量之下沉,以練成圓弧狀的變換以及下肢的松彈力、反彈勁。

太極拳全部拳式的主宰及樞紐,皆在腰。腰有旋轉、進退、上下所構成的螺旋式橢圓圈,或正、或斜、或大、或小,或偏圓、或趨扁,或左側、或右側,變幻不定,其要點在於兩拳式交接處、交接時,腰部的旋轉務須成圓弧形,切忌直來直去,形成尖角。否則就不能練成上、下肢的「纏絲勁」和「松彈力」,也不足以言太極。

李雅軒倡言曰:彎曲的下肢,形成直角即可,膝部不必彎曲伸出在足底之外。此說出自楊澄甫之《太極拳之練習談》,比較適合中老年人練拳,亦較易得輕靈鬆軟之要訣,並可兼得「沉勁」。但若移形換步,膝部勢必還要彎曲超過直角,身體重心才能前移,故練拳時亦不宜過分拘泥於「形似」。

陳式太極拳拳式整體較低,較適合於年青練拳者;但練之不當者,易致蹬力,更易致拙勁。左右下肢由實變虛或由虛變實,須力求輕靈鬆軟勻整。這幾個字,特別「勻整」二字,是腿部虛實、陰陽變換的要領。太極之意,惟存乎一心耳。

左右上肢之動,以腰為軸,以腰部螺旋勁為原動力,帶動上下肢體;雙肩極鬆軟,肩關節完全鬆弛,從而甩動上臂,乃自然得「沉」肩之勢;肘部亦自然下墜,名為「墜肘」。左右上下臂動作路線皆為曲線,有時左略慢右略快,有時反之,從而形成「開合」之拳勢。

在瞬間「雙沉」甫過,左肩鬆動,為轉動關節,左上臂略往上舉,左小臂、左掌皆無絲毫僵力,自然向左耳近處下落,再以腰轉動帶動左上臂轉圈,左小臂左掌隨之向右、向外、向上移動。在攬雀尾式中,掤、擠、按之左臂、掌、膝如此動作,練之既久,才能得其大松大軟。

其後的摟膝拗步,雙倒攆猴,皆如是。舉一而反三,右臂亦遵此理此道而逐日練習,即可得楊澄甫《太極拳之練習談》所曰:「兩臂骨節均須鬆開,肩應下垂,肘應下曲,掌宜微伸,手尖微曲,以意運臂,以氣貫指,日積月累,內勁通靈,其玄妙自生矣。」之高境界,真功夫。

李雅軒稱,推手或過招應以沉勁為主,不過雙臂由合而開、腰旋轉由下而上時,亦可以發勁。動向上方的松彈力與旋轉力相結合,亦不失為太極拳的優勢。

附楊澄甫示範圖:攬雀尾(人民體育出版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