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世界上最好的通用機槍,我們真抄明白了嗎?

【上期內容:最後的生活小妙招 | 你有本事改坦克,你有本事採購啊!

【上期內容:【每周一曲】三十年前的歌詞唱到今天,板子該打在誰身上?

上回說完了67系列,本篇我們就來聊聊80式通用機槍。由於其正式名稱“1980年式7.62mm多用途機槍”太長,所以咱們以下也就簡稱80式了。

知道67-2 VS 80這個話題在軍壇由來已久,所以鑒於此篇必然引起的探討,首先河馬得聲明一點,河馬是非常非常非常(三遍)喜歡PKM的。畢竟河馬在自己“傑克蘇”的小說裡,自己的武器,是一支裝了突擊握把的輕機槍狀態的,80式通用機槍——而且整條彈鏈都是曳光彈。

所謂突擊前握把,是vz.59通用機槍上這樣,將提把折到垂直狀態(委託連裡軍械大能阿福去改的咯,反正國內也是有vz.59通用機槍的),方便無依托抵肩或概略射擊

突擊前握把在PKM上的使用實例

上圖所畫的是:小說裡美軍重啟“衣阿華”級“威斯康辛”號戰列艦用於岸轟,第一輪炮擊就打斷了河馬的左手小臂,在康復期間,在左臂上套了個金屬支架,維持一定的操槍能力,並保護正在複原的骨骼

當年曾有某位現役朋友看了這個設定,歷數了我軍通用機槍手的各項負重,問我:河馬你真的能按照我軍標準,來一動帶通機加彈藥越野奔襲麽?我想了想,雖然自己從小算是有一把力氣,校運會鉛球、鐵餅之類投擲項目還能拿些獎牌……但是體能跟現役比肯定不行,必須得開“傑克蘇”光環。

年輕時的自己的確有比較好的力量,這也是小說人物設定的基礎。不過把80式立姿無依托當步槍使,這個純粹是YY式的美好願景了,畢竟光輕機槍狀態加100發彈箱,就有7.9+4=11.9kg了

但是世界上有沒有能把通機立姿無依托當步槍使的人?有,這位俄軍特種部隊教官Александр Петров就是打PK系通機穩如POI的猛人(特別感謝丙探精準的資訊發掘找到了這位猛人)

Александр Петров向中國軍人表演“無後坐力”PKM技術

鏈接:https://weibo.com/tv/v/jCkFWOWIJ?fid=1034:4283395023544870

上文內容,並不是刻意三番五次嘮叨小說。只是為了強調我本人,是80通機鐵杆腦殘粉,曾經以150萬字篇幅,證明自己是天地可鑒的忠實PKM Fanboy,並且有自信比絕大多數讀者都要狂熱。

雖說河馬對PKM/80式的喜愛,還趕不上自認的“我永遠喜歡”三連:81-1式、恩菲爾德M1917和FG-42;但是PKM以及其國產仿製的80式,在河馬心目中也有其專屬的特殊地位。比如在這個公眾號裡,PKM通用機槍,可是差點勝過FG-42,成為我作者名條上的代表武器的。(養雞:對啊!PKM不比FG-42好看多了嘛!)

原因是什麽?原因就是,除了使用打完後會掛出一大條空彈鏈算是下次之外,PKM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通用機槍,沒有之一(我就武斷地把PK系列後來的兩種輕機槍優化改進型——PKP和AEK-999算入PKM這個大類裡了,畢竟槍機和原理部分沒動,因為好到沒必要動了)。

如果用可散彈鏈的話,就是完美了,沒有二話講

而我軍裝備的80式,是1979年在對越自衛反擊戰戰場上繳獲越軍裝備的蘇製ПКМС(С是重機槍的意思,不加С就是輕機槍,加了С就是重機槍,英文意思是mounted固定的,轉寫成拉丁字母就是PKMS)通用機槍後,進行測繪仿製得到的產品。

所以講80式之前,那是必須要把PK/PKM好好講講的。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隨著蘇聯陸軍全面步入機械化,蘇聯軍工系統正在設計一種與之匹配的通用機槍。此時在1955年開始設計,由尼基金與索科洛夫(Grigory Nikitin和Yuri Sokolov,Nikitin的N,就是著名12.7mm機槍NSV的N)兩位槍械大師合作的PN1通用機槍已經被認為性能良好,並於1958年投入少量試生產測試,具有非常光明的前程。

PN1的輕機槍和重機槍狀態

然而因為外界至今尚不了解的種種原因,蘇聯軍工部門突然讓卡拉什尼科夫與他的團隊提交一種通用機槍設計參與選型。而就在1959年,卡拉什尼科夫和他的團隊,終於完成了AKM改進型(第二、第三型)。

二戰中,納粹德國對衝壓鋼材的大量應用,使得輕武器的生產性極大提升。只要衝壓模具——注意這將是本文的重點——符合要求,壓力機叮咣一下子能迅速使材料產生需要的塑性變形或分離。衝壓件的特點是薄、勻、輕、強,相比鑄件和機加工件,生產加工速度極快。

手邊的證明:這倆都是河馬的杓子,都是叮咣一下衝壓出來,下方的食堂常見薄片不鏽鋼杓是喝咖啡用的,雖然比較耐用,但是用了不久就半舊並略微變形了了;上面那個德軍指示組合餐具的不鏽鋼杓,用了8年依然可以精密組合起來

於是二戰後大家都在嘗試在輕武器上應用衝壓件。即使稍微有點機械知識的人(比如河馬這樣的文科生),都知道衝壓的好處,但是真的應用起來卻一點都不簡單。

AK的最早設計是衝壓的,但是工藝不過關改回過銑削,嘗試著上衝壓件發現又不行,反反覆複......後來獲取了來自德國的技術並進行了一系列突破,才終於有大家最熟悉的AK——AKM。這也是河馬之前提到過的從最早的AK-47到真正名滿全球的AKM,耗時12年的改進歷程。而即使有蘇聯提供的技術資料,我國仿製AK的56衝系列發展歷程,也有類似的艱辛。

AKM,鉚釘與彈匣上的加強棱條,是衝壓的特徵

蘇聯老電影《馬克西姆·佩列佩裡察》中出現的AK-47第二型,銑削機匣(彈匣上方的矩形槽),光板彈匣,與AKM區別非常明顯

歷經12年坎坷之後的卡拉什尼科夫及其團隊,不僅挾蘇軍(乃至整個東方系)標準步槍AKM成功之威勢,更是在千百次磨礪中掌握了設計輕武器時運用衝壓件的能力。所以在2年後的1961年,卡拉什尼科夫及其團隊就提交了PK通用機槍,這個速度,相當的驚人。而PK對比PN1更加可靠,更便於生產的特性,迅速在選型中勝出。不管蘇聯軍工部門是出於什麽原因,停下來等了一等卡拉什尼科夫,但“槍王”的傑作,從此就走上了名動天下的歷程。

作為家族基本型,PK的外觀上與PKM很接近,其明顯區別有4點:1.槍管有開槽加強散熱;2.槍托貼腮部位未墊高;3.外觀較為平滑,加強棱數量較少;4.機匣蓋為兩個部分鉚接到一起,前半段為機加工,後半段為衝壓——這一點在後文非常重要。

如今相對少見的PK

托朋友找毛子的,較為精準的PK通用機槍3D建模,可以看到機匣蓋分為兩個部分,鉚接在一起

在8年後的1969年,卡拉什尼科夫與其團隊設計出了PKM,也就是PK的現代化改進型,進一步減重、簡化生產、優化操作。與PK通用機槍的具體區別是:出現了改進型消焰器;取消槍管上的散熱開槽;機匣蓋為一體衝壓成型;到處是加強棱條;槍托形狀改變,增設托肩板。

注意兩挺PKM的銷焰器不同

PKM上的諸多設計,都是令人拍案叫絕級別的精彩。

從左到右,彈鏈製動片、取彈鉤、壓彈臂三個部件,雙程進彈的原理,河馬在58式連用機槍(RP-46)那期中描述過了

比如PKM的撥彈臂是個縱向撥彈臂,顯然是受到了vz.52/57和vz.59的影響,相比很多機槍打開上機匣長長的撥彈臂騎在槍機框頂上來回運動(M60機槍一旦裝填步驟錯了,供彈臂就可能會被槍機框上的導柱懟壞,說很多遍了),PKM的機匣蓋很空,供彈相關結構位於機匣蓋前部

像波蘭的UKM,換7.62×51mmNATO彈了,上機匣功裡就有供彈臂來適應彈藥和彈鏈的變化了,可以說是PKM家族裡的異端

撥彈臂本身受彈簧簧力驅動,在槍機框往複運動時延開槽運動,使得撥彈臂能左右往複運動,將彈鏈撥入機槍

80式的縱向剖面圖,原理上咱的80式和PKM是一樣的,畢竟是測繪仿製的

這塊金屬片,在槍機框運動到中段時,自動頂開拋殼窗蓋板,平時無論是開膛待擊的槍機框位於最後方時,還是槍機框位於最前方時,拋殼窗蓋板都是自動關閉的

請出河馬最喜歡的遊戲之一《Gun Disassembly 2》,拋殼時自動打開拋殼窗蓋板

PKP機槍的拋殼特寫,可以看到拋殼窗蓋板是自動開閉的

彈鏈出口,如果不射擊,那麽撥彈臂不動,沒有彈鏈頂過來,這個位置也是因為彈簧,蓋板自動關閉的

有彈鏈時蓋板自動頂開

自動開合的彈鏈入口,有彈簧控制向下關閉,而入口蓋板邊緣是弧形的,即使夾著彈鏈也不會影響供彈

至於拉機柄也設計了蓋板,確保武器機匣沒有開口,對比上述這三項,就顯得很常規了。

自動武器,內部要盡可能保證清潔,避免異物進入,否則就有武器故障的風險,這一點對於機槍來說更是極端重要!自動武器上設計蓋板,關閉時仿製異物進入,這是每個正常的設計師都能做到的;比較優秀的設計師,能夠做到上膛或射擊動作時,蓋板自動打開,確保緊急時可以迅速反應,不延誤戰機……

而“槍王”卡拉什尼科夫做到的是:我這機槍的蓋板,射擊時會自動開,平時還會自動關!不僅給士兵們提供最大的便利,武器本身還有一定的“自我保護”能力,防止因為射手疏忽或傷亡忘記關上蓋板,導致武器在之後的使用中發生故障。

而方便士兵操作的部分,還不止於上面提出的那些。

複進簧導杆是個曲臂結構,方便分解

槍機框與活塞組件也是個曲臂結構,同樣方便分解武器

河馬是個機槍迷,而且特別特別喜歡PKM,所以當年河馬發現PKM在使用細節上考慮如此周到之時,當真是讚歎出聲。之前和大家扯過soldier-proof和soldir-friendly的概念,防止士兵弄壞,又方便士兵操作,原本是倆概念,還常常發生衝突,在PKM上是有機統一的!還能說什麽?只能說666了。

至於PK系列機槍,名字是Пулемёт Калашникова,那麽必然有極度卡拉什尼科夫的地方。

活塞、槍機框與槍機頭,下方是AK,上方是PKM(南斯拉夫仿製的M84),當然彈鏈機槍導氣管基本都是在槍管下方的,畢竟要彈鏈供彈,AK活塞在槍管上方,下方有彈匣

上面是PKM槍機,當然AK是有擊錘的,PKM是開膛待擊,有個槍機不到位保險(防止槍機向前推彈尚未閉鎖時膛外擊發彈藥)

左邊是PKM槍機,可以說PKM就是個為了打更大的子彈7.62×54mmR,筋肉強化版的AK

“槍王”卡拉什尼科夫因突擊步槍AK而享譽世界,而他與他的團隊完全展現自身驚豔才華與超凡智慧的武器,則是PK(系列)。

PKM甚至有個類似AK的屁股!(機匣蓋鎖扣)

武器,都是各種性能之間的平衡與妥協,還有個重大外部因素則是成本。而通用機槍,因為其通用使命,可以說是輕武器裡最難平衡的了。

通用機槍一定要輕,因為要單人操作,能當輕機槍;

通用機槍一定要重,否則使用全威力彈,會導致後坐力會過大,難以控制,在提供持續火力這種高強度工作條件下不夠耐用;

通用機槍要有較長的槍管,確保三腳架的重機槍狀態下,可以提供遠距離較為精確的火力支援;

通用機槍要有較短的槍管,否則導致攜行性能差,當不好輕機槍;

通用機槍最好貴點,用些好材料,畢竟持續火力壓製這種任務是槍械裡的髒活累活了,不靠譜不耐久能行嗎?

通用機槍不能太貴,不能用什麽了不起的材料,否則無法大量生產;

通用機槍射速一定要快,因為這樣能確保壓製效果;

通用機槍射速一定要慢,畢竟氣冷槍管發熱還是很嚴重的,而彈藥也理應要節約,確保射手可以有效控制武器,不喪失態勢感知能力。

為什麽河馬敢放言說PKM是世界上最好的通用機槍,就是——平衡妥協的非常之妙。PKM不輕不重,槍管適中,造價低廉生產簡便又非常耐用,射速也很穩當,即使沒有那位強如人肉“自瞄+無後坐力”外掛的俄軍教官Александр Петров那麽鬼畜般的強大,一般士兵也能較好發揮PKM的性能。

這個世界上,大部分國家軍隊手中步槍,都是以半自動射擊為主,必要時才進行全自動射擊的。西方軍界更是將蘇/俄式更偏好全自動射擊的模式,蔑稱為“Russian Shit”。

即使是Александр Петров的一位女學員,身高164cm,體重52kg,這AK全自動射擊技術,比起某位遊戲主播的“滑鼠壓槍”,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而實際上,俄式全自動射擊已經獨成一派(對,和其他正常人類國家相比獨成一派),一旦掌握這種奧義,半自動射擊只會是更容易。像是Александр Петров甚至他的學生,都能和大家談笑風生:“Nyet, we don't feel any muzzle climb in Russia.”

終於,要說我們的80式了。

先說句,機槍雖然開膛待機,但是因為重型槍管,所以是很準的。但是機槍的戰術使命不是單發精確射擊,畢竟彈鏈機槍又不是狙擊步槍。所以有個人認為的三點“更重要”不能不提,這只是重要的相對比較,不是說哪一方面就可以忽略了。

首發瞄準後,大部分持續射擊中“看彈著點”比“看瞄準”更重要;

機槍“在射”比“射中”更重要;

“拆東西”比“拆人”更重要。

需要注意一點,雖然讀者們心心念念想著中型機槍下到步兵班,但是我國與80式同期相關技術文獻上,都是說仿製的是ПКМС——重機槍型。我們的步兵戰術追求的快,對武器的輕便程度要求極高,所以才會有67式雖是通用機槍,但輕機槍狀態罕見的情況;因此即使80式大規模列裝,還是可能更多以重機槍狀態示人。

這篇文章,某種意義上算是養雞所寫仿製米格-17PF的殲-5甲文章的奇特後續。仿製,說簡單了就是“抄”,說詳細了卻有巨大的不同!

慎之又慎和慎之又慎,那也不一樣

比如,許可證生產,就是一種仿製,這種情況下,原產國(蘇聯方面)是提供技術支持的,所以我軍5字頭型號的那些機槍,總體來說生產製造都較為順利。

67式折騰了15年終於折騰明白,說明了一點,通用機槍難造。而我們在PKM問世10年之後的1979年,終於從越南戰場上繳獲了PKMS,軍工部門很快就認識到這種“全球最強通用機槍”的優越性,著手仿製。

這種仿製,是另一種仿製——測繪仿製

測繪仿製說的好像簡單,了解各個零件尺度數據如何,我們按照測繪所得圖紙,生產製造一套出來,拚起來試試好不好用……

實際上,就算知道了零組件的尺度數據,只是知其然而已,距離知其所以然差的還非常遠。按照尺度數據生產出來的零件可以在外觀上與原型零件幾乎無法辨別,但是許多極為微末之處的細節,原型生產方使用了某種特定工序,是沒辦法了解的。

“文革”期間的56-1衝鋒槍

AK-47到AKM能折騰12年,我們的56衝即使有蘇聯技術支持也在同樣問題上歷經艱辛,67式到67-2式折騰了15年。這些武器原理變了麽?沒有,就是這些小地方折騰來折騰去,反覆調節整飭。我們坐在螢幕前拿著鍵盤,當然可以大言不慚地說不就是什麽什麽什麽……讓我想起了某著名主持人說航空發動機不過如此之言論。

關於80式仿製成功,部隊試用表達的觀點態度,網絡上到處都是。姑且,讓河馬這個熱愛PKM,熱愛80通機的家夥,說點網上比較少的,和請教大佬和相關方面的所知所得吧。

這是PKM的機匣蓋,整個機匣蓋是一體衝壓成型的

這是我們80式通機的機匣蓋,80通機上諸多特點表明,我們仿製的真的是PKM而非PK,後半段是衝壓的,前半段卻是機加工的,中間有4個鉚釘連接

南斯拉夫(又是一個和蘇聯關係不太好的東方系國家)仿製PKM,而且諸多特點確定M84是仿製PKM,然而也是這種半截機匣蓋衝壓,半截是機加工,中間是鉚接

從毛子那弄來的,比較精準的PK通機3D建模放大,就是這種兩段式機匣蓋,中間4個鉚釘連接

原因,很簡單,機匣蓋的形狀非常複雜。我們沒有準確的衝壓模具(去找蘇聯要又很麻煩),從M84的情況來看,南斯拉夫應該也沒有,所以我們只好退回去用現代化改進之前PK的機匣蓋模式。

沒有準確的衝壓模具,就沒有蘇聯那種一衝一個(誇張說法),又準又好的豪快,被迫得用更貴、生產更慢的機加工零件然後鉚接起來了

也許有人說,不就是個機匣蓋麽?機加工怎麽了,機加工是從一個整體上摳掉不需要的金屬材料,也是有優勢的。

恰好,河馬請教了有80通機使用經歷的老兵那裡,了解到80式具體的使用體驗,比網絡上資訊要更加細致一些。

我們的機匣蓋和下面的受彈器座,在經過一段時間使用之後,較容易發生變形,變形的結果是機匣蓋開合(裝彈及維護的重要步驟)變得吃力,甚至有卡住彈鏈的情況——彈鏈入口有個防塵蓋呢,機匣蓋和受彈器座保持應有維度就很重要了。

圖為受彈器座,它和機匣蓋組成彈鏈入口,如果這倆好不了的話,那整個機槍就好不了了

系列文章非常強調的一點,就是彈鏈機槍的供彈過程,是一個非常暴力的過程。裝滿彈藥的沉重彈鏈,隨著機槍射擊振動和供彈動作蹦蹦跳跳。前文說過衝壓件的特點是薄、勻、輕、強,要是機匣蓋是衝壓的,本身就耐用很多。

而從我國80通機機匣蓋和受彈器座作為機加工件卻出現變形的情況——我並不懂機加工,但是見過世界輕武器發展史上別的武器有這樣的問題,姑且靠本本主義經驗盲目分析一下。

這表情包挺準的,通宵肝文眼睛睜不開了手裡正夾著煙

依然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們並不清楚蘇聯原生產方用的是什麽材料。如果我們用比較硬的材料來機加工,會更貴,耗時更長,用比較軟的材料加工是快了是便宜了,就容易在使用中出現問題。而原蘇聯,素來極度追求武器的生產性,但是他們的快速生產並不是以偷工減料為代價的,原蘇聯發達的冶金與材料學技術,讓他們有條件、有資本在輕武器上用一些摻入獨特稀有金屬的合金。

說到這裡,還是要提醒一下大家,我國軍工部門,及其產品的主要用戶人民軍隊,對成本的態度,從來都是能低則低。如果可以搞定了正確的衝壓模具,機匣蓋成本肯定會降下來,為什麽被迫用機加工這種更貴的加工方式?迫不得已了,衝壓模具搞不定啊,沒有別的辦法了!

其中的無奈,是很強很強的啊。

如今那麽多年過去了,80式的衝壓問題解決了麽?

2008年,用於出口的CS/LM4型通用機槍,改為7.62×51mmNATO彈,瞄準市場是倒向西方的原蘇東國家,機匣蓋,還是這樣

PKM,是河馬心目中,全世界最好的通用機槍。我們測繪仿製雖然“抄”的不算明白,但是老卡拉什尼科夫及其團隊賦予PKM極為優秀的基因,仍然讓我們測繪仿製生產製造出來的機槍是相當不錯的。

只是恰好同一時間節點,67-2式重機槍這個國產的同口徑同定位機槍磕磕絆絆把路走通了。已有生產線能製造的通用機槍;和需要新設生產線、與已有機槍相比性能不是得到質的提升的新機槍,如何取捨,已經不言自明了。如果說我們抄明白了PKM,那麽各項性能明確優於67-2式的通用機槍,可能會有不同的命運,但是歷史不容許如果。

南疆戰鬥中的67式

還有一點,就是面對7.62×54mmR這種生命力堪稱冥頑的彈藥——毛子是從沙俄時代就想換掉了;我們在80式與67-2選擇的時候,也正想這凸緣彈藥太老太落後了,我們得換掉!都要換彈藥了,何必折騰一款用老彈藥的新槍呢?這道理是很科學的對吧。

然而54R這彈藥的生命力不科學啊!

突擊肝文到這裡,河馬是快要突擊不動了。河馬之前和大家說對待中口徑機槍不要那麽熱衷,是基於我軍步兵戰術裡中口徑機槍定位偏向重機槍,和彈鏈真的很麻煩。

至於說我自己,我敢說在座的諸位,都沒有我喜歡PKM喜歡的那麽深,無論是讀大學的時候中二地去寫小說,亦或是為大家呈現此文,作為一個愛好者投入的精力和時間,都是一般人無法比擬的——80式沒被選中是不是可惜?挺可惜的;但是這個選擇過程,是不是大家一提通機就開始嘩啦啦堆砌貶義詞糊臉?並不是!

單兵護甲,越來越變態了

我很慶幸,到這個時候才開始說80式,因為塵埃快要落定了,蓋棺也好定論了。現有的中口徑機槍無法擊穿逐漸普及的NIJ IV級甚至更強的單兵護甲(除非使用鎢芯穿甲彈,但是有效距離也被限制到200米級——這一數據源自美軍的研究)。

除了比小口徑機槍打得更遠、壓製威懾更強以外,中型機槍/通用機槍還有一個大家往往忽視的重要作用,破壞掩體效率更高,這個作用與彈藥威力相比是同等重要的。

這也是為什麽我國有限的80式通用機槍,都交給海軍陸戰隊和空降兵,並且以輕機槍心態為主的原因——特定的預設戰場環境,更好的單兵素質,和比常規部隊更需要火力。

上一篇的圖,再用一次,雖然這張圖的畫風實在有點白洋澱,但85式衝鋒槍+85式狙擊步槍+80通機的“非主流”組合還是讓人印象深刻

好了,這是系列文章的倒數第二篇。這篇雖然寫的很盡興,但是實在太耗神了,於是開心地決定了——像是系列開始先寫兩篇序那樣,最後一篇則是跋。

畢竟88通機,在本身產量很有限的情況下,相關資料也是不易觸及,我實在是了解不足。然後探(tu)討(cao)一下我軍曾經出現的“小口徑包打一切”迷信;再提醒大家看看之前那篇突兀出現的文章,最後作個簡單展望吧。

要想練就GTW功夫,那得有雙好眼睛;

電腦手機玩時間長了,眼睛難免不舒服;

一副接觸空氣就能自動發熱加濕的眼罩,讓您在小憩時加倍舒爽!

感謝新老朋友鼎力支持,我們會再接再厲,希望您的打賞變本加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