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達到教學目的不擇手段?芬蘭教育就在利用科學這麽去做

一張芬蘭課表引發了我們的課堂風暴,也讓我的內心反覆翻湧著某種內疚感——如果知道世界上有如此功利得直達目標的教育,而我不讓女兒得到,我是一個合格的母親嗎?

讀懂中國研學營系列,是童書媽媽兒童寫作的“頂配”項目。為什麽叫頂配?因為這個項目裡面,我們會把目前兒童寫作的所有方法——感官寫作的、人物寫作的、商業寫作的、閱讀課的內容都融入其中,讓孩子們在九天營期裡面,學會寫一座城市——感知城市的圖景、城市的味道,觀察、採訪和寫作代表這座城市的人,思考並寫作城市背後的發展規律。

這還不夠,我深知芬蘭現象教學在營地項目上會大放異彩。所以,我還邀請了芬蘭教育專家來跟我們聯合設計營地——現象教學第一人洛卡教授擔任顧問,她的得意弟子——理論與實踐經驗同樣豐富的erika博士和sari老師專門來給中方帶隊老師進行實戰培訓:如何用現象式教學設計一個九天的兒童寫作營。

一張掀起課堂風暴的小學課表

在這次培訓中,erika博士展示了一張芬蘭小學生的課程表,這張課表讓我們這些專注於學習如何設計寫作營的學員們忘記了自己來上課的目的,紛紛吐槽議論反思,甚至慷慨激昂地要乾點什麽。

天哪,這是一張什麽樣的課程表啊!它看上去如此簡簡單單,樸樸素素,卻讓我們思緒萬千。

我們從這張課程表上發現了這些讓我們驚訝得不相信眼睛的事實:

1.一周一共20節課,平均每天4節課。

你會不會覺得這些芬蘭小孩主要時間根本是在玩,然後抽空去上個學?

2.多的時候有每天五節課,少的時候只有三節課;

我們的孩子好像只有過年過節才有這樣的待遇。芬蘭小朋友簡直是天天在過節,起碼每周過一次節。

3.上午11:00就吃午餐了。

我女兒說,我每天早晨那麽早起來沒有什麽胃口,被家長和自己的理智逼著,吃也只能吃那麽多!我11點已經餓得咕咕叫,根本沒有心思聽課,坐在凳子上晃來晃去盼望吃飯——為什麽我不想吃飯的時候偏要我吃飯,我想吃飯的時候還吃不著啊!

“芬蘭小學生11點就能吃上飯,簡直是順應民心啊!”女兒感歎說,“他們肯定身體也比我們健康!不會得胃病。也不容易焦慮和不耐煩。因為他們11點就能吃午飯。”

4.最早的放學時間是中午12:00,最晚的放學時間是13:45。

天哪,這不剛剛才過中午嗎?就放學了?!這樣想來,應該全世界99%恐懼上學的小孩都會被治愈吧?!

5.周一和周四上午沒有第一節課,也就是到了9點半才開始上課。

我們猜,周一不上第一節課,是為了對付“星期一綜合症”,周末剛剛玩得開開心心,覺得幸福在人間,到了周一早晨要上班上學,都很恨起床鬧鈴響啊!狀態這麽差,學習效果肯定不好,還不如第一節課不上算了——所以芬蘭小朋友就可以不上周一的第一節課了!

我們猜,周四不上第一節課,是為了對付星期三綜合症——星期三是個什麽日子呢,過了這一天,一個星期就走了一半了,也有點累了,勉強上也效果不佳,需要調劑一下再上路——所以芬蘭小朋友就可以不上周四的第一節課了!

我女兒在六歲剛上小學的時候問我:“為什麽是上五天學休息兩天,為什麽不是休息五天上兩天呢?”,我回答她:“你想得太美了。”

11歲的她不會問這樣的問題了,她說:“這芬蘭小孩真是想得美啊!但是人家想得美,還居然能得到美!”

6.周五吃了午飯就放學了,下午沒有課。

你是不是周五的時候都盼著過周末,周五下午幾乎沒有心思在上班,只是在辦公室殺時間?既然如此,何不直接了當放孩子出去?於是周五下午就沒有課。

我女兒聽了兩眼發亮,說:這又是心裡想什麽就有什麽!簡直是心想事成啊!

7.副科比主科多。

一周的課程中,我們心目中的主科——芬蘭語(相當於我們的語文)3節,數學4節,英語2節,加起來一共9節;副科——手工2節、體育2節、科學2節,藝術2節,音樂、閱讀和宗教各1節,加起來一共11節。

本來在學校的課程時間就只有中國小孩的一半了,副科比主科還多2節。我們都想問芬蘭小朋友真的是去上學不是去玩嗎?他們上的是小學還是幼稚園?他們學到東西了嗎?

芬蘭人之所以安排這麽多藝術、手工、音樂、體育等等副科,是因為科學研究發現:身體運動、跳舞、藝術、音樂、接觸大自然對大腦有好處。

在培訓工作坊裡,老師告訴我們,人腦是一種“超級塑料”,可以隨便塑造。

根據芬蘭的研究,藝術和音樂對大腦有好處。體育鍛煉是發展大腦的最好方法之一!研究表明,休息時的體力活動能提高兒童的認知能力。兒童在開放的環境裡面、大自然中間,大腦的神經元能建立新的連接。

既然如此,孩子們就應該有很多體育課、音樂課、藝術課和手工課,還應該經常去教室外面玩,去大自然中玩。

我們在課間的時候,芬蘭老師把我們從凳子上拎起來,要我們去空間的其他地方走一走,反正不要再坐著了——因為對大腦不好!

“媽媽,你覺得中國人會相信這個研究嗎?會去做嗎?”丸子問我。

8.這不是一年級課表,也不是學前班課表,這是四年級課表

讓我們驚訝的是,這樣課程量的課表,不是小學一年級,也不是學前班的,而是芬蘭四年級小學生的課程表。

學員薇薇的孩子一年級,在上海讀小學,她站起來悲憤地說:“芬蘭四年級學生的課表,比上海一年級的孩子輕鬆一倍!”

我當時在心裡悲憤地想:雖然上海跟芬蘭一樣在PISA測試中名列前茅,但是我們付出的太不一樣了。我不知道為什麽要把我們的小孩弄得那麽又苦又累 ,把家長弄得焦慮不堪,拚盡全力跟人家輕輕鬆松得到的是同樣的結果——而且我們還要一個年級接一個年級,一代接一代這樣進行下去。

中國人真的聰明嗎?我覺得未必。

9.這不是一個小眾課表,而是一個大眾課表

這不是一個小眾學校的課表,不是一個所謂的實驗點的課表,而是遍布芬蘭全國的大多數學校大多數學生的課表。北極圈裡面的鄉村小學用這份課表,赫爾辛基大都會也是用這樣的課表。也就是說,這份課表的有效性是經過了大眾考驗的。

10.這不是一個先鋒課表,而是一個傳統課表

這不是一個實驗型、先鋒型的所謂新教育課表,這也不是近幾年才有的課程表,也不是過去有現在已經淘汰的課程表,而是已經運行40余年,一直這麽用著的課程表。也就是說,這份課表的有效性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

芬蘭教育無所不用其極簡直太功利了

研究發現:運動過程中,大腦中會產生血清素,血清素可以控制壞情緒、衝動以及攻擊行為。抗抑鬱藥物氟西汀的主要成分就是血清素。

運動過程中,大腦還會產生多巴胺,這種腦內分泌物傳遞興奮及開心的資訊,德國研究人員稱,多巴胺有助於提高記憶力,有助於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

甚至,在運動的過程中會產生新生的神經元,這些新生的神經元是完全的幹細胞,只要經過刺激(學習等認知的刺激)經過28天就會發育成神經細胞加入到神經網絡中,科學證明運動過後的學習最高效。

……這樣的研究當然會讓芬蘭的教育部門重視孩子的體育課,並且建議每個小學生每天運動三小時。但是還不止此,芬蘭老師還把課堂也弄得動起來。

▲芬蘭政府建議孩子每天運動三小時。這是他們的體育課。

▲ 童書媽媽的芬蘭現象教學培訓工作坊,芬蘭老師讓我們把椅子放在桌子上,站著聽課。

在我們的培訓課堂上,芬蘭老師讓我們把椅子放在桌上,這樣我們就可以站著上課了,而不是一動不動坐著。

我們有一個上午一直在講The Engaging Learning model (投入學習模型),純理論,老師在PPT中間安插了一些紅色背景的PPT,告訴我們,每當紅色背景出現的時候,我們就要換一個座位,要走動起來。

事實上,我們的確因為站起來,走動走動,覺得那高深的理論模型理解起來沒有那麽難了,大腦好像好用了很多。

這是芬蘭老師給中國學生上的一堂數學示範課,老師出一個題目,比如2+2等於幾,孩子們回答“4”不能用嘴巴說,要蹦四下。據說老師“壞”的時候會出一個答案是99的題目,孩子們哪裡在上數學課,簡直在上體育課。

大一點的孩子,在學習論說文寫作的時候,老師會把幾個觀點做成圓貼貼在牆上,學生拿一個網球,讚成什麽觀點就砸向哪個圓貼,然後說出自己的理由。

對於我這個每天都在設計課程的人來說,我知道這個動起來的環節意味著什麽,意味著我們班每個孩子都會願意來玩這個遊戲,並且說出自己的觀點,而且形成很友好的討論氛圍。這個動作會明顯降低這幾個情況出現的概率:孩子逃避思考、孩子懶得思考、孩子害怕當眾發言、孩子之間互相攻擊。

▲童書媽媽兒童寫作的廣州課堂把茶歇休息時間拉長了一些,並發動孩子們動起來。大米老師發現,孩子們在之後的課堂上專注了很多,這次課孩子寫的文章比以前更有深度。他們變得更加安靜、更加耐心,更加願意去做思想的體操。

第一個步驟是要抓住學生的興趣,抓住學生興趣的方法包括但不限於:讓學生自己做選擇;通過問問題讓孩子思考;給孩子看跟主題相關的短片或者故事;走出教室,去城市當中,去大自然當中去自由探索。

……

▲ 如何激活學生?讓學生願意學,喜歡學?

▲ 如何讓學生在團隊中學習和工作,不同類型的學生都能發揮所長,不受排擠?讓孩子們自己把自己的感覺說出來。

如何確保讓學生們學得更多,感覺更好?

我們這幾天學習了整個投入學習的模型,大約有50個大大小小的環節循環相扣,使孩子們更加有效的學習。

在學習過程當中,突然有個念頭湧進我的腦袋:芬蘭的教育其實是非常功利的,為了學習有成效他們無所不用其極。

學生感覺好,心情好,才能學得好,那就讓你感受好,所以周一周四9點半才上課,周五只上半天學;

學生運動會使大腦更好工作,那就讓學生每天運動三小時;

新鮮空氣和大自然讓學生學得更好,那就到大自然中去;

學生不喜歡考試,所以就沒有考試,是的,從小學到中學12年學習都沒有考試;

老師不喜歡被考核被比較,那就不考核老師,讓老師因為深受信任而愉快賣力地工作;

真實地研究一個現象,解決一個問題,會學得更好更多,那就用現象教學法

……

你看,是不是為了達到目的簡直不擇手段?

芬蘭教育願意

相信科學,相信常識,踐行常識

每次寫某個教育好,尤其是國外的時候,總會有人留言,這是外國,他們人少,他們福利制度好,我們中國窮,人多,所以我們做不到,這些都沒有辦法落地!

我以往會選擇讓讀者自己去思考自己去領悟,我看見評論區經常會有一波又一波的討論,但是,我也知道,每個人隻喜歡證明自己答案的發言,每個人都只會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

中國人再多,再窮,一個星期少上點課不需要錢吧,也不是人口變少了才能實現少上課吧?

中國人再多,再窮,星期一星期四晚一小時上課花錢嗎?

中國人再多,再窮,一個星期多幾節體育課藝術課音樂課需要錢嗎?需要人少才能做嗎?

中國人再多,再窮,上課的時候讓孩子每隔10分鐘移動一次座位,做得到嗎?站著上課,做得到嗎?播放一些吸引孩子興趣的短影片,跟錢相關嗎?用提問的方式代替一部分講解,可行嗎?用遊戲的方式測試孩子的掌握,可行嗎?

……

我對著投入學習模型,檢查了裡面提及的近50個做法,發現這些做法幾乎都跟人口多不多、錢多不多沒有關係,隻跟我們是否相信這些教育真正有效有關係。

芬蘭教育之所以成功,無非是他們真正看重科學,看重常識,並且真的簡單相信科學,相信常識而已。

而簡單相信的後果是:他們的孩子快樂而有效地學習,擁有一個感覺良好的童年,一個充滿幸福的人生。

孩子,我們為了教育要移民嗎?

我的女兒丸子11歲,六年級了,再遲鈍的父母,都要考慮她去哪裡上中學了。

在這三天的培訓過程,我的心時常被湧起來的內疚感折磨,既然知道教育本來應該是這個樣子,我為什麽要讓她每天在學校裡面一動不動坐那麽久?為什麽要讓她做那麽多作業?為什麽要讓她在昏昏欲睡的課堂講解中,無休息的目標測試題大卷小卷中,度過她的青少年?如此浪費她的時間?

我很鄭重地跟丸子談話了,說到那張掀起我們課堂風暴的課表(她也變得激動萬分),說到三天培訓課程裡面的教育模型,說到芬蘭教育的無所不用其極,她從嘲笑媽媽“想得美”,到眼饞得蠢蠢欲動。

“我們搬到芬蘭去嗎?”“童書媽媽怎麽辦?”“萬有幸福空間怎麽辦?”“媽媽,你如果不能離開中國,我也不想離開。”

丸子自己一長串地說。

最後她說:“媽媽,你應該辦一所這樣無所不用其極的功利的中學!”

我說:“等媽媽辦起來,你已經該讀大學了。”

“媽媽,我可以來當你的助教,通過教來學習,那是最有效的學習,不是嗎?”

最後,她離開椅子去抱貓,說了一句:“你好好地帶好你的「讀懂義烏營」吧,你可以把你的所有想法都放進去!”

是的,孩子,媽媽應該做自己相信的事情,從能做的地方去做,而且沒有借口,馬上去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