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藥中的茯苓能治療什麼病症?

白茯苓

茯苓這味葯最主要的一個作用就是「利水滲濕」,使停留在體內的水濕從尿道排泄,所以經常會用於治療「水濕不化成痰」和「小便不通」等癥狀,還因為可以「健脾祛濕」,所以也會用於「脾虛氣弱」等癥狀,也是臨床上常會使用到的藥材,它在《藥性四百味》中的總結為,「茯苓味淡,滲濕利竅,白化痰涎,疏通水道」,茯苓味甘淡,性平,主要有「利水除濕」,「寧心安神」,「益脾止瀉」的作用。

而「茯苓」中的分類也是很多的,所以先說一說這些分類,我們一般常說到的「茯苓」指的就是「白茯苓」;而顏色淡紅的便是「赤茯苓」,更偏重於「清熱利濕」;環繞松根而生者,便是「茯神」,更偏重於「寧心安神」這個作用;「茯神」中的松根部分稱為「茯神木」,用於「舒筋止攣」;「茯苓」外邊的皮層部分為「茯苓皮」,偏重於「利水消腫」。說到「茯神木」,它可以治療「心攣痛」,「神驚」,「健忘」,還可以「平肝熄風」,比如在治療「心絞痛」之時,在辯證藥材中加入一味「茯神木」,會有「止痛」的效果。

茯苓因為「淡滲利濕」,所以能「利尿消水」,不管五臟六腑身體各部出現了「水濕停留」的證候,都是可以使用「茯苓」來治療的。如「脾虛濕停」引起的全身浮腫,可以使用「茯苓」配伍黨參,白朮,半夏,陳皮,豬苓,澤瀉,桑皮,冬瓜皮等藥材來治療;胃和胸部有停痰宿水而導致的「滿悶不食」可以用「茯苓」配伍黨參,白朮,枳實,橘皮,生薑等來治療;我們所說的「懸飲」可以用它來配伍瓜蔞,川椒目,桑皮,蘇子,葶藶子,橘紅,桂枝,豬苓,澤瀉,白蒺藜等來治療。

茯苓味甘益脾,可以通過幫助「脾」來運化水濕而達到「健脾」的效果,如「脾虛濕盛」導致的「水泄」,可以用它來和黨參,白朮,豬苓,澤瀉,藿香,車前子,芡實,伏龍肝等藥材配伍治療;還有便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參,術,茯苓,甘草」來治療「脾虛氣弱」等證候。現代醫學研究,用桂苓術甘東加炒白芍,木香,吳茱萸,肉豆蔻等來治療「腸功能紊亂」能取得一些效果。茯苓還有「寧心安神」的作用,主要用於「心脾兩虛」,「心神不寧」,「失眠健忘」等證候,常配合當歸,白朮,柏子仁,遠志,棗仁,硃砂等同用。

而拿「茯苓」和「豬苓」來比較,「豬苓」的「利水功能」比「茯苓」強得多,但是並沒有「補益」的功效,多用於去邪,而不用於扶正;而「茯苓」淡滲利濕,寧心益脾,還兼顧有「補益」的作用,無論是「去邪」還是「扶正」都可以使用,但大多還是使用於「補益之劑」。需要注意的便是「陰虛」,「津液枯乏」的人群要慎用。

最後感謝大家閱讀,如果有感興趣的小夥盤可以點贊關注分享一下,我基本上每天都會更新兩篇文章,與大家共同進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