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Vlog也許是個偽風口,但這不重要

獵雲網注:對於資本市場來說,Vlog可能並不是什麽香餑餑。Vlog注重個人化和創造性的內容,意味著很難進行規模化量產。Vlog本質上也是一種粉絲經濟,粉絲關注他是喜歡他生活裡的東西,好的地方是帶貨能力可能很強,但它同樣也很難規模化。未來Vlog商業化可能存在兩個方向:一是培育超級博主,像明星一樣能夠擁有全民關注度,二是成立MCN,規模化的產出避免某個博主“失寵”的風險。文章來源:新浪科技(ID:techsina),作者:一笑。

Vlog似乎突然火了起來,科技公司也對這種新的傳播形式充滿了興趣。

井越的Vlog內容都很尋常。介紹他桌上的物品:一杯咖啡、剩下的午餐、樂高積木、一株死了的植物。但就是這種對日常生活的記錄,給他帶來了上百萬的觀眾,他也成為中國最火的Vlogger(視頻部落格的博主)之一。

部分原因是因為井越沒有多少真正的競爭者。Vlog是“視頻部落格”的英文簡稱,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美國,2009年被收錄進韋氏大詞典。Vlog這一視頻形式興起於國外Youtube、Facebook等平台。隨著中國直播和視頻平台的興起,Vlog在中國終於被發掘。

儘管國外的Vlog市場已經十分成熟,但在中國Vlog仍然是一個新鮮的概念。你甚至可以在不少的Vlog視頻中看到這樣的彈幕:“誰能告訴我Vlog是什麽?”

當我們談論Vlog時我們在談論什麽

簡單的說,Vlog一種個人創作的視頻類型,特徵是有人對著鏡頭說話。一位豆瓣網友說:如果你在B站搜索Vlog,看到的內容十有八九是有人拍自己早餐吃牛油果優酪乳拌麥片。

儘管這話多少有些調侃的意思,但也的確代表了當下年輕人對Vlog的一種直觀感受。

Vlog多為記錄作者的個人生活日常,主題非常廣泛,可以是參加活動的記錄,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瑣事的集合。

去年下半年,Vlog在中國開始越來越頻繁的出現。科技公司、內容創作者、名人、數位設備廠商,似乎都發現這可能是下一個重要的社交媒體形式。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出Vlog一詞在2018年末到2019年初這段時間熱度呈現指數型增長。

2019年2月開始達到了一個全新的增長高度,雖然Vlog視頻與短視頻及直播平台的熱度相差還甚遠,但其所呈現的內容質量與其在特定群體的受歡迎程度不容忽視,

2018年9月,微博發出了Vlog召集令,用戶在過去的30天內,發布的Vlog數量只要在4條以上,便可申請成為微博認證的Vlog博主。B站也於2018年11月推出了30天Vlog的挑戰活動,UP主們需要在30天內完成至少4支原創Vlog視頻,即可獲得平台獎勵。

VUE這類視頻拍攝和剪輯工具App,也開始向Vlog社區轉型。騰訊也收購了另一個視頻剪輯工具貓餅。

也正是在這段時間內,幾家頭部平台已經把Vlog推上了炙手可熱的位置,已經成為一個新的流量池。

Vlog界“開山鼻祖”Casey Neistat

提到Vlog,繞不開的一個人是Casey Neistat,比起 HBO電視劇導演這一角色,他在更知名的身份是Vlog博主。

Vlog的起源無從考究,但是Casey Neistat絕對是讓Vlog正式走入大眾視野的功臣。最早因為iPod電池壞了,蘋果公司以超過一年為理由不給維修,後來一氣之下Casey把跟蘋果的投訴視頻上傳到網上,獲得百萬級點讚,從此走上Vlog之路。

Casey Neistat的Vlog拍什麽?簡單來說,他提供了一種陽光的生活方式,融入一座城市的生活方式(紐約)。規律的晨跑、電動滑板去工作室、延時攝影記錄城市的變化、和妻子獨立帶孩子(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偶爾與家人郊遊、城市騎行、改裝製作、開箱測評等等。

個性和故事性同樣突出,是Casey Neistat Vlog的最大特點。Casey以勤奮著稱,每天一部vlog,一年365天。他的內容和剪輯技巧也成為目前不少國內Vlogger的標杆和模仿對象。

第一批Vlogger已經火了,然後呢?

隨著越來越多的科技巨頭涉足Vlog領域。為數不多的早期Vlog博主也感受到了熱度。和許多國內早期的Vlog一樣,王曉光(@cbvivi)也深受Youtube 知名Vlog博主 Casey Neistat的影響。他研究了Neistat高質量的拍攝和快節奏的剪輯風格,還直接使用Neistat推薦的背景音樂。早在2016年6月,王曉光就上傳了他的第一個Vlog。

網紅、美妝博主和娛樂明星也開始用Vlog來記錄他們的生活。比如歐陽娜娜,可能很多人已經忘了她的身份其實是演員,憑借Vlog,歐陽娜娜獲得了大量的人氣,甚至有人開玩笑說,Vlog讓人們忘了她爛到令人尷尬的演技。

對於素人Vlogger來說,又是另一個故事了。最常見的Vlog是對日常生活的記錄,但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都是日複一日的重複,很難持續產出有趣的vlog。對於長相普通、工作普通、生活普通的普通人來說,拍出好的Vlog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Vlog的熱度,帶火了竹子、飛豬、井越等一批Vlogger,但依靠Vlog走紅並不容易。井越曾經開過一個玩笑,“目前國內三個頂尖的Vlogger分別是王曉光,飛豬和井越,過了半年我們發現還是只有飛豬,王曉光和井越。”頭部Vlogger仍然還是這一批人。

高門檻背後,Vlogger摸著石頭過河

這個現象背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Vlog的內容門檻更高。井越本身曾經是脫口秀編劇,flypig是多年的媒體/自媒體人,他們的內容製作方式和手段,都給這個領域建立起了讓人望而卻步的門檻。

從Vlog這種媒體形式本身來看,相比起“懶人模式”的短視頻,以數分鐘計的Vlog,好的Vlog有故事性,要記錄一個連貫完整的事件,可以理解為非虛構類視頻。這就比抖音、快手這些工具性產品有更高的門檻。

一方面,Vlog的內在敘事習慣,必須包含強烈主觀表達意願,博主要大膽露臉出鏡或獻聲,展現自我生活態度、價值觀和審美取向等;

另一方面,Vlog需要一點“編導意識”,整合了多個積攢得到素材,再加上字幕、音樂等其他元素,展現給觀眾完整的視頻敘事。

人人都可以拍Vlog,但賺錢還是一個問題

對於中國Vlogger的另一個現實問題是,那就是你很難只靠做Vlog養活自己。在中國,Vlog的商業化從2018年才開始,Vlogger們都還在摸著石頭過河。

國外Vlog的背後,是以Youtube為代表的成熟的商業變現模式。Youtube始終將充實UGC內容作為平台的發力方向,為此平台也制定了一系列措施,鼓勵用戶創造出源源不斷、製作精良的視頻內容。例如,當一個Vlogger的頻道達到一定規模,Youtube便會為其開通廣告增值服務,據估算,當Youtuber的訂閱量達到十萬級別及以上,基本的生活就能夠得到保障。除了平台分成還有產品推廣、賣周邊等等。

目前國內一些Vlogger也已經開始進行變現,創作的主題廣告、探店、看展覽…體驗式植入、產品測評等等。平台也會對有流量的Vlog進行現金激勵,但即使最火的Vlogger,也沒法依賴單一平台生存,還是因為這東西沒那麽賺錢。

井越曾經舉過一個例子:網紅公司的人看Vlog這麽火,所以讓旗下很多網紅開始做Vlog,但發展都很慢,做來做去還是那些本職的視頻賺錢。

和商業模式成熟的直播不一樣,國內全職的Vlogger屈指可數。此外,廣告商、機構和平台都湧向為數不多的頭部Vlogger,留給新人的空間非常少,新晉Vlogger難以在平台扶持中分一杯羹。

一時狂熱?未來風口?

高門檻、變現手段的缺失,都讓Vlog的發展難以更上一層樓。Vlog究竟是一時狂熱,還是未來風口?

風口的說法最初來自創投圈,但對於資本市場來說,Vlog可能並不是什麽香餑餑。Vlog注重個人化和創造性的內容,意味著很難進行規模化量產。Vlog本質上也是一種粉絲經濟,粉絲關注他是喜歡他生活裡的東西,好的地方是帶貨能力可能很強,但它同樣也很難規模化。

未來Vlog商業化可能存在兩個方向:一是培育超級博主,像明星一樣能夠擁有全民關注度,二是成立MCN,規模化的產出避免某個博主“失寵”的風險。

目前微博上認證的Vlogger人數才不過數千,無論從數量還是粉絲量上來說,目前的Vlog普及度依然很低。

想讓讓更多人參與進來,一方面可能就需要平台想方設法在拍攝剪輯工具和內容形式上降低門檻。

另一方面,此前有媒體分析,相比較於國外從長視頻—Vlog—短視頻的發展歷程,國內直接從長視頻跳到了短視頻,迅速降低了大眾的拍攝門檻,但與國外的YouTube相比,國內缺乏用記錄個人生活的文化土壤。Vlog還需要時間去培養用戶創作和分享意願。

所以,也許我們並不會看不到Vlog行業出現和直播、短視頻一樣的巨頭搏殺。Vlog沒有大火,而且可能會一直保持半小眾的狀態。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粗製濫造、脫離真實的低俗內容批量產出的時代,Vlog作為一種記錄生活、表達自我的方式,鼓勵著更多人進行創造和挑戰。

Vlog給了我們一種新的選擇。

主要參考鏈接:

《Vlogs, Once Ignored in China, Are Suddenly in Vogue》,Yin Yijun,sixthtone.com

《平台造風口,Vlog是一場自上而下的狂歡?》,李呱心,娛樂資本論

《Vlog 入門指南:入門到放棄?不存在的》,張博文,虎嗅

《視頻部落格Vlog:等風口來》,何潤萱,界面

《下一個短視頻流行趨勢?這一次從頭了解 Vlog !》知乎Live,cbvivi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