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風口未消,巨頭扶持、“人人vlog”時代還有多遠?

文 | 周銳

今年3月21日,UP主“AresserA-Vlog”在B站上傳了一支“致青春”Vlog。“我在18歲認識了你,然後我們開始了長達8年的異地戀,2019年3月16日,我們在認識十年後終於結婚了,這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我們自己能懂。”

Vlog開場是緊張準備中的婚禮後台,新郎新娘禮服婚紗,挽著手邁向婚宴現場的那一刻,時間開始飛快倒轉,最終回到2009年11月他倆初識之時……8分半左右的Vlog,時間跨度達到10年,記錄著二人從青澀的戀人到靈魂伴侶,最終完成了一場環遊世界的婚紗拍攝,收獲善良人們的祝福的全過程。

這支Vlog在B站播放量達到307.3萬,彈幕數超過5.5萬,評論數近2萬。而更重要的是,彈幕區配合著Vlog內容齊齊送上祝福,評論區點讚數最高的評論來自另一個異地戀者,“戀愛的第1262天,異國的第390天。為你們流淚,也為我們。”該層評論得到3.3萬點讚,319條回復,所有人不約而同說鼓勵的話,“要幸福啊。”

這時,作為一個監視者,你或許才真正感受到Vlog與Vlogger們背後的意義。從2012年YouTube上出現第一條Vlog,到2015年海外Vlog大火、YouTube上出現職業Vlogger,再到2017年Vlog進入國內,出現井越、飛豬、王曉光(cbvivi)等頭部Vlogger,進而到如今B站、今日頭條、微博、騰訊、百度等巨頭紛紛入局Vlog,歐陽娜娜、林允、吳磊、王源等明星以Vlog分享生活。

公眾將Vlog劃分到國內短視頻領域中,其逐步成為新一代年輕人群記錄、觀察、體驗生活的方式,但這種模糊的認知帶著距離感,相比海外Vlog內容已經相對普及化,國內閱聽人對Vlog還保持著謹慎的態度:觀看別人的生活有什麽意思?

“AresserA-Vlog”的Vlog給出了一個可理解的答案,觀眾通過Vlog內容感知到他人生活,與Vlogger形成情感共鳴,而這些共鳴成為現實生活裡的精神支撐甚至起到了部分陪伴作用,釋放出善良、樂觀等信息,形成一個溫情的微型社區,再反哺Vlog內容。

相比即時性、碎片化的短視頻,Vlog對主題策劃、故事敘事、鏡頭剪輯有更多的要求,單純日常化的記錄未嘗不可,但是蘊含主題的內容更能引起觀眾共鳴。

這就讓一個關鍵問題提上日程,國內有多少具備內容創造能力的Vlogger,他們又生產哪些Vlog?

從明星、網紅到B站、抖音……誰在創造Vlog?

“我跟一個胸前別著GoPro去旅遊的人不一樣,我隨時要想我跟他有什麽區別,因為他們傳達的是一個客觀世界,而我要搶這個客觀世界的風頭,無論這個客觀世界有多壯麗、多精彩,我要在這個裡面脫穎出來,讓大家看到我在這個世界裡面,而不是這個世界本身。”國內頭部Vlogger之一的井越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這麽說。對於井越而言,Vlog不是單純的記錄,而是在記錄的同時創造,帶有私人化色彩的添加,自我存在有一種微妙的獨特性。

現在公眾已經能在各類社交平台上看見各類Vlog,其中最先進入公眾視野的是明星工作、休閑的日常記錄或者網紅跨界分享視頻。如歐陽娜娜與今日頭條西瓜視頻合作的12期Vlog,分享留學生活,日常點滴,Vlog點擊達到 7700萬次,在B站歐陽娜娜更新了41個Vlog,粉絲達到19.2萬,而這些Vlog成功讓歐陽娜娜本人在明星身份之外展露出少女元氣的一面,公眾好感度攀升。

2018年Vlog風口爆發,大量明星、網紅加入Vlog拍攝行列,但大多是如歐陽娜娜這類個人生活日誌式的Vlog,以個人生活、美食旅遊記錄等內容為主。實際上真正以主題策劃、內容創造完成粉絲積累並獲得公眾認知度的Vlogger與Vlog並不多,傳播效果也僅在圈層內部顯現。內容同質化與頭部Vlogger的稀缺,讓各大平台紛紛加速入局Vlog,一方面試圖在這個賽道上佔據位置,另一方面也在試圖刺激國內Vlog內容生產能力。

2018年9月微博發出“Vlog召集令”,要求30天內發布過4條以上Vlog,就有資格申請「微博Vlog博主」認證,享受相關的平台流量扶持等諸多利好政策;11月,騰訊發布yoo視頻,試圖以Vlog和Vstory兩種不同的內容形態,完成流量收割。2019年,今日頭條抖音、百度好看視頻加碼Vlog,抖音全面放開1分鐘視頻的發布權限,發起了“Vlog10億流量扶持計劃”,好看視頻則進行“Vlog蒲公英計劃”。

而B站作為國內Vlog源頭之一,也接連發起扶持計劃。從2018年11月開始,B站陸續發起了“30天Vlog挑戰”“Be A Vlogger”“理想生活Vlog 大賞”等活動。

這些扶持計劃對Vlog創作與普及起到了相當的作用。如B站上30天vlog挑戰參與用戶超過2萬,8729名UP主完成了挑戰並獲得獎勵。新人UP主“親愛的嘉倩”從2018年11月在B站進行Vlog投稿,分享自己在冰島的生活,截至目前一共發出了20個Vlog,粉絲累計達到5.3萬。數據顯示,2018年B站上Vlog投稿量比2017年增長了16倍,播放量增長了18倍。

今年5月31日,B站加碼推出了“Vlog星計劃”,將從流量扶持、現金激勵、账號認證、活動支持、深度合作和平台招商六大資源體系全力發展Vlog內容,扶持優秀 Vlog創造者。

而優質Vlogger將會獲得六大權益,包括全年500億次站內的流量曝光、每月100萬專項Vlog獎金支持、每月1億專項活動站內曝光量支持等,還在站內上線了“Vlog 領域優秀UP主”認證系統。

顯然,即便2019年各界對Vlog的看法褒貶不一,B站依舊對Vlog抱有相當的熱情,有意將其作為B站內部新型內容路徑,刺激UP主以多種形式生產出更多優質內容。更重要的是,以B站為觀察樣本,公眾或許首先會感受到Vlogger人群變化。

B站上除了歐陽娜娜、井越、王曉光等頭部Vlogger入駐,“活蹦亂跳的肥瞳”、“花花與三貓CatLive”、“寶劍嫂”、“中國boy超級大猩猩”等各區百萬粉絲UP主拍攝Vlog,各類新人UP也開始以Vlog形式記錄生活、拍攝主題視頻。

Vlogger人群在更加多元化,有粉絲基礎的明星、網紅生產Vlog依舊保持著固有的播放流量,但是新人用戶、素人也開始以Vlog進行原始積累。

B 站官方數據顯示,Vlog 領域的視頻創作者已經超過50萬人,創作者單月同比增速達到781%。今年4月為例,B站單Vlog視頻內容的站內曝光量就達到62.9億,投稿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長761%,視頻播放量同比增長484%。

此前業界有說法預測,即便Vlog比抖音、快手等短視頻拍攝有更高的門檻,但國內或許依舊會迎來一個“人人Vlog”的時代,B站日益增加的Vlog創作者和投稿量似乎正佐證著這個說法。

從YouTube到B站,Vlog能否有一百種拍攝方式?

而搞清楚是哪些人在拍攝Vlog,各大平台下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就變成了,如何滋生出更多元的Vlog內容?海外YouTube作為Vlog的發源地,滋生出大量專業Vlogger與多元Vlog內容,其背後的運轉邏輯不難理解。

從平台屬性來說,YouTube是以自製視頻分享為核心、提供包括音樂、遊戲、電視、直播、美妝、美食、明星等多元內容的社交視頻網站,平台上用戶對視頻進行分享、評論、打分等,用戶之間的強社交屬性,讓多圈層文化在YouTube上融合,形成全球最大的視頻網站社區。2018年YouTube上注冊用戶達到19億,每天平台視頻觀看總時長超過10億小時,覆蓋95%的海外互聯網用戶。而強烈的社交屬性與龐大的用戶基數,讓YouTube成為一片洶湧的流量紅海,具備相當內容發酵能力與造星能力。

2012年Casey Neistat一支Vlog點燃了YouTube,到2018年YouTube每小時會產生2000條Vlog,如今檢索“Vlog”,視頻結果已經破億條。平台上開放多元的文化圈層與社交氛圍,則讓Vlog內容有趣多樣,從幽默日常、到整蠱惡作劇、恐怖遊戲、感情分享、冷門試驗等主題五花八門。

另一方面,YouTube廣告商業變現模式已經相當成熟。YouTube曾透露其商業模式以廣告為基礎,平均每月獲得1500萬美元。而YouTube的廣告收入采取分成模式,廣告主對YouTube進入資本投入,根據視頻觀看時長、次數、觀眾黏度等多種因素,計算視頻的CPM值(每千人播放成本),給予UP主現金獎勵。

根據YouTube的政策,UP主視頻能獲得超過1000次觀看就能通過廣告實現商業變現,1000次觀看可獲得大約1.1美元的收益,如果視頻大部分觀看者來自發達國家,UP主獲獎得到千次觀看2—5美元的收益。這模式有效刺激了YouTube上專業全職Vlogger的產生,製作成本投入更大,Vlog內容也更加專業化。

而在國內各大內容平台中,B站與YouTube發展模式尤為相似。二者均為社區氛圍強烈、多圈層融合並擁有一定用戶基數的視頻網站。2019年Q1,B站月均活躍用戶(MAU)達到1.01億,付費用戶達到570萬,用戶體量逐步向國內頭部視頻網站靠齊,而站內聚集了7000多個文化圈層,從二次元、遊戲、直播、美食、美妝到旅行、數位、萌寵等無所不包,這種情況下B站天然具備內容孵化優勢。

目前,B站Vlog內容不僅覆蓋萌寵、美食、學習、旅遊、職業等數十種品類,還以站內文化特點衍生出了多個特色細分垂直領域,如學習、漢服、情感、職業、留學等Vlog內容。浙江大學學霸情侶UP主“蠟筆和小勳”,學習日常之外拍攝在澳門挑戰233米蹦極的Vlog,播放量達到124.8萬,UP主“小豆蔻兒”一則穿漢服在倫敦下午茶的Vlog播放量達到44.8萬。

而B站相比YouTube,在社區氛圍與圈層融合等方面或許具備優勢,YouTube異塵餘生的是全球用戶,各類人種與語種,各圈層都有自己的歸屬地,但融合溝通成本也相對較高。B站作為國內用戶黏度最高的Z世代文化社區,獨特的彈幕評論方式,讓站內用戶擁有一種家庭式的溫情感。

UP主“Vivekatt”在B站投稿的台灣旅遊Vlog,播放量達到16.1萬。“和其他平台不同,B站的觀眾粘合度很高。或許是彈幕的功勞,和觀眾就像是朋友一樣,大家可以在vlog場景中和up主對話的感覺。感覺自己多的不僅僅是粉絲,而是一幫朋友。”

這種溫情感背後是人與人之間傳達的善意與理解。在B站發起的“聊聊我的職業” Vlog活動中,身為殘障者的UP主“大程子好妹妹”分享了一則坐輪椅如何上班的Vlog,這則Vlog的播放量已超過35萬,而在彈幕與評論裡都是用戶的經驗分享或者溫情鼓勵,“我們只是用另外一種方式在生活。”

隨著各大平台Vlog扶持活動的進行,國內或將出現更多高質量Vlogger,生產更多Vlog內容,內容與流量逐步發酵,隨後摸索出真正行之有效的變現路徑。輿論已經開始為這個新風口預想了諸多未來,這到底是一場平台自嗨,還是下一個全民媒體模式?它到底是人類的自我記錄,還是商業化的表演?

B站上有位用戶給出了一個最樸實的回答,“自己老的時候,看看自己年輕時候做的Vlog,會覺得沒想到我20年前的生活是這樣的呀,然後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孫子、自己的後代看到自己的視頻,就會想,原來我的媽媽奶奶祖宗還真是一個有趣的人呀。這麽想一想,就覺得很有意思。”有時候真理,很簡單。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