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涼風有信,一葉知秋

立秋 · 一葉落而天下知秋

立秋至,涼風起,一葉梧桐應時落地,

一聲“秋來了”,驚動了世間萬物。

即便暑氣未消,秋都會如約而至,

像無形的手將天地轉換,

就等著蛩聲漸起,寒蟬低唱;

坐著看雲卷雲舒,天高氣爽。

立秋,是酷夏後的一聲呐喊:

天涼好個秋!

立秋,暑去涼來,一年中秋天的開始。

立秋時節,雖然盛夏的余熱未消,但萬物其實已經開始悄悄有了陰陽的輪變。立秋詩詞裡,有一句“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道出了立秋最美的變化。一是雲,天上的雲從夏時的積雨雲搖身一變成天高雲淡的卷雲;二是葉,樹葉最能感知秋的來臨,古人講“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據記載,宋代時有“迎立秋”儀式。立秋這天,皇宮裡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百官到場等候,立秋的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這時,梧桐會應聲落下一片葉子,因此還留下了“一葉落知天下秋”的成語。“一葉落知天下秋”,在《淮南子·說山訓》中,寓意以小知大,知微見著。

秋天確是落葉的季節。古人認為梧桐是靈樹,能首先感知歲時節令。清代有一部書《花鏡》說:“此木(梧桐)能知歲時,清明後桐始華。立秋地,至期一葉先墜,故有‘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之句。”

立秋是簡單的,一片落葉就詮釋了所有,讓人們從酷夏的熱烈裡看到溫和,從動蕩不安裡感到了恬靜與從容。大道至簡,就是以簡單的心悟簡單的道;立秋就是在金色年華裡,不緊不慢,不急不緩;風起葉落秋來,我恰好遇到,時間剛剛好。

立秋至,涼風起,苦夏已久的人們終於可以舒一口氣。立秋的熱斷了根,已是強弩之末。詩人齊己在酷夏中抬起頭:“苦熱恨無行腳處,微涼喜到立秋時”。立秋,分秒之間,涼爽之氣開始充塞天地。清晨醒來,於微寒之際往窗外的植物一瞅,葉子上掛滿晶瑩的露珠;樹上寒蟬振動雙翅,聲聲嘶啞叫著秋涼。

立秋,也是一年中最富有詩情的時刻。酷暑已盡,人人喜涼;未及深秋,不必生悲;綠意將褪未褪,草木將黃未黃,伴著明亮而不毒辣的陽光,品嚐最宜人的自然。所以劉禹錫也高唱:“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立秋 · 三候

立秋有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

一候涼風至:“涼風繞曲房,寒蟬鳴高柳”,立秋後,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小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

二候白露降:“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清涼風來,露珠晶瑩變白,白是秋之標識。但此時露尚未凝滯,還能在陽光下滾動,非“相思黃葉落,白露點青苔”之露。東漢劉熙的《釋名》釋露為“慮”,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將凋零而憂,由此“露紅凝豔數千枝”,亦成一種壯美悲愴。

三候寒蟬鳴:曹植有詩“踟躕亦何留,相思無終極。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古人說寒蟬小而青紫,其實是秋涼後蟬發聲困難,知生命將盡而變聲淒切。

立秋 · 民俗

秋,是收獲的時節,為了這份一年中最重要的喜悅,人們也有許多立秋樂事:

紅燒肉、爆肚馮,解饞之餘能養生

立秋,民間素有“貼秋膘”的習俗。伏天人們胃口差,不少人都會瘦一些。瘦了當然要補了,辦法就是到了立秋吃味道厚的美食,首選吃肉。

這個習俗在北方尤其盛行。比如,以往老北京的人家,立秋時多燉肉、燒魚、燉雞鴨,其肉多烹製成紅燒肉、白切肉或自製醬肘子肉,也有這天吃肉或螃蟹肉餡或瓜餡餃子的。

講究的文人墨客有“要吃秋、有爆肚”之俗,吃爆肚有養脾胃之功效,盛行於清末民國初年。北京人吃爆肚講究去東安市場、大柵欄的門框胡同和東四牌樓等地,那兒有著名的爆肚馮、爆肚滿等,他們的爆肚製作精細,肚嫩佐料唯美。著名作家魯迅、巴金、丁玲等名人曾是門框胡同的常客,戲劇名伶梅蘭芳、馬連良、李萬春、小白玉霜等也都很喜歡吃爆肚。

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在這天吃燉肉別提多講究了。家裡的主婦要到市場上買一大塊非常新鮮的豬後臀尖肉,回到家裡洗淨。在爐子上坐好了鍋,裡面除了切成方塊的肉和水以外,還要放上蔥、薑、蒜、花椒、大料、料包、大醬、鹽等,用文火燉。

在這裡面的料包可不簡單,它是由丁香、肉桂、桂皮、香葉、木香、涼薑、白芷、陳皮、豆蔻、砂仁、桂圓、小茴香、甘草等20多種中草藥香料組成的,燉出來的肉香味撲鼻。可以說在這一天裡,整個城市完全沉浸在燉肉的香味裡。

其實立秋這天吃燉肉,除了久遠的風俗習慣以外,對養生保健也是大有好處的。因為夏天太熱,人們會不自覺地偏食,這對人體的生態平衡是有害的,往往還會對人體的內分泌和生物機能造成影響。而在立秋的時候,人們用吃燉肉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既補充了必要的營養如脂肪、蛋白質以及多種微量元素,又起到了增強肌體抵抗能力的作用。同時,料包內的各種中草藥的中和,對人體更是起到了祛瘟除濕、平補平瀉的療效。所以說,立秋吃燉肉既解了饞,又起到了保健和養生的作用,何樂而不為呢?

赤小豆、井水服,洗澡為防秋老虎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漢代沿承此俗,並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

民間則有在立秋時占卜氣象涼熱的風俗。東漢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從唐宋時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7粒至14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清朝,民間還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和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的話就叫“苦夏”。

立秋這天洗澡方面很講究,有的地方要在太陽出來之前洗,有的地方要用太陽曬過的水洗,有的地方這天還忌諱洗澡。這些講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為了不生秋痱子。因為在立秋後還有“秋老虎”一說,還會熱上一段時間,所以盛夏的一些如痱子等疾病還會存在。比如,老蘇州人在立秋這一天,就有早上洗溫水澡的傳統。有的時候,還會從院子裡的薄荷樹上剪下數片薄荷葉,放在泡澡水裡。

另外,因為立秋是要慶祝的節日,所以宋人筆記《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立秋日,滿街賣楸葉,婦女兒童輩,皆剪成花樣戴之。”戴楸葉的習俗,今天在膠東、魯南一些地區仍有保留。

你吃桃、我啃瓜,也有人吃豆腐渣

除了“貼秋膘”,立秋時吃其他的東西,可以統稱為“啃秋”,有些地方也叫“咬秋”。

“咬秋”和“咬春”之俗一樣自古有之。清代張燾在《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這習俗在北京、天津、河北一帶曾很流行,人們在立秋的前一天將南瓜、北瓜、茄脯及香薷湯放在庭院中晾一天,於立秋日吃下,有消除暑氣避免得痢疾腹瀉的作用。

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在北方和江南一些地方立秋有吃西瓜之俗,西瓜有清暑氣祛積淤的作用。比如江蘇等地就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

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城裡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裡,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還有些地區立秋有吃雞蛋、吃秋桃子、吃豆腐渣的食俗。杭州大人小孩子每人都要吃一個秋桃,吃完還要把桃核留起來,待到除夕那天晚上將桃核扔入火爐燒成灰燼,認為來年可免除瘟疫。

山東的一些地方,比如青島、萊西等地區曾流行吃用豆末青菜做成的豆腐渣,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吐也不拉”的俗語。

立秋樂事似乎多與吃有關,其實,秋的氣息就是生活的氣息,比起詩人的秋天,俗世是不論季節更替,都要用吃來感受這一切。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秋天的味道,就是家常美食的味道。

立秋 · 感悟

秋季是氣象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一葉知秋,秋天一到,雖然氣象依然炎熱,但是樹木感知到冷氣,漸漸開始落葉。立秋是個可愛的節氣,好像一杯可口的冷飲,讓酷暑中的人們猛地打個激靈,從心裡到身體都感到涼意和愜意。

立秋十天草木黃,簡淡真味

農諺說“立秋十天遍地黃”,秋天是凋落的季節,相較於春夏的百花齊放、精彩紛呈,秋天往往是草木搖落,簡單肅穆。

鄭板橋曾說,“刪繁就簡三秋樹”,在經歷了春夏的百花競放之後,要注意學會做減法,用一種簡單的方式去生活。

“五色令人目盲”,顏色太多容易讓人眼花繚亂,就像我們的生活,我們擁有的物品越多,物品佔用我們的生命就越多。拿開那些無關緊要的點綴,我們才能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麽。大道至簡,這個世界上越是有智慧的人,生活越簡淡。

世人經常不斷追尋,不斷得到,卻發現生活也越來越累。秋日的簡淡是一種人生境界,這種境界讓我們有清涼自在、安定從容之心,有一顆擺脫煩惱束縛的自由之心,就如同陶淵明那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結頂

“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萬物瘋狂生長的時節已經過去,萬物開始結果,開始斂藏。

農諺說“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結頂”,春天播種,夏天生長,秋天收獲。立秋意味著收獲季節的到來。“莫問收獲,但問耕耘”,是告誡我們,不要只想著收獲,而忘記了耕耘。人人都想有好的成就,但如果我們僅僅憧憬美好未來,而不肯踏踏實實,努力耕耘當下,這必然只能是空想。秋天讓我們懂得,成功需要積累,需要踏踏實實的做好每一個環節,需要踏踏實實地接受雨水的洗禮和酷暑的蒸烤。做一個腳踏實地的人,不要瞧不起手頭上所做的每一件瑣碎小事,把它們做好了,才能成就將來的大事。

秋天,屬於每一個人;收獲,屬於每一個人。只要我們踏實做事,厚道做人,走好每一步,每個人都會迎來屬於自己的收獲季節。

人生立秋,從容而知天命

春天稚嫩,夏天狂熱,秋天充實而從容。歲月極美,在於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春夏秋冬,四季流轉裡,是一年又一年的開始與終結。四季更替和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規律。人到中年,看慣春花秋月,看慣離合悲歡,更要知天命。

有作家說:“聽說入秋了,曾經那麽喜歡霜林染醉的氣象。如今卻不想,聽到一點兒關於秋的消息。那是因為,我怕老去。我們都不是歲月的勇者,付不起失去光陰的代價。多想風雨無懼地走下去,在白發蒼顏之時,還有一顆明淨若秋水長天的心。那麽現在就珍惜,塵世種種的愛,讓每一天,都安寧如水,慈悲簡靜。”夏日的繁華,秋日的簡單,看過之後,人會有一種領悟,從容而知天命。

四季的更替,是自然循環的規律,我們無法阻止也無法挽留,阻止不了時光流逝,讓它還我們一個如夏的燦爛年華,挽留不住行將老去的父母以及那些走著走著就不見了的故人。學做一株草木,生長於自然,懂得去遵從宿命,方可以離合不驚,枯榮隨緣,隨性隨意地踏上旅程,不辜負一世韶光。

立秋 · 簡單是最極致的豐富

立秋,酷暑盡,涼風起,

儘管蛙還在鼓噪,蟬還在鳴唱,

風依舊悄悄在葉子上刻畫下了秋的痕跡。

一絲涼風知秋至,一片葉子見全局,

這是中國人千百年來對立秋獨有的感知,

時光變遷,秋終究會如約而至,

只需一個小小的信號,便可知天地變換,

葉落而知秋,簡單裡有著最極致的豐富。

人們常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秋收,得收回夏天裡瘋長膨脹的心,

做回一個從容坦蕩、寂靜歡喜的人,

才能在漸漸清涼的歲月裡安享簡單。

簡單如同立秋裡的一片葉、一陣風,

沒有什麽能打亂它緩緩而至的節奏。

簡單是平凡之處有清歡,喜怒哀樂亦安然,

即使對一盞茶,一溪雲,一扇窗,也是豐富,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領悟了,才來去不驚,從容坦蕩,內心安寧,

才能同萬物俱榮枯,與山水共清歡。

◎本文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