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蘋果往事:賈伯斯的 iPod 是如何誕生的?

編者按:iPod並不是第一個MP3播放器,但它是最成功的。iPod的發明已經是20年前的往事了,但如今讀來依然很有啟發,蘋果公司到底是怎麽翻身的,本文幫梳理了iPod的誕生歷史,很值得一看。此外還提到了許多以前的數位設備,令人懷舊。作者是Macworld的Benj Edwards,原標題《The iPod: How Apple's legendary portable music player came to be》。

數十年前,蘋果推出了一款看似簡單的數字音樂播放器,公司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01年10月23日,蘋果公司揭開了第一款iPod的序幕,將5GB的音樂存儲空間裝進了一個不超過一副紙牌大小的白色盒子裡。

蘋果公司選擇了在位於Cupertino的園區內舉行低調發布會,為其便攜式數字音樂播放器揭開了面紗。在當時,媒體和蘋果的粉絲們卻以非常懷疑態度來迎接iPod。評論者們公開質疑蘋果公司的這一新業務,許多人宣稱蘋果日暮西山了(這不是蘋果公司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被質疑)。

到了2004年,iPod已經成為蘋果公司的一款極其成功的產品,圍繞它的誕生,一些傳言也隨之湧現。當100年後的歷史學家們回憶起史蒂夫·賈伯斯的遺產時,他們無疑都會提到iPod。但是,雖然賈伯斯在iPod的誕生過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但iPod不是一個人創造的。是蘋果員工和承包商組成的多元化團隊催生了iPod。

賈伯斯的靈光一現

蘋果公司與數字音樂的關係,始於1999年的一件看似毫無關聯的事件,那一年,史蒂夫·賈伯斯發現了蘋果公司發明的一項蟄伏已久的技術的潛力,FireWire(蘋果公司開發的數據傳輸技術)。與當時的通用標準相比,FireWire的串行總線標準使數據傳輸達到了驚人的速度。

蘋果公司意識到,借助FireWire,Mac用戶可以傳輸用數位攝影機(已經使用該標準)拍攝的視頻,並在其計算機上進行編輯。 史蒂夫·賈伯斯還決定,下一代iMac將包含FireWire端口。

蘋果公司希望與創意App巨頭Adobe一起創作一個簡單、易於上手的電影編輯應用程序,但Adobe拒絕了。於是蘋果決定自主開發iMovie,並定下了Mac的“數位生活樞紐”的戰略,希望用戶把Mac用於處理各種不斷湧現的數字媒體。

到了90年代末,數字音樂成了新聞上的熱門話題。特別是盜版文件共享網站Napster,把這個話題推到了大家的面前。儘管存在法律問題,但科技行業的大多數人很快就意識到,互聯網下載的MP3是音樂分發的未來。

蘋果公司在2000年左右意識到,在音樂方面,其定下的“數位生活樞紐”戰略有很大的漏洞。為了填補這一空白,蘋果購買了流行的Mac MP3播放器應用程序SoundJam MP的版權,並雇用軟體的三名開發者在蘋果工作。 其中一位叫Jeff Robbin的人將領導蘋果的數字音樂應用程序的開發。

Robbin的團隊簡化了SoundJam,並增加了CD刻錄功能,在2001年1月發布了iTunes。就像iMovie通過FireWire連接用戶的攝影機一樣,iTunes團隊自然而然地希望用戶將歌曲從iTunes中傳輸到當時的便攜式MP3播放器上,但他們遇到了麻煩。

對iPod的需求

每一個成功的產品背後,都有等待解決的問題。在iPod的案例中,這個問題的來自於20世紀90年代末,年輕的MP3播放器市場的可憐狀況。

便攜式MP3播放器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經出現了,但蘋果公司發現市場上都是缺乏用戶體驗的產品。史蒂夫·賈伯斯對這類的產品直言不諱:"都是垃圾",蘋果公司的每個人都同意這一點。

那個時代基於閃存的播放器只能容納一張CD的歌曲。硬碟播放器的容量要大得多,但相對來說體積比較大,也比較重,而且它們的用戶界面比較難操作,在滾動播放數千首歌曲時,無法很好地選歌。

此外,大多數便攜式媒體播放器(PMP)將音樂從電腦傳輸到播放器,使用的是的落後的USB 1.1標準,這使得用戶傳一首歌,就需要等待長達5分鐘。當傳輸上千首歌曲時,傳輸時間可能會長達數小時。

考慮到PMP市場的不景氣,賈伯斯決定蘋果應該嘗試做出自己的MP3播放器,該播放器能夠與iTunes很好地兼容,並且有可能吸引更多的用戶到Mac平台。他任命當時的蘋果公司高級硬體副總裁Jon Rubinstein擔任這項任務。

Rubinstein開始了初步的研究,尋找思路。從一開始,他就想到了兩個要素:一個是利用FireWire解決傳輸問題,另一個是東芝提供的特殊的1.8英寸的5GB硬碟,可以讓蘋果的音樂設備比市場上其他基於硬碟的播放器體積更小。

由於蘋果公司的大部分工程師都綁在Mac相關的項目上,Rubinstein向公司外部尋求幫助,進一步確定蘋果音樂播放器的可行性。通過個人關係,Rubinstein打聽到有一個人有合適的經驗來完成這項工作。2001年1月,他打了一個電話。

探討各種可能性

1月的某一天,Tony Fadell正在滑雪纜車上時,他的手機響了。是Jon Rubinstein打來的電話。他邀請Fadell去參觀蘋果公司,討論一個潛在的項目,但他對具體是什麽項目三緘其口。

Rubinstein認為,Fadell有豐富的手持設備行業經驗,是探索蘋果便攜式數字播放器的理想候選人。他曾在General Magic工作(負責PDA作業系統Magic Cap),後來在飛利浦電子公司工作,領導了基於Windows CE的掌上電腦Nino的開發工作。

在飛利浦,Fadell與音頻有聲書供應商Audible進行了一次會面,該公司希望將其數字音頻產品引入掌上電腦Nino,Fadell因此了解了數字音頻播放器的潛力。Fadell認為自己是一個資深的音樂迷,他喜歡在下班之後進行DJ表演,幻想著一天不必在表演前拖著自己大量的CD。

他開始懷疑Audible的有聲書是否能解決他的問題,後來他集思廣益,想出了將數字音頻與音樂相結合的方法。Fadell在飛利浦公司探討了這個想法,但發現管理層對這個想法沒有什麽興趣。在RealNetworks公司工作了一段時間後,Fadell離開了,成立了自己的數字音樂公司Fuse Systems。

Fuse開發出了一種可以將CD翻錄到內置的硬碟的自動點唱盤,但在風險投資家們崇尚軟體而非硬體的時代,該公司在融資方面遇到了困難。就在Fuse的資金將要耗盡時,Fadell接到了Rubinstein的電話。

2001年2月,Fadell與蘋果公司進行了初步的交流,他以為蘋果公司想做一個PDA。很快,蘋果公司給Fadell提供了一份為期六周的硬體顧問的合約。就在簽約後,Rubinstein透露了蘋果的真實意圖。

“蘋果公司認為他們可以把更好的‘MP3播放器’推向市場,於是他們請我做一些設計。”Fadell在接受Macworld的採訪時說。“搞清楚怎麽製造,需要什麽樣的組件,需要多少錢,並為後來的iPod做所有的基礎研究和設計。”

蘋果把Fadell與資深的蘋果產品行銷經理Stan Ng組成團隊,幫助他融入公司獨特的文化。在這六周的時間裡,Fadell幾乎會見了所有他在手持設備行業認識的人,但他對自己的真正目標保密。他研究了競爭對手的產品,最終確定了自己需要做出一款體積小、容量大、電池壽命長的便攜設備。

Fadell為蘋果的音樂播放器做了三個原型設計,每個模型都是用泡沫芯板製作的,上面貼著粗糙的界面圖形。用鉛垂釣的砝碼讓每個模型都有與實際設備大致相同的重量。

“非常粗糙。”Fadell回憶說。“我只有六個星期的時間,幾乎所有工作都是我一個人在做。”

2001年4月中旬,在他的合約到期時,Fadell在一次重要的會議上,向包括史蒂夫·賈伯斯在內的蘋果高管們展示了他的原型機。Fadell故意將他最不看好的兩個模型先提供給賈伯斯(其中一個使用閃存,另一個是可拆卸的移動存儲硬碟),並將第三個模型藏在賈伯斯放在會議室桌子上的一個裝飾性竹碗下。正如Fadell所預料的那樣,賈伯斯最喜歡第三個模型。

在這次會議上,蘋果全球產品行銷高級副總裁Phil Schiller展示了現在已經為人熟悉的滾動滾輪的播放器的模擬圖。Schiller認為,這個想法是解決了當時令人困擾的互動問題的答案。

其他MP3播放器使用的是加號和減號按鈕,每次都只能在歌曲列表中移動一個項目,如果有上千首歌曲的話,那就會變得很麻煩,你必須要按上千次按鈕。如果有了滾輪,只需手指輕輕一滑,就能以用戶想要的任何速度瀏覽列表,尤其是蘋果公司還讓用戶可以存儲更多的歌曲。

史蒂夫·賈伯斯看中了這些想法,並安排Fadell繼續為蘋果工作。 經過一段時間的不確定性之後,Fadell於2001年4月全職加入蘋果。iPod項目(當時代號為“ P-68”)正式開始。

組建團隊

隨著蘋果公司的便攜式音樂設備項目的正式啟動,Fadell需要確定產品發布的時間表。在與蘋果公司的市場部進行協商後,Fadell決定iPod將在2001年聖誕購物季期間發貨,這隻給了他6個月的時間組建團隊、開發產品、製造產品、推出產品,並將其推向市場。

雖然蘋果公司如今在財務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2001年對該公司來說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當時科技股普遍暴跌,而蘋果公司在財務上也只是勉強達到收支平衡。該公司的主要精力集中在Mac電腦生產線上,幾乎沒有什麽資源可用於其他項目。

Fadell知道,他必須盡快完成iPod,這樣蘋果就不會砍掉這個項目;他必須證明這個項目的存在的價值。他還認為,如果蘋果不盡快完成,競爭對手會用類似的設備率先進入市場。

為了打造iPod的核心開發團隊,Fadell聘請了來自他的創業公司Fuse的工程師,以及來自General Magic和飛利浦的老兵。

“我們無法從蘋果公司其他部門抽調工程師,也得不到其他資源,因為他們已經捉襟見肘了。”Fadell說。“蘋果總不能為了打造iPod而不做Mac了,對吧?”

蘋果公司將Fadell的團隊(由大約25名普通員工和一些合約工組成)安置在可以被認為是蘋果公司的西伯利亞的地方:園區內最老舊、最簡陋的建築之一。(這棟建築非常破舊,以至於蘋果不得不在幾個項目之後將iPod團隊趕走,進行了大幅度的翻新)。

iPod團隊的開放式隔間工作區讓人覺得很吵鬧、很好玩。Fadell講述了團隊成員試圖在大樓外的混凝土上寫下自己的名字縮寫(後來被發現了),還有一次,其中一名工程師不小心將螺絲刀刺穿了一塊鋰聚合物電池,發生了爆炸,引發了一場火災,蘋果法律部的人像FBI一樣,對現場進行了內部調查。

打磨細節

由於發售期臨近,Fadell的團隊沒有時間在內部開發所有的iPod組件。雖然電源和顯示屏的設計來自蘋果團隊內部,但iPod的核心:一個專門的MP3播放芯片組,卻來自聖何塞一家名為PortalPlayer的公司。

一家名為Fostex的公司生產了配套的蘋果設計的耳塞耳機。Fadell說,選擇耳塞,是因為更容易攜帶,更不易折斷,而且不會像傳統耳機那樣弄亂你的頭髮。

與此同時,負責iTunes開發的程序員Jeff Robbin開始了iPod的軟體開發工作。由於沒有那麽多時間來調試一個定製的作業系統來運行在PortalPlayer的MP3芯片組上,Robbin找了Pixo公司來幫忙,這家公司做了iPod的基本作業系統。

Robbin的團隊,包括蘋果的界面設計師Tim Wasko在內,將在iPod中創建高端的用戶界面和音樂播放軟體,以及推出與iPod同步的iTunes版本。

據Fadell說,兩個團隊都投入了長時間的時間來製作這個設備:每天工作18到20個小時,每周7天,這對他的個人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以至於他的女朋友提出了分手。

在開發iPod的時候,蘋果公司使用了一個鞋盒大小的原型機,這樣既能更容易調試,又能掩蓋設備的最終尺寸。即使在蘋果內部,也不是所有人都知道iPod的所有特性。

與所有產品一樣,蘋果希望iPod能在視覺上脫穎而出。當軟體和硬體團隊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Jonathan Ive的工業設計小組開始著手設計iPod的外觀。

iPod的外在美感

淘汰了幾十種原型設計後,Ive的團隊最終確定了一個設計方案:一個簡單的盒子,只有一包紙牌大小,白色的聚碳酸酯,鑲嵌在鏡面不鏽鋼外殼中。

博朗T3口袋收音機,由Dieter Rams設計,給了Jonathan Ive設計的靈感(圖片來源:現代藝術博物館)

我打算給iPod用 "非常中性"的白色和不鏽鋼外殼,讓它在黑色和深灰色的便攜式數位產品中脫穎而出。

iPod沒有可拆卸的電池,沒有開/關機開關,也沒有螺絲。蘋果將iPod內部的複雜的科技精靈封住,遠離用戶之手,只需要傳遞著一個簡單的信息:“它就是好用”(it just works)

最後的點綴

對於蘋果公司來說,iPod帶來很多東西都是全新的。作為一家習慣於銷售電腦的公司,蘋果並不太清楚如何銷售一款消費類小型數位產品,兩者無疑針對的是不同的閱聽人群體。

就連iPod的包裝盒上的標簽也需要蘋果公司特別考慮:作為一款消費類數位產品,iPod必須遵守與Mac電腦不同的商業法律。

為了完成這些任務,蘋果公司請來了外部專家,協助打造iPod的行銷活動。這些專家中,有一位名叫Vinnie Chieco的自由撰稿人,起了iPod這個名字。

為與賈伯斯的數字樞紐戰略結合,Chieco進行了頭腦風暴。他將飛船想象成一個終極樞紐,一個靈活的飛行器:Pod(《星際爭霸戰》中的 "Shuttlepod")。

更棒的是,iPod這個名字並沒有局限在音樂播放器這個功能,這也讓iPod的功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發展,而不需要改名。史蒂夫·賈伯斯喜歡這個名字,所以就定了下來。

經過大量的工作,蘋果公司的行銷人員成功地策劃了一場強調風格和時尚,而非科技的宣傳活動,類似個人音響產品所採用的策略。事實證明,這是一個成功的策略。

9.11帶來的小插曲

經過6個月的努力,iPod開始逐漸成型。蘋果公司各個iPod團隊的集中精力、有條不紊的努力,證明了他們能夠按時完成產品,但有一個小插曲差點兒妨礙了他們的工作。

2001年9.11事件發生在 iPod開發的最後階段。隨著恐怖襲擊事件的發生,運載iPod原型機的飛機降落在美國,就在美國政府宣布關閉全國範圍內的航空旅行之前,及時趕到了美國。

iPod團隊趕上了dead line,於2001年11月推出了第一款iPod。至今為止,蘋果公司已經售出了超過3億部iPod。

譯者:蒂克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