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民企紛紛“投懷送抱”,是潮流所向還是有苦衷?

文/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9月以來,上市公司的公告裡,出現了一種比較抓人的趨勢。

9月13日,金貴銀業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曹永貴12日與稷業集團簽署股權轉讓意向協定,擬將其佔公司總股本的16.70%,轉讓給稷業集團。權益變動完成之後,稷業集團將成為控股股東。

這位稷業集團全稱為“上海稷業(集團)有限公司”,小巴層層往上翻了翻“家譜”,終端溯源到央企中信集團,所以,金貴銀業這家民企,原來是投入到了“國家隊”的懷抱。

若是隻此一家,倒也並不新奇。然而,小巴根據公司公告做了粗略統計,2018年以來,從“暗送秋波”到“曖昧不清”到“塵埃落定”,加起來就有20多家上市公司意圖或正式加入“國家隊”。

“婆家”國資方面,也是各式各樣的都有。小到二三線城市區級國資委、財政局,大如大央企中信,甚至還有幾個戴著神秘面紗,如輿情戰略研究中心、國防大學政治部等等。

上市公司

股權受讓方背景

金貴銀業

中信集團

光一科技

財政部和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

東山精密

蘇州市吳中區國資委

棕櫚股份

南京市棲霞區區政府

豫金剛石

河南省財政廳

美晨生態

濰坊市人民政府

天沃科技

上海市國資委

怡亞通

深圳市國資委

金一文化

北京市海澱區國資委

匯金股份

邯鄲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天音控股

深圳市國資委

新築股份

四川省國資委

華塑控股

湖北省國資委

騰信股份

青島市嶗山區財政局

國旅聯合

江西省國資委

大富科技

鄭州市航空港區管委會

三聚環保

北京市海澱區國資委

紅宇新材

輿情戰略研究中心

和晶科技

招商局

*ST天業

濟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ST尤夫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

金力泰

中國國防金融研究會

*2018年以來已明確公告將股權出讓給國資的上市公司

這似乎和過去常見的企業混改有很大不同。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允許國內民間資本和外資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革,即混合所有製經濟改革,但改革的主流形式多為民企參股國有企業。

2017年8月,中國聯通混改試點方案落地,明確引入BAT、京東、中國人壽等民企戰略投資者,成為近年來民企參股國企的標誌性混改事件。

但混改的另一個形式——國資入股民營企業,卻一直以來顯得比較謹慎,不過也並非無跡可尋。

2014年,就有隆平高科這一先例。

隆平高科是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名字命名的企業。1999年剛成立時是個國企,隸屬於湖南省農業科學院。2004年長沙新大新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實際控制股東後變身為民營企業。到了2014年9月30日,公司宣布引入中信集團。2016年1月,中信集團正式成為隆平高科實際控制人,最終控制人則是財政部。

而就在中信集團入主一年多後,隆平高科的戰略目標從成為全國領先的種業龍頭到爭取在2020年成為全球種業八強,2025年進入全球前五。

也就是說,隆平高科作為全國高水準選手之一,由於國資的入駐,驟然加速了其國際化進程,要與全球一流的企業一爭高下。

不過,如今這些爭當“國家隊”的上市公司,卻並非全都像隆平高科這樣屬於優質資源被整合。在小巴統計的數據中,半數以上公司存在債務危機、股權質押爆倉等各種違約問題,引入國資更像是“江湖救急”。

那麽,民營企業變身“國家隊”是否會成為混改的新趨勢,“入選國家隊”的原因和形式各有哪些,這是所謂的“國進民退”嗎,對於中國經濟來說,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且看小巴問來的大頭意見。

秦朔

秦朔朋友圈創始人

國企控股民企只是暫時情況

不代表長期和未來趨勢

當前,國企收購、控股民企上市公司的案例比較多,從民企方面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經濟增速下行和股市不景氣,一些民企上市公司大股東股權質押觸及平倉線觸雷,今年已有20家左右將大比例股權轉讓給國有資本,國資成為實際控制人。

一些民企正處交接班時期,子女不想接班,遇到現在的各種困難更覺得實體經濟難做,索性出售股份;

也有一些案例,是國企和民企之間有產業鏈協同,或有債務重組、債轉股,或民企沒有許可證等準入條件、必須引入國資才行,等等。

總體來說,目前不是民企上市公司的擴張上升期,而是困難加劇期、尋求出路期。如果拿結婚來做比喻,現在的婚姻民企是比較被動的,但不結婚活不下去。

而國資方面,2016-2018年,國資尤其是中央國資利潤增長突出,是供給側改革的受益者,客觀來說就是家底厚了。在反腐倡廉背景下,政府項目更傾向於給國企,給民企有時說不清楚,所以國企的發展太空也大了起來。

十八屆三中全會後,人們一度認為國資國企改革、混合經濟改革會加快,比如中國聯通引入了BAT。但總體上混改較慢,反而國資收編民企成為趨勢,這跟整個國資系統效益處於上升期、做大做強的擴張衝動得到提振,是分不開的。

當然,也有一些國資在朝著管資產的方向努力,即將來主要通過國有資本經營公司來進行戰略性布局,它們資本實力強大,在目前較低的價格上收購控股民企上市公司就成為一種戰略部署。

另外,部分地方政府也有主動性,比如最近武漢市國資委提出,未來一兩年要在高端產業鏈控股1-2家上市公司。

國資控股後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問題?

第一,國資控股後,能不能在公司治理、激勵機制上保持民營企業的優勢和活力,能否留住人才,值得觀察。國企的考核方式往往不夠市場化,這是一個隱患。

第二,如果民企上市公司一遇到困難就倒向國企成為一種風氣,跟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是不符的,本來應該采取各種方式助其解困,現在直接拿下,如果都是這樣的話,示範效應是不好的。

所以,當前國企入主民企,應該是民企暫時性階段性的權宜之計,而不是長期的、代表未來趨勢的選擇。

王世渝

企投會首席學術委員

富國富民資本董事長

“國進民退”不應成趨勢

這是一種很不好的負面信號

當前,國有資本收購、增持上市公司股份的現象,需要從深層次來解讀。

從上市公司方面看,確實是部分上市公司自身遇到了財務危機。但危機背後,是浮躁的資本市場,投機風氣重,項目由利益驅動、缺乏戰略,短期行為多,盲目跟風等根本性的問題。

從監管層面看,也有市場制度的因素,尤其是2015年後,加大IPO力度,上市公司直接融資難且貴,於是尋求各種間接融資管道。

從大環境上看,十九大之後,加大了金融調控力度,加上中美貿易衝突帶來的不確定性和焦慮感,導致許多上市公司,尤其是資本運作過度、不注重實體經營、過度加杠杆的上市公司股票下跌嚴重,出現爆倉甚至跑路等現象。

所以才有了大量國有資本增資或控股上市公司的現象,這種情況看似打擊了一些投機分子,但如果持續發展,就會形成“國進民退”的氛圍,會讓很多企業把國資看成靠山,甚至會影響大家對非公有製經濟、民營企業、資本市場、實體經濟的信心下降。

相比於對實體經濟的傷害,更嚴重的是對企業家心理層面的傷害,一旦造成很難愈合。

因此,這是一種非常不好的負面信號,不應該成為趨勢,希望能引起高層的重視。

王驥躍

前某券商保薦代表人

著有《夢想與浮沉-A股十年上市博弈》

國資與民資不是對立關係

不是非此即彼關係

誰也不比誰更先進

目前來看,上市公司引入國資控股股東的,大多是大股東股權質押要爆倉,國資接盤緩解資金壓力,避免上市公司因大股東問題出現動蕩的情形。國資主動出擊收購民營上市公司控股權的情形尚不多見。

國資是中國市場經濟的重要主體,提高效率,引進先進管理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於國於民都是好事。但國企問題也多,需扭轉低效浪費的形象。

很多民企也問題多多,大股東無人約束,不顧實力加杠杆亂投資、內部官僚化和腐敗、公司治理形同虛設、老闆一言堂等等,民企也需要持續改革。

最終,市場會檢驗,但國資在多方面比民資有優勢,競爭上並不完全公平。

我也不認同所謂的“國進民退”,國企做得不好退市的也有,國企殼很爛的也有,民企借國企的殼以前也常見。但確實在資金和資源上,當下國有資本有優勢,民企投資偏謹慎。那幾家上市公司國資不接可能都沒人接。

再者,國企上市公司本身會成為國資改革的平台,這事說了好多年,中央也說要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管理、機制、約束等都是可解的問題,不是所有製本身的問題。國資改革,是要引進人才、機制、社會資本約束管理層,而不是私有化。

目前看,國資進入上市公司後還沒有進一步的重組動作,不排除以後有重組事宜,也可能是國資支持上市公司做大做強。

當然,也不必擔心國資收購所有上市公司,一是沒必要,二是沒見到強買強賣,三是國資也沒那麽多錢。

本篇作者|李夢清|和風半月|當值編輯|李夢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