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再次落伍?裝睡的香港人該醒醒了!

再次落伍?裝睡的香港人該醒醒了!

本文轉自正商參考

香港在新零售時代會再次落伍嗎?阿里南下,香港北上,兩股力量正在把香港推向中國“新零售之城”的大競賽中。

再次落伍?裝睡的香港人該醒醒了!

大概從2015年開始,深圳的崛起與香港的沒落就成為媒體上的熱點話題,這一方面反映了大陸經濟的騰飛,使更緊密背靠大陸市場的深圳迅速崛起,也反映出香港在00後時代的坐吃山空、毫無作為,以至於錯過整整一個新經濟時代。而旁觀者也為曾經以彈丸之地創造了相當於大陸近20% GDP經濟奇跡的香港人扼腕,香港人,你真的睡著了嗎?

港資對內地新零售模式表示不感冒

香港衰弱的背景非常複雜,比如人口結構老齡化、高房價、過度依賴金融業等等,但其中有一個客觀原因不能回避,即對新生事物的漠視與缺乏熱情,這既包括對科研與創新重視不夠——比如香港的科技研發強度是新加坡的1/3,深圳的1/5,也包括對新商業模式態度之保守,比如對新零售的態度——最近香港馮氏集團利豐研究中心發布了一份《2018年中國商業十大熱點展望》,其中提到新零售,馮氏集團利豐研究中心副總裁林詩慧為香港市場對新零售的“淡靜”進行辯護,稱香港在相關領域並不落後,香港在居民生活習慣、生活便利程度、租金等方面都與內地不同,香港不可照搬內地新零售模式。

從字面上看,林詩慧的表述並沒有問題,因為任何事物都不能絕對的“照搬”,香港有自己的“市情”,但考慮到馮氏集團香港零售領域商業巨頭的地位,這種態度實際也部分反映出香港商界對內地新零售浪潮的態度:警惕、冷漠。有沒有傲慢成分不知道,是不是在裝睡也不知道,但不熱情不擁抱是顯而易見的。

誰是新零售之都?香港很可能再次錯過一個發展良機

香港是國際化大都市,香港的零售業高度發達,香港是自由港,這是香港的驕傲,但如果因為這些既有的榮光而故步自封,香港很有可能再次錯過一個發展良機。

香港對新零售表示無感,而在一河之隔的內地,新零售掀起的“誰是新零售之都”大戰卻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各大城市互不相讓,有人認可杭州,因為那裡是新零售的提出地;有人站隊上海,因為那裡是中國現代零售業的發源地;還有人支持北京,認為科技之都對新零售最開明、最熱情,福州市甚至把這個目標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無論如何,從手機支付到“盒區房”,新零售正在動物凶猛般的融入內地一二線城市的日常生活,而在兩會上,“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推進消費更新,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也被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正在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的新引擎。

在那些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火爆的內地城市,新零售正在改變著城市面貌。

以2017年廣受關注的新零售業態代表盒馬鮮生”為例,其每到一處都引發當地市場震動,店內人潮湧動。數據顯示,在剛過去的春節假期,北京、杭州和上海的盒馬鮮生到店消費人數較平日分別增長131%、129%和89%......類似的爆發點會越來越多。線上線下商業協同甚至正在促進了都市裡社會共同治理和公共服務的提升。比如今年初,全球首家智能公廁在杭州西湖銀泰對外開放,裡面部署的自動販賣機和虛擬試妝鏡,讓女性可以在私密太空解決衛生巾、護膚美妝用品的試用和購買。在此之前,銀泰、大潤發等實體零售場也布設了基於數字化技術打造的智能母嬰室,方便母親在小小的太空內體驗“一站式帶娃”的便利服務。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內地到香港無不會被香港現代化的商業經濟和公共服務水準所震驚,而未來,如果香港再不迎頭而上,內地蓬勃興起的新業態新模式或許會使來訪的香港人震驚。

從利益角度看,香港商界對新零售的抵製與冷漠是可以理解的,就像內地的國美蘇寧抵製京東阿里一樣,這是傳統勢力對新興事物的自然反應。回歸20年來,香港在內地消費者的眼中,始終是個掛滿五顏六色招牌的海島,作為世界著名的免稅港,香港的進口商品擁有誘人的價格優勢。但與繁榮的零售業態形成反差的是當地極低的電商滲透率——不足兩個百分點。

在香港,傳統勢力甚至比內地要更強很多倍。曾經有一個傳說,香港是“李家城”。暫不去深究這句話的真實性,但李家在香港的影響力確是毋庸置疑的。香港1/7的私宅物業、70%的零售市場份額、近一半的港口生意、香港市場份額最大的電器連鎖店和香港的主要電信及移動通訊營業商之一等都是李家的。李家在香港土地、電信、水電、天然氣等多個領域都有一定程度的壟斷權。一個李家勢力就如此龐大,更不用說香港還有“四大家族”。

再次落伍?裝睡的香港人該醒醒了!

“新零售之城”的爭奪,實際上是對未來城市發展範式的爭奪

但還有一句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從本質上講,新業態、新模式、新零售對一座城市的影響並不在於商業蛋糕的重新切分,所謂“新零售之城”的爭奪,實際上是對未來城市發展範式的選擇,在商家而言,它表現在大數據、無人零售、人臉識別、擴增實境等新技術的應用,表現在基於數據驅動的人、貨、場的重構,但對於每個城市居民,它實際上就是生活的改變,在新零售時代,人們可能不需要生活在最方便、最繁華的地區,但卻能享受到過去只有繁華商圈才有的高品質消費,每一個街區都被新技術。新零售賦能,都有機會享受到高品質的經濟活動與公共服務。

比如,日本經濟學家大前研一在《一個人的經濟》一書中曾提到,未來便利店或許將成為年輕人的家庭冰箱。而阿里巴巴也在新零售中提到要打造“三公里理想生活圈”,在這個區域範圍內,商品可以1小時送達到消費者手裡,家庭的一日三餐、日用消費都可以一站式解決。

最近幾年,雅各布斯的《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忽然又火起來,這本書從規劃的角度討論城市的生與死,講了現代城市應如何保持活力,而在未來,像新零售這樣的新模式新業態,也有可能會決定著一個城市的興與衰,最典型的就是阿里巴巴在北京率先啟動“三公里理想生活區”計劃,後來這個計劃又被進化為“新零售之城”,過去盒馬在哪裡、天貓智慧門市在哪裡,其周圍三公里就是理想生活區。隨著新零售由點到面的延伸,物流供應鏈能力的提升以及越來越多智慧門市和商圈的接入,未來人在哪裡,周圍三公里都將成為每個人專屬的理想生活區。

香港為什麽不能變成這樣的城市?是因為香港的房租更貴、快遞人力更貴,還是因為香港人覺得現在的生活已經足夠方便不需要再做改進?但無論如何,要不要新零售應該由香港人自己回答,而不是被當地的傳統零售巨頭包辦未來。

阿里南下,香港北上,香港是中國新零售之都的最佳候選

所幸,無論是馮氏也好,還是四大家族也好,並不能完全左右香港商業的命運,目前至少有兩股力量再把香港推向中國“新零售之城”的大競賽中,其中一股是來自內地互聯網企業的南下,這包括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互聯網巨頭,也包括順豐這樣的互聯網物流企業,尤其是阿里巴巴,近年來一直在推進天貓出海,雙11也向香港滲透,同時也把新零售和全球化的思維帶給合作的香港商家與品牌,早在去年雙11,天貓新零售體驗店就已經落地香港國際機場,而支付寶、阿里雲等基礎設施也在香港落地生根。在馬雲的規劃中,香港是天貓走向全球化的第一站。而新零售作為中國原創的商業變革新模式,也應該從香港起航,走向世界。

另一股力量在來自香港本土,一些開放的企業開始擁抱新零售,北上“取經”。比如今年兩會期間,就有不少港區代表委員在北京考察內地消費新模式,深受觸動,比如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理文造紙董事局主席李文俊在參觀盒馬鮮生後就說,“像盒馬鮮生這樣的創新消費模式,讓我大開眼界,我希望有機會把這種新零售模式介紹給香港的青年人,我相信這種消費新模式,會給香港青年人帶來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他甚至還在現場提出“一個小的請求”,希望下回帶著香港青少年到訪盒馬,讓他們更加認識到什麽叫“新零售”的模式。

作為一名內地居民,當然希望中國的新零售之都率先出現在北京、上海這樣的身邊城市,但客觀說,作為世界零售之都,在新零售之城的建設上最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的其實是香港,如果香港能夠結合新零售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地的充分實踐所提供的扎實的經驗,未來想象太空將遠到天際,當然,前提是香港能夠從沉睡中蘇醒,吸取前車之鑒,積極擁抱這世界上正在發生的那些偉大變革。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