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茅台到拚多多:消費兩極之下,哪些機會?哪些隱憂?

出口、投資和消費一向被稱為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

而今,出口受貿易風波影響,投資則受國內債務率高企和邊際收益遞減的製約……於是,穩經濟/保就業的重任就壓在了消費的肩上。

現實也在與這種期盼相呼應:2017年,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58.8%,而到了2018年則增長到了70%,消費越來越成為拉動經濟的重要引擎。

可現實是,我國的消費卻呈現出高/低兩端熱、中端趨冷的走勢,為什麽會有這種特徵呢?這裡面孕育著哪些機會?隱藏著哪些風險?

1

最近,白酒一線品牌正在忙著漲價。

第八代五糧液出廠價定為889元/瓶,同比提升約13%,零售價預計在1200元;

郎酒的青花郎品牌目標零售價為1500元/瓶,將在未來3年內分6次提價實現此目標;

洋河股份向全國經銷商發出提價通知,供貨指導價最高漲幅超20%;

瀘州老窖在股東大會上回復投資人時說,會考慮擇機提升終端零售價;

汾酒將旗下的青花30汾酒統一上調開票價、終端供貨價和終端建議零售價。

……

或許很多人會疑惑:不是說實體蕭條、消費降級麽?怎麽這些白酒廠家還一個勁的提高價格呢?

懂些經濟常識的人都知道供需影響價格:供過於求時,價格下跌;供不應求時,價格上漲。所以,白酒價格上漲的根本原因是需求多、供給少,而這似乎跟產能過剩、供過於求、因競爭激勵而價格難以上漲的日常感受不相符啊……怎麽回事呢?

商品供應充足的感受沒有錯,以上白酒品牌的價格上漲也是事實……根源在於分化。

仔細觀察以上白酒品牌有什麽發現?對的,這些提價的都是高端白酒品牌。這就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高端商品面對洶湧的有錢消費群體,顯得供不應求,所以價格能一漲再漲,而中低端的商品因消費群體收入受限,所以顯得供過於求、價格難以上漲。

要說高端白酒漲得最凶的,其實並不是以上的品牌,而是被稱為國酒的茅台。下面是一張近些年國酒茅台的出廠價走勢圖。

由圖可知,國酒茅台自2000年以來一路上漲直至2012年——因中央反腐、打擊公款吃喝,包括茅台在內的高端白酒深受衝擊,可從2017年以來茅台價格卻開始持續上揚。為何?公款吃喝又回來了?當然不是,是高收入群體推高了茅台的價格(目前市場上,53度飛天茅台的零售價高達2000多元)。

其實不僅高端白酒,高端汽車、私人訂制服務、奢侈品……幾乎所有的高端商品或服務都出現了快速增長。

是的,我國內需的一個特點是:高端消費強勁有力。

2

最近,被稱為服務城市五環外群體的廉價商品銷售平台——拚多多,發布了一季度財報:總營收45.45億元,同比增長228%;GMV(網站總成交金額)為5574億元,同比增長181%;月活躍用戶為2.897億,同比增長74%。因營收遠超預期,財報發布日當天股價一度大漲。

社交電商拚多多的客戶對象多為四五線以下城市、直至十八線小城的人群,以低價、拚團的策略贏得了廣闊的地市/鄉村市場。這兩年異軍突起,成為紅海電商領域的一匹黑馬,要不是因為要在美國上市,很多一二線城市的居民甚至都不知道還有這樣一個電商平台的存在。

現在,互聯網企業都在搞下沉——向四五六線地市及縣城、甚至農村鄉鎮下稱,向低收入人群下沉,當然提供的商品和服務其質量也難免差強人意,也因此還一度出現了“消費降級”的輿論呼聲,而拚多多就是這一市場趨勢下出現的下沉巨頭。

下面是三大電商(阿里/京東/拚多多)年度活躍用戶近兩年的數據走勢圖。

由圖可知,偏向中端消費的京東近兩年年度活躍用戶數量幾乎停滯,阿里下的電商平台(主要是淘寶和天貓)增長緩慢,可成立才三年多的拚多多其活躍用戶卻增長迅猛,現已超越京東1億多,達4.43億。

其實不光拚多多,其他走廉價、性價比、甚至中低端線路的商業模式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如社交會員製電商雲集、二手商品交易平台閑魚/轉轉、連鎖火鍋品牌呷哺呷哺……

是的,我國內需的另一個特點是:低端消費異軍突起。

為什麽會這樣呢?有哪些趨勢和影響呢?

3

2008年我國GDP為32兆,2018年我國GDP為90兆,增幅近200%。近十餘年,是科技進步和信貸債務刺激促進了社會財富的海量增長。

財富創造出來了,可都被誰分配了呢?很大一部分被社會前10%、甚至前1%的富裕群體分走了(這也是一個世界性趨勢,美國的情況更嚴重),也就是有錢人佔有的財富更多、貧富分化越來越大。

於是就出現了上面的現象,包括品牌白酒/奢侈品在內的高端商品供不應求、銷售火爆的場景。

那為什麽中低端消費會強勢崛起呢?因為中低收入群體的絕對收入也在上升(這跟貧富分化擴大並不矛盾,窮人財富的絕對數量或許也在增長,但其佔社會總財富的比重在下降,對應也就是貧富擴大,前者絕對值、後者相對值),尤其是這些年扶貧力度的加大,如全民低保/養老/醫療補貼轉移支付、政府推行的2020年前消除絕對貧困、發達地區/大型企業對口精準扶貧等,都為中低端消費提升打下了基礎。

隨著一二線城市中等收入靠上人群的人口紅利吃盡,再加上中國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和發達的物流配送體系,以及近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機的優勢,瞄準並抓住了中低端消費這片藍海的下沉企業迅猛崛起,並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傳奇。這也就是中低端消費得以崛起的原因。

我國內需高/低兩端火熱的實情在市場經營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如果稍加留心就會發現,在一二線城市的大街上或高檔辦公區隨處可見整形醫院、高端醫療、口腔診所的招牌,每次花費動輒數萬、甚至數十萬。他們賺誰的錢?賺有錢人的的錢,賺社會財富階層前10%、甚至前1%群體的錢。

在大家高呼實體不賺錢的時候,反而是小區底商的夫妻店/沿街經營的小攤販等低成本、低單價的小微經營者活得比較滋潤。他們又賺誰的錢呢?賺中低收入群體的錢啊。

那內需的問題在哪呢?

4

通過以上分析也許你看出來了,我國內需高端和低端都很熱,唯獨缺了中端消費,也就是一些人所說的中產消費坍塌。

下面是近些年我國高中低群體的收入增長走勢圖。

由圖可知,我國佔總人口20%的中等收入群體收入增幅由2014年的12%一路降至2018年的2%點多,而20%的高收入群體和20%的低收入群體,其收入增幅幾乎一直保持在8%左右,高/低收入增幅是中端群體的四倍左右,這也就很好的解釋了為何我國內需中的高端和低端消費旺盛。

為什麽中端群體收入增幅連年降低呢?

因為這些被稱為中產階級的群體多生活在一二線城市,多為職場白領或傳統行業職員,社會增量財富的一大部分被企業股東/老闆分走、被新興互聯網/高科技企業的員工分走、被會利用信貸債務進行金融資產投資的群體分走……唯獨缺了這些中等收入群體。

而這個群體又面臨著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高費用支出,在收入不漲而高額支出費用剛性的情況下,也只能壓縮消費了……於是就是我們看到現象,高/低端消費火,卻偏偏中端消費冷、甚至塌陷的情況。

這就是隱憂所在:要想產業升級、消費升級必須得有一群收入不斷增長的中產階級,也就是要建立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社會,這不僅關乎社會的穩定,也關乎著經濟的後勁發展動力。

目前,針對中產增收的鼓勵措施也就是個稅起征額提高和增加幾項附加扣除,這樣每月大致能增加5000左右的免稅額(起征額由3500元提高到5000元,三個常規附加扣除約3000元)——記住,是這5000元不用繳稅、並不是減稅5000元。個稅調整能否提高中產收入、能否刺激中產消費,還有待觀察。

高收入群體能分配更多的社會增量財富,低收入群體有政府強有力的補貼扶貧支持,唯獨中產孤零零的……但願今後,中產階級不要變成中慘階級。

在收入兩端提高、消費兩頭火熱的趨勢下,該怎樣創業、投資、經營……想知道我的看法嗎?請添加文末二維碼個人微信,朋友圈第一條告訴你該怎麽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