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代歐洲明明有玻璃器皿,為何還要從中國大量進口瓷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捷,生活用品也越來越豐富。但是在古代的時候,生活卻並沒有這麽美好,因此很多我們覺得很普通的事物,在當時可以稱得上是天價之物,比如中國瓷器便是其中之一。

在14世紀之時,馬可·波羅首次將瓷器從中國帶到歐洲,並給歐洲人帶來了震驚感。我們都知道,馬可·波羅是古代歐洲非常著名的旅行家及探險家,他曾隨父親和叔叔通過絲綢之路到過我國,擔任元朝官員。

馬可·波羅帶回歐洲的那件瓷器其實十分簡單,不過是一個比較精致小巧的茶壺,表面帶著灰綠兩色文理,也不能算得上是完美之作,但是卻引起了歐洲貴族階級的熱烈追捧。而在後面很長一段時間,歐洲人都將擁有瓷器作為一件十分光榮的事情,而在這種時候,瓷器屬於歐洲十分難得的東西,往往賣出天價。

到了16世紀之後,隨著葡萄牙和荷蘭開發出了商道,遠東和歐洲有了貿易往來,瓷器的價格低了許多,也獲得了歐洲各個階層人們的青睞,行情一片大好。

不過,倘若知道歐洲的一些工業情況的人會發現,其實在古代歐洲的時候也是有容器的,比如玻璃器皿,可是歐洲人卻依舊喜歡從中國進口瓷器,這是為何呢?

其實,最為基本的原因在於,歐洲人雖然有玻璃器皿,但是其價格也是不低的。雖然說玻璃的發現很早,並且作為工業應用材料的時候為12世紀,也就是相當於中國的南宋時期。

但是,玻璃真正得到廣泛的應用的時候卻是18世紀。這邊說明了一個問題,雖然玻璃很早便被發現了,並為人們所用,但是由於其製作工藝具有一定的複雜性,因此古代的歐洲人並沒有辦法大批量快速生產。等到十八世紀之後,人們才徹底掌握了製作流程,也使得玻璃器皿得到大規模的應用。

但是,相反的,瓷器便遠非如此了,瓷器最開始的製作過程還是比較容易的,這是因為只要將泥土進行成型,然後經過火的洗禮,就可以獲得一個可以使用的瓷器了。而在這個過程之中,自然行為的成分很大。

而瓷器製造過程最難的地方在於釉質和釉色的配置,這需要多年的摸索才能夠得到,而這也是為何歐洲人自己無法生產瓷器,只能夠從中國進口的原因。

既然本國的東西不夠好用,也不夠精致,那麽使用進口產品便不似很稀奇的事情了,這與如今的我們購買各種國外進口商品的行為是一樣的。

參考資料:《馬可·波羅遊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